栏目
首页 > 科研动态 > 科研进展

植物特有的TDY类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研究综述


  摘要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是一组可以被多种细胞外信号激活的蛋白丝/苏氨酸激酶,含有TDY基序的一类MAPK,在植物中存在,为植物所特有。它们有60~80个氨基酸的N端KD区,有些具有C端CD区作为MAPKK、磷酸酶和底物蛋白的停泊位点。TDY类MAPK功能主要与各种环境胁迫相关,如机械性伤害、紫外线胁迫、H2O2胁迫及重金属胁迫等。TDY类相对于其他MAPK在进化上是相对独立的,并且具有多个起源。
  关键词 MAPK;蛋白激酶;环境胁迫;TDY基序
  中图分类号 Q55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4-0271-02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又称为促分裂原活化激酶,是一组可以被多种细胞外信号激活的蛋白丝/苏氨酸激酶。它处于胞浆信号转导通路的终末位置,活化后转位到核内,作用于核内的转录因子,调节基因表达(Dufresne S D,2001),它是MAPK级联途径的最终环节(如图1)。MAPK在自然界生物中广泛存在,最早的研究始于哺乳动物和酵母,在植物中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拟南芥基因组序列测定过程中就发现了20 种MAPKs(Asai T,2002),而烟草中的SIPK、WIPK,水稻中的BWMK1,紫花苜蓿的SIMK 和SAMK等也相继被发现。
  植物MAPK与动物和酵母的不同之处在于:植物TxY中的x常为E或D,而动物和酵母中常为 E、P或G,因此含有TDY基序的一类MAPK是植物所特有的,具有特殊的意义。
  
  1结构特点
  
  和其他的蛋白激酶一样,“TDY”MAPK分子量大多在 40~60KDa之间,都含有11个保守的蛋白激酶亚区,在其Ⅶ和Ⅷ亚区之间存在1个催化区域,其中保守的TDY基序在此起关键作用。T-D-Y区在三维结构上定义“T环结构(T?蛳loop)”,它是一个接近活化位点的表面环状结构,又称为“活化唇(activation lip)”,是决定MAPK激酶活性的关键结构,在调节蛋白激酶激活或失活的状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植物中已发现的MAPK分为2个亚类,一类含有TEY区,另一类则含有TDY区。后者有1个较长的N端KD区,由60~80个氨基酸组成,这使其MAPK比其前者分子量要大一些。其中,拟南芥MPK8和MPK9的N端分别有1个丝氨酸富集区和谷氨酸富集区(肖文娟,2004)。而前者MAPK蛋白的C端均含有一个在进化上保守的CD区(有的被修饰),这个CD区可以作为MAPKK、磷酸酶和底物蛋白的停泊位点,而在后者中通常认为没有CD区的存在,但是随着研究深入这种说法越来越被质疑,如水稻中的BWMK1,紫花苜蓿中的TDY1以及拟南芥中的AtMPK8,AtMPK9都含有较长的CD区。研究表明,在大肠杆菌中表达BWMK1,当其含有亮氨酸拉链的CD区被删除时,磷酸化活动也完全被摧毁,证明在BWMK1中特殊存在的CD区对其功能的实现是必不可少的(Yong H C,2003)。紫花苜蓿的TDY1则含有一个230个氨基酸组成的超长CD区(Schoenbeck M A,1999)。
  
  2功能特点
  
  植物体中的MAPK主要参与植物激素、细胞因子、病原入侵、环境胁迫等各种刺激下细胞的反应,以及细胞周期性的生长、分化等过程。在未受刺激的细胞中,MAPK主要存在于胞质中,但核中也有一定的分布。在受到刺激后,MAPK迅速而显著地聚积于核中。MAPK 单体分子约40~50KDa,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出核孔。然而,这种自由扩散的能力十分有限,进行主动性核转运的成分例如输入素(importin)/输出素(exportin)或 Ran-GTP循环成分才是影响MAPK最终分布的主要因素(Matsubayashi Y,2001)。有研究发现,ERK2可通过与核孔素(nucleoporin)结合并与核孔复合体(nuclear pore complex,Nfa2)蛋白直接作用而入核(Wrhitehurst A W,2002)。
  目前TDY类MAPK功能研究较少,就已知部分来看TDY类功能不唯一,主要与各种环境胁迫相关,如机械性伤害、紫外线胁迫及重金属胁迫等。
  Hong W F等(2007)通过研究水稻BWMK1的调控因子β?蛳透明质酸在不同环境胁迫下的变化发现,BWMK1和光周期、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苯并噻二唑(benzothiadiazole,BTH)无关;而与另外一些非生物胁迫,如创伤、高温、干旱、茉莉酸(jasmonic acid,JA)有关。
  Ganesh K Agrawal等(2003)研究了OsMSRMK3(TEY类)及OsWJUMK1(TDY类)在多种胁迫因子下mRNA表达变化,Northern结果显示:OsMSRMK3在切割创伤、SA、JA、乙烯(ethylene)、脱落酸(abscisic acid)、H2O2、蛋白磷酸酶抑制剂(protein phosphatase inhibitors)、壳聚糖(chitosan)、高盐(高糖)以及重金属等多种作用下mRNA表达量有显著的上调;而OsWJUMK1仅在H2O2、重金属及12℃冷胁迫下,其mRNA表达量在15min内显著上调,与其他环境因子无关。这证明了水稻的2种TDY类MAPK(OsWJUMK1和BWMK1)主要功能互不干涉,存在着功能划分。
  Marco L等(2005)将玉米ZmMPK6重组后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研究发现,ZmMPK6在体外可以和玉米14-3-3蛋白相互作用。而14-3-3蛋白是一类高度保守的真核二聚体蛋白质,它们在细胞周期调控、分化、凋亡中发挥中心作用,并协调多个信号传导通路(Aducci P,2002;Finnie C,1999)。
  
  3进化地位
  
  将不同亚类的12种MAPK蛋白使用邻位结合法(neighbor joining),采用泊松矫正(poisson corrrection)模型,构建系统发生树。通过MAPK蛋白构建的系统发生树发现,6种TDY类MAPK蛋白的植物混合成1个较大的分支,而其他6种TEY类MAPK蛋白混成另外1个较大的分支。两大分支遗传距离相距较远。这说明TDY类MAPK可能在物种进化刚刚开始就已经从其他MAPK中独立出来,随着物种的进化而进化,其进化是相对独立的。
  值得注意的是,拟南芥的ATMPK8 和ATMPK9,水稻的OsWJUMK1和 OsBWMK1在系统发生树上都分别处于不同小枝上。与TEY类MAPK是多支进化的一样(Yong H C,2003),TDY类可能也有多个起源。这解释了TDY类MAPK有的具有CD区,有的没有CD区现象。而水稻的两种TDY类MAPK存在着功能划分(Agrawal,2003)也间接验证了植物特有的TDY类MAPK是多支进化的。
  
  4参考文献
  
  [1] ADUCCIP,CAMONIL,MARRAM,et al.From cytosol to organelles:14?蛳3?蛳3 proteins as multifunctional regulators of plant cell[J].IUBMB Life,2002(53):49-55.
  

[2]

原版全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