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首页 > 农林果 > 林业技术

雨林植物的几何战役


  地球村公民
  
  热带雨林在人类眼中,总是一副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样子,然而对于生活在其中的4万多种植物,雨林却是一片阴险的江湖。在悄无声息的生长发芽、开花结果的背后,植物们无时无刻都在战斗,它们争夺着阳光、水分和生存空间,为了成长繁衍,明争暗斗阴谋阳谋,各色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植物在战斗中的一招一式,常常幻化为具体的几何图形,成为人类诠释雨林特色的标识。就让我们去茂密的雨林里,寻找这些典型的三角、圆环、椭球体或者镂空花纹的图案,去体味植物在无声的战役之中,显现出的顽强、坚韧、诡谲与机智。
  
  三角形固守
  
  雨林绝不是植物梦想的黄金天堂,从某种意义而言,雨林可谓世界上最贫瘠的土地之一。雨林的土壤多为硅红壤,养分大都随雨水冲刷流失,只遗留下铁、铝氧化物,不堪重用;土壤之上的枯枝落叶,尚未变为腐殖质,就已被微生物和周遭植物哄抢一空。
  因而植物想要在贫瘠的雨林里立足,就要掌控光合作用的能量源泉——阳光。高大树木们竞相冲向天空,争先恐后,只为了抢夺可以攫取阳光的有利位置,毕竟对于植物而言,能够得到阳光,就如同得到了食物。高大的树木们大都死皮赖脸、弥老弥奸,枝枝杈杈直插云霄,将日光霸占,不给树林下面的苦难兄弟们留一丝活口,以至于连同它们自己的后代,若不是机缘巧合,碰到大树倒塌、阳光斑驳散落的良缘,也难以接受足够的阳光普照,难以如先祖一般高大挺拔,强取豪夺,睥睨一方。
  
  然而高大有高大的苦恼,再粗壮的树木,高到一定程度,总会感觉根基不够稳固。正如长颈鹿害怕四肢染病,姚明的脚趾最易受伤,热带本就飓风频繁,正所谓树大招风,雨林中的高大树木饱餐日光之余,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扎稳根基,防止风吹树倒猢狲散的惨剧发生。
  于是,坚固的三角形闪亮登场——三角形被誉为最坚固的几何图形,因为当三条边长固定后,三角的形态便只有唯一,不像多边形可以变来变去。大到建筑设计,小到室内装潢,利用三角形承重的事例比比皆是。雨林中的大树同样选取了三角形来固守根基,在靠近地面的位置,大树生长出了三角形的不定根——板状根。
  板状根又称板根,它们三角形的结构可以对大树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生活在雨林中的高大乔木,很多都能够生成板状根,我国常见的种类比如望天树、四数木、五桠果、红厚壳等,以及多种生于雨林中的榕树。雨林中的大树一般生有3~5条板根,多者可达10条;板根最高者近10米,超过难见阳光的树子树孙们的高度。当人类开始认知雨林后,板根又无形中增加了保护作用和娱乐作用:具有板根的树难以砍伐,于是得以在人类的喧嚣中苟活;同时,当人类想要创造合抱大树所需人数最多的纪录时,带板根的树木无疑大占便宜。
  
  死之圆环
  
  美国版的恐怖电影《午夜凶铃》中,除了骤然响起的莫名电话铃声之外,男女主角也都看到了象征死亡的圆环(Ring的一语双关)。在雨林之中,纵使是高耸的乔木,不畏飓风,不怕砍伐,有时也会死于恐怖的环形之下。
  在西双版纳雨林中,有一处烟囱般的“树洞”——幽闭的树洞由盘根错节的藤条编织而成,人在洞中,宛如井底之蛙状,极力仰视,恍惚之间可以看见树顶的圆环形天空。而在若干年之前,烟囱一般的藤条洞,其实并非空心,藤条之间,实则生有一棵高大乔木;当藤中之树弥留之际,不知是否也曾望天兴叹,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只能被周遭的藤条缠绕致死,腐朽枯萎,空留下一个藤条烟囱,供后人凭吊或者合影留念。
  遭受毒手的树木,碰到了雨林中常见的阴险招式——绞杀。缠绕树木的藤条借助树干迅速攀爬,钻出郁闭的雨林,感受阳光的温暖;同时藤条的气生根在树干四周缠绕,最终将树干包裹,形成“根网”。被绞杀的大树无法加粗,树冠层的阳光也被瓜分,于是因为饥饿和憋屈,枯萎而死。当然雨林中更多的藤条只是简单的藤条而已,它们或者凭借大树攀附,或者在树顶抢夺阳光和空间——只要难以形成“根网”,就属于微末道行,不足以致大树而死,入了不绞杀排行榜。
  武功之中以柔克刚的典型非太极拳莫属,拳法云:乱环法术最难通,上下随合妙无穷;陷敌深入乱环内,四两能拨千斤动。看看雨林里藤条绞杀乔木的死之圆环,就能感受得到植物之间争斗的惨烈。那些不能形成绞杀的藤条,时常借乔木的树干爬上顶端,但当依附的乔木枯萎倒塌之后,失去支撑的藤条就会如绳子般下垂,常有垂至地面,盘绕成环形者,谓之“藤环”,也是雨林中典型的圆环形状。
  
  尾尖与镂空花纹
  
  土壤贫瘠、阳光紧俏、空间拥挤雨林中唯一还算充沛的资源,或许只剩下水了。所谓雨林者,顾名思义,多雨的林子是也,雨林年降水量大都在2000毫米以上,植物不会因为缺水而苦恼,苦恼的在于,降水有时候真的太多了。
  降雨除了会影响传粉动物的活动之外,对于植物的最大威胁,就是有可能将植物“淹死”。过多的雨水堆积在叶片上,会影响植物进行气体交换——生于水中的水草自然有一套独特的通气系统,但雨林中的植物并不具有如此装备,没有氧气瓶或者换气用的芦苇杆叼在嘴里,那么避免淹死的最好方法,就是离水远些。因而大多数植物叶片都会想办法防洪抗涝,兴修水利,视排水为重任。
  
  于是,雨林中的植物叶片前面,大都具有细长的尖,因为形如尾巴状,故而称之为“尾尖”。海南铜铁岭雨林中,具有尾尖的植物种类比例高于80%,如此构造,加上叶子正面光滑无毛,叶脉凹陷如同槽状,都是为了有效排除叶片上的积水而设立。排水用的尾尖又被称为“滴水叶尖”,算是雨林植物的特色之一。
  然而有些植物想出了更加简便的方法——改变整个叶片的形状。雨林里阳光精贵,不可多得,因此叶子越大,就越会增加接触阳光的可能性,细长的松针形状倒是不会存水,但估计照不到阳光,能把植物活活饿死或者急死。在保持宽大的同时又要排水,于是叶片上的镂空花纹如此应运而生。
  
  
  典型的镂空叶片莫过于四处栽种的龟背竹——此植物原产于南美雨林中,因叶片上的斑驳镂空如同龟甲,于是得名。看看龟背竹的叶子,臆想一番南美雨林里雨过初霁的场景,堆积的雨水都从叶子的空洞里流走,有如此精巧的设计,如同街道上修筑了地漏,再不用担心叶片被水沤烂的惨剧发生。
  雨林中叶片镂空的植物,被西方学者统称为“芝士植物”或者“干酪藤”,取叶片空洞形如芝士干酪之意,与“龟背”之名异曲同工,甚至更为贴切。我国雨林中的镂空叶片种类并不算多,典型者当属麒麟叶——一种攀援藤本植物,叶片上常有细小穿孔和不规则深裂,究其防水功效,足可媲美龟背竹的大小窟窿。
  
  椭球体的牢笼
  
  有生态学家戏称,吃无花果极有“营养”,在吃植物的同时,也可以补充动物蛋白,因为未经加工的无花果采摘下来,果实里面常常会有死亡的小虫子残留。在雨林之中,无花果拘禁小虫并非个案,多种榕树都会制造椭球体的牢笼,吸引小虫子前来,囚而不杀,自有一番妙用。
  无花果也好,榕树也罢,都属于桑科榕属植物,它们的共同特点在于开花诡异,形如果子状,小花全部内藏,故而得了“无花果”之名,而用个科学的名词儿,榕属植物的花,叫做“隐头花序”。
  榕树的雌花和雄花都藏在无花果状的花序中,死于其间的小飞虫,多数是榕小蜂科昆虫;榕小蜂雌虫在花序中产卵,幼虫则安心居住在花序里,度过暗无天日的童年,而后雌性成虫携带着花粉,飞出花序,寻找下一个幼儿园,雄性成虫在花序中完成交配后死去,一辈子都不钻出隐头花序外面,一辈子都没见过真正的雨林啥模样。于是无花果里面的小虫子,可能是雄性榕小蜂的尸体,也可能是未成年蜂,它们随着椭球体的果实被吞入人类、鸟类或者猴子猩猩之流的腹中,变成了动物蛋白食品。
  

[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