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首页 > 农林果 > 蔬菜水果

小麦、草菇互促生产模式

                     小麦、草菇互促生产模式

    1.生产模式及特点
    1.1  生产模式  烟台市为冬小麦产区,小麦以秋播夏收为主,小麦生产结束后,利用其秸秆为原料、在高温季节栽培一茬草菇,草菇产后废菌料经曝晒、发酵,作为下茬小麦底肥还田,如此循环下去。
    1.2  产区建设  产区建设前要确定麦田与菇棚比例。草菇棚有效利用面积按0.7计,平均1平方米投料按12.5千克计,每667平方米小麦秸秆产量按400千克计,则每667平方米菇棚需麦秸约6 000千克,这样麦田和菇棚面积比例就可确定为15:1。
    选择肥水条件好、面积在6.7公顷以上的小麦集中生产区域,建立优质小麦与草菇互促、高效生产区。按麦田与菇棚面积比例,在小麦产区周围或中间集中建草菇生产棚,菇棚建成塑料拱棚、日光温室、简易菇棚等均可,每个菇棚面积以300-500平方米为宜。
    1.3  模式特点一是生产效益高。采用此种模式,小麦一般增产10%以上,每667平方米产量450千克以上,增值60元以上。虽生产草菇占去1/16的麦田,但整个产区小麦总产量仍比单种小麦增加3%以上,且多收一茬草菇,每667平方米菇棚可产菇2 400千克以上,收益10 000元以上。整个产区平均每667平方米,小麦增值18元,草菇增值625元,总增值643元。二是生态效益好。此种生产模式下,麦田既是优质小麦“生产场”,又是草菇栽培原料“生产场”;菇棚既是草菇“生产场”,又是麦田有机肥“生产场”。麦秸经过生产草菇变成优质的有机肥,比秸秆直接还田,肥效好、利用率高,资源可得到多元、重复、增值利用,还有利于提高小麦品质,具有可持续农业特点。
    2.生产技术要点
    2.1  小麦
    2.1.1  选用良种  选用优质、高产、抗逆、适应性强的品种,如烟农15、烟农19、济南17、济麦20等。播前选种,除去秕粒、碎粒、病粒及杂质,对选好的麦种进行包衣处理或药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和苗期病虫害。
    2.1.2  施足基肥  整地前施足基肥。一般每667平方米施草菇废菌料300-400千克,优质土杂肥2 000千克(比不施废菌料减半),标准氮肥30-35千克,标准磷肥40-45千克,钾肥10-15千克。草菇废菌料用前要进行处理。在草菇生产结束后、小麦播种前,将废菌料晾干压碎后,再加水拌均,使其含水量达50%左右,然后建堆,堆宽1.2-1.5米、高1.0-1.2米、长不限,覆盖塑料薄膜堆闷3天后即可使用,堆闷过程中可翻堆1-2次。
    2.1.3  精细整地  整地做到深、透、净、实、平、足。“深”是深耕深翻,耕深25厘米左右;“透”是耕透耙透,无明暗坷垃;“净”是及时灭茬,拾净根茬草;“实”是上不板结,下不翘空;“平”是畦平埂直;“足”是底墒要足。
    2.1.4  适期播种  日平均气温在18-16℃时为播种适期,烟台地区一般在9月23-30日。
    2.1.5  精细播种  一要严格播种量。一般每667平方米播量,精播4-6千克,半精播6-8千克。二要合理密植。实行条播,平均行距18-22厘米。每667平方米基本苗,精播8万-12万株,半精播12万-16万株。三要注意播种深度。一般以3-4厘米为宜。三要大力推行机械播种,提高播种质量。四是播种后要适当镇压。
    2.1.6  田间管理  冬前及时查苗补种,疏苗移栽。麦苗出土后,如有缺苗断垄10厘米以上处,应在二叶期前浸种催芽,及时补种。对零星缺苗地块,可在三叶期后取密补缺,进行移栽。冬前浇好冬水。春季结合划锄,视苗情追返青肥和拨节肥,每次每667平方米施尿素10-15千克。根据墒情和苗情适时浇水,保持土壤见干见湿。如土壤墒情好,苗较旺,春季第一次追肥应推迟到拨节期;反之应提前到起身期。同时,应浇好挑旗水和灌浆水。
    2.2  草菇  小麦收获后立即进行草菇生产。一般从6月中下旬麦收后及时备料,建堆发酵,至8月中下旬可收菇完毕。
    2.2.1  品种选择  选用适应性强、优质、稳产的CC-04、CC-944、V35等品种。
    2.2.2  菇棚消毒种菇前将棚菇室膜晒棚5-7天,每立方米菇房用5克高锰酸钾加10毫升甲醛溶液、关闭棚室12小时,进行熏蒸消毒。
    2.2.3  培养料配方麦草90%、麦麸5%、3%干牛粪、1%过磷酸钙、1%石膏,石灰水调节pH值达11,发酵后种植。
    2.2.4  培养料发酵  将麦草压扁,切成10-20厘米长的段,用浓度为3%的石灰水浸泡24小时,然后加入牛粪、石膏、磷肥等辅料,与麦草拌匀,作成宽1.5米、高1米、长度不限的料堆,堆底设通风道,堆顶覆盖薄膜发酵,待堆中部温度达60℃时,维持12小时后翻堆,如此重复2-3次,即可终止发酵,降料摊开降温。
    2.2.5  栽培方式  采用波浪形畦垄栽培,菇畦宽1.0-1.2米,畦距30厘米。将处理好的培养料在畦床铺成波浪形料垄,垄中间料厚15-20厘米,平均每平方米将投干料12.5千克。采用层播、穴播、撒播均可,菌种量为培养料总量的10%左右。播种后料垄表面覆盖一层1厘米厚、疏松肥沃的壤土,再覆盖塑料薄膜或报纸。
    2.2.6  发菌管理  播种后每日早晚通风15分钟,控制室温在32-35℃,料温在33-38℃,空气相对湿度保持85%-90%。播种后5-6天,当菌丝体长满料面时,掀去薄膜或报纸。为保持料面有适宜的湿度,可在室内四周、畦沟内喷雾水。6-7天后,适当增加光照刺激,诱导原基的形成。
    2.2.7  出菇管理  一般播种后10天左右,就可出现白色米粒状的小菇蕾。草菇的菇蕾形成很多,出菇管理要保证菇蕾正常发育,防止菇蕾萎缩,减少死菇。
    调节温湿度  一般料温维持30-35℃,气温28-32℃,培养料含水量保持65%-70%,空气相对湿度保持90%左右为宜。当温度过高或培养料过干时,应及时喷水,但不宜向培养料或菇蕾喷重水,以防菇体积水烂菇。喷水时,喷头向上,轻喷、勤喷,喷水的温度应与气温相近,与料温相差不超过4℃。
    通风换气  通过揭盖草帘或薄膜进行通风换气。通风前先向地面、空间喷雾,然后通风20分钟,气温低时,通风在中午前后进行,气温高时应在早晚进行。如因菇房湿度过大,产生气生菌丝时,应在中午室内外气温接近时大通风1-2小时。
    提供光照  出菇期要提供一定散射光,以促使菇体发育强壮结实。光照强度以50-100勒克斯为宜。通常在揭膜和揭去报纸后,就需要提供光照,一直到采菇结束。
    调节pH值  结合喷水和采菇后,用pH值为9的石灰水喷洒。
    2.2.8  采收  播种后7-10天,培养料面上就可看到小菇蕾,待草菇长成鸡蛋形而又未破膜时及时采收。因草菇生长速度较快,每天应采菇1-3次。一般可采收3-4潮菇。

      编号:2004-6-1-50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