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首页 > 科研动态 > 学术会议

8月第十三届全国生物多样性科学与保护研讨会-生物多样性领域14个专题报告会

专题1. 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群落构建机制
              召集人:郝占庆,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hzq@iae.ac.cn
          郝占庆 现任中国科学院森林生态与管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CNC-DIVERSITAS)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委员,国家环保部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成员,沈阳市科协第八届常委,辽宁省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应用生态学报》、《生物多样性》、《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报》、《广西植物》编委会编委。主要研究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群落构建机制,以长白山温带森林25 公顷大型固定样地为主要平台,系统开展了物种分布格局、种间关系、种子雨及幼苗的时空动态、土壤与凋落物的时空异质性、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与群落动态等研究,对基于热带森林所发展的物种共存等相关理论给予了验证或完善。
 
专题2. 生物多样性编目与标本数字化  
              召集人:林聪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linct@ioz.ac.cn
                             李    敏,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iplant@ibcas.ac.cn
               林聪田 现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方向为生物多样性信息学。主要研究内容为生物多样性信息采集、整理、存储、处理、挖掘和共享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和手段,探讨生物多样性评价的方法并开发评价工具,研究生物分布模式与预测模型,开发生物自动化识别与鉴定算法与工具,研究制订生物多样性数据规范和标准,规划、设计并实施生物多样性信息/数据库系统建设。参与科技部国家基础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中国科学院科学大数据专项、中国科学院A类先导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等一系列科学数据建设项目。
 
           李敏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师,植物图库与智能识别平台主管。主要负责植物图像库与数字植物系统研发,致力于植物分类学成果的应用开发与推广。主持建设了PPBC中国植物图像库、eFlora中国在线植物志、iPlant中国植物物种信息系统、CVBG中国数字植物园、CVH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第5版)等系列网站和信息系统,开发了“志在掌握”《中国植物志》手机版、“花伴侣”植物识别APP等应用产品。中国科学报评2015十大科普人物。
      
专题3. 微生物多样性  
              召集人:郭良栋,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guold@im.ac.cn

             郭良栋 现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内生真菌与菌根真菌多样性研究组组长,研究员,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生物多样性》、《菌物学报》副主编。主要从事内生真菌和菌根真菌生态学、生物多样性研究。建立真菌多样性的高通量测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体系,研究内生真菌和菌根真菌的多样性维持和群落构建机制、菌根真菌的生态功能、以及菌根真菌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
 
专题4. 海洋生物多样性
              召集人:孙   军,天津科技大学  phytoplankton@163.com
                             林   茂,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linmao@tio.org.cn
                             徐奎栋,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kxu@ms.qdio.ac.cn

            孙军 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天津市中科院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任职《Acta Oceanologica Sinica》、《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等9个海洋相关期刊编委;国际第二次印度洋观测IIOE-2计划中国区代表;国际SOLAS计划第二届中国区委员;UNESCO/IOC TrendsPO工作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浮游植物生态学,人为活动和全球变化下中国近海浮游植物分类学、生物地理分布及重要的生态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主要研究成果建立了国际标准浮游植物细胞体积生物碳估算方法,厘清了中国近海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浮游植物生物地理分布、海洋浮游植物功能群及其生态过程、以及相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林茂 研究从事海洋生物分类与多样性和海洋生物与生态调查研究工作。现兼任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二届动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海洋底栖生物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生态学会海洋生态专委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是多个国际和国内同行公认刊物的审稿人。发现海洋生物3个新属,75个新种和24个新记录种,提出8个新组合,描述的新分类阶元被国际权威海洋物种登记库收录和发布。牵头我国近海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中国海洋生物种类和图谱”组织了海内外100多位海洋生物家,出版《中国海洋物种和图集》十册专著,更新了中国海洋生物物种“家底”。率团队将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向极地大洋拓展,参与太平洋、印度洋和极地调查。在我国首次编制西北太平洋海洋浮游生物主要类别物种编目和图集。

       徐奎栋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多种生境下纤毛虫原生动物的生物多样性、生态学及生物监测。主要学术成就: 1 )系统地研究了黄渤海经济贝类和鱼类的寄生纤毛虫的种类构成、分布、发生规律和危害机制等; 2 )探索利用 原生动物群落结构与功能进行海洋污染监测与评价 ; 3 )开发了海洋微型和小型底栖生物的定量与定性分析技术; 4 )与国际权威原生动物学家 Foissner 教授合作完成自世界各地理分区的代表性纤毛虫的生物多样性和地理分布研究,成果以两部、逾千页的专著发表在国际著名出版社 Springer (Foissner & Xu 2006, 2007) 。

 
专题5. 草原生物多样性
              召集人:李永宏,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  lifyhong@126.com

       李永宏 现任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院长、省部共建草地生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Journal of Arid Land 副主编。曾任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研究员和新西兰皇家研究院资深研究员等职,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主要从事草地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涉及植被生态和植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影响与增碳减排、生态系统保护与退化生态系统修复、以及生态系统功能过程与可持续管理决策支持等。发表学术论著百余篇(部);讲授《现代生态学》、《生态系统格局与过程分析》《草地生态学》等课程。
 
专题6. 鸟类多样性
              召集人:张正旺,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zzw@bnu.edu.cn

       张正旺 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曾两次赴南极开展鸟类科学考察。在国内外期刊已发表论文100多篇。兼任国际鸟类学家联合会委员,IUCN鸡形目鸟类专家组成员,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湿地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林业局自然保护区评委、教育部环境与生态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担任《Avian Research》、《生态学报》、《湿地科学》、《动物学杂志》等刊物的编委。主要研究领域涉及:珍稀濒危雉类生态学与分子进化、湿地鸟类的时空分布格局与迁徙规律、鸟类行为生态学、京津冀地区鸟类多样性与保护。

专题7. 昆虫多样性与进化
              召集人:朱朝东,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zhucd@ioz.ac.cn
             朱朝东  现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功能昆虫群进化研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院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昆虫学会传粉昆虫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昆虫分类与多样性、昆虫物种互作和分子系统学。201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
专题8. 生物入侵的影响及对策
              召集人:冯玉龙,沈阳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  yl_feng@tom.com
          冯玉龙 现任沈阳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辽宁省全球变化与生物入侵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生态学学会生物入侵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植物生理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辽宁省植物生理学学会理事长,Oecologia等国内外10种期刊编委。主要从事入侵生物学研究,包括外来植物入侵机理、危害和防治,以及全球变化和生物入侵的相互作用等,重点是从天敌逃逸、适应进化、表型可塑性、化感作用、以及植物与土壤微生物互作等角度探讨外来植物的入侵机理。
 
专题9. 生物地理与宏生态学
              召集人:沈泽昊,北京大学  shzh@pku.edu.cn
         沈泽昊现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生态学会景观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理学会生物地理学专委会秘书长等,主要从事山地生物多样性、植被生态与植物地理、景观生态与森林火灾动态、中国西南干旱河谷植被与植物多样性等领域的研究。先后主持了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SCI期刊论文50余篇,合著4部,译著1部,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6/7,2013年)和国家环保总局科学技术二等奖(4/9,2004)各1项。任Annals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Geographers、Forest Ecosystems、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生物多样性》等期刊编委。
专题10. 濒危动物生态与保护
              召集人:权锐昌,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quanrc@xtbg.ac.cn
          现任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园主任助理。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动物行为和多样性保护。立足于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的中国热带地区,面向东南亚,近些年来重点关注:1)动物生态(种子散布,行为生态);2)环境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尤其是环境变化(生境丧失、破碎化、人为干扰等)对鸟类和大中型兽类的分布与组成的影响;3)动物分类。
 
专题11. 濒危植物评估及保护
             召集人:胡华斌,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huhb@xtbg.ac.cn
            现任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副主任、中国植物园联盟秘书长。主要从事科研管理、民族植物学与民族药研究、迁地保护植物科学数据库建设等。
 
专题12. 自然保护地/国家公园监测与评估
             召集人:王伟,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wang.wei@craes.org.cn
             现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自然保护地研究中心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以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等各类自然保护地为主阵地,开展理论基础、技术集成、示范验证、信息平台建设、规范制订等研究工作;同时积极探索跨学科技术的应用,在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的动态观测、保护成效的跟踪评估、发展趋势的预测等方面,研发模块化、系统化、精细化的技术体系与大数据分析模型,研发自然保护地移动监管系统并广泛推广至上百个自然保护地开展应用,推动实现自然保护地“精细化管理”。担任环境保护部等七部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评估专家、《中国林业大百科全书——自然保护区卷》编委等。
          
 
专题13. 生物多样性与全球变化
             召集人:肖治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xiaozs@ioz.ac.cn
               现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植物种间互作研究组组长,兼任中国动物学会动物行为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兽类多样性监测网工作组副组长。多年来,他以动物和种子为研究系统重点探讨动植物物种之间的行为、进化和生态适应机制,探讨群落或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生态过程变化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制;开展植物-害鼠(害虫)-天敌(微生物)之间的多营养级互作机制研究以及区域生物多样性监测及保护评估技术研发。致力于我国野生动物(兽类)红外相机监测研究网络建设
 
专题14. 自然杂交:从生命之树到生命之网
             召集人:严岳鸿,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  yan.yh@126.com
         现任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蕨类植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组组长,研究员。中国花卉协会理事,中国花卉协会蕨类植物分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蕨类植物保育委员会委员,生物多样性编委,IUCN物种保存委员会中国专家组成员。现主要研究蕨类植物分类与系统进化,自然杂交与网状进化,2017年在《生物多样性》期刊组织“自然杂交与生物多样性专辑”,2018年首次利用大规模转录组测序重构世界蕨类植物系统发育关系。在科学通报、生物多样性、植物学报、GigaScience、 Scientific Reports、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Phytotaxa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


详情请登录会议唯一官网

http://biodiv13.csp.escience.c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