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草乌

草乌

种中文名:草乌

【药 名】:草乌 解毒方法

【拼 音】:CAOWU

【英文名】:Kusnezoff Monkshood Root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毛茛科植物乌头(野生种)、北乌头或其他多种同属植物的块根。

【功 效】:搜风胜湿,散寒止痛,开痰下气,温肾壮阳,解毒疗疮。

【主 治】:治风寒湿痹,中风瘫痪,破伤风,头风,脘腹冷痛,痰癖,气块,冷痢,喉痹,痈疽,疔疮,瘰疬。

【性味归经】:辛,热,有毒。①《本经》:“味辛,温。”②《别录》:“乌头:甘,大热,有大毒。”“乌喙:味辛,微温,有大毒。”③《药性论》:“味苦辛,大热,有大毒。”入肝、脾、肺经。①《本草求真》:“入肝,兼入脾。”②《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经。”③《本草撮要》:“入手厥阴、少阳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2钱;或入丸、散。外用:生用,研末调敷或醋、酒磨涂。

【用药忌宜】:凡虚人、孕妇、阴虚火旺及热证疼痛者忌服,生者慎服。①《本草经集注》:“莽草为之使,反括楼、贝母、白敛、白及(一本有半夏)。恶藜芦。”②《药性论》:“远志为之使。忌鼓汁。”③《纲目》:“畏饴糖、黑豆。冷水能解其毒。”④《本草汇言》:“平素禀赋衰薄,或向有阴虚内热吐血之疾,并老人、虚人、新产人,切宜禁用。”


【药物配伍】:配桂枝,可增强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作用。配细辛,散寒止痛。配苍术,搜风除湿,散寒祛湿。配川芎,祛风湿,通瘀滞,具有较好的止痛作用。配全蝎,增强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作用。配香附,理气散郁,和血止痛之效大增。

【别 名】:堇(《庄子》)、芨(《尔雅》)、乌头、乌喙、奚毒(《本经》)、鸡毒(《淮南子》)、莨、千秋、毒公、果负、耿子、帝秋(《吴普本草》)、独白草(《续汉书》)、土附子(《日华子本草》)、草乌(《圣济总录》)、竹节乌头、金鸦(《纲目》)、断肠草(《新疆药材》)。原植物北乌头又名:五毒根、小叶芦、几拉花、蓝乌拉花、蓝花草、百步草。

【处方名】:制草乌、草乌头、制二乌(制川乌和制草乌)、草乌、北乌头、生草乌、乌头、乌喙

【动植物资源分布】:北乌头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等地。黄山乌头分布安徽,浙江。展毛变种分布江苏,浙江。大乌头分布甘肃,陕西。圆锥序乌头分布辽宁,吉林。蒿叶乌头分布辽宁,吉林。显柱乌头分布云南。多根乌头分布新疆。准噶尔乌头分布新疆。紫草乌分布云南。亚东乌头分布西藏。细叶草乌分布西藏。大草乌分布云南。主产于浙江、湖北、湖南、江苏、安徽、辽宁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秋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残茎及泥土,晒干或烘干。

【拉丁名】:药材Radix Aconiti Kusnezoffii 原植物①乌头 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 ②北乌头 Aconitum kusnezoffii Rchb.,同属植物①乌头的黄山变种(黄山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Debx. Var. Hwangshanicum W. T. Wang et Hsiao展毛变种 A. Carmichaeli Debx. Var. Fortunei(Hemsl.)W. T. Wang et Hsiao和密毛变种(大乌头)A . Carmichaelei Debx.var.pubescens W. T.Wang et Hsiao。②昆明乌头(黄草乌)A.vilmorinianum Kom. ,③圆锥序乌头 A. Paniculigerum Nakai④蒿叶乌头 A. Artemisaefolium Bar. Et Skv.⑤大白乌头 A. Taipeicum Hand.-Mazz.,显柱乌头 A. Stylosum Stapf⑦多根乌头 A. Karakolicum Rap.⑧准噶尔乌头 A. Soongaricum Stapf⑨瓜叶乌头 A. Hemsleyanum Pritz.,⑩紫草乌 A. Delavayi Franch.11.松潘乌头 A. Sungpanense Hand.-Mazz.,12.亚东乌头 A. Balfourii Stapf,13.细叶草乌 A. Richadsonianum Lauener var. Crispu-lum W. T. Wang,14.直缘乌头(大草乌、小黑牛) A. Transsectum Diels。

【炮制方法】:制草乌:取净草乌,用凉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口尝仅稍留麻辣感时取出,同甘草、黑豆加水共煮,以草乌熟透、内无白心为度,然后除去甘草及黑豆,晒至六成干,闷润后切片,晒干。(每草乌100斤,用甘草5斤,黑豆10斤)

【考 证】:出自《药谱》①《吴普本草》:“乌头,正月始生,叶厚,茎方中空,叶四四相当,与蒿相似。乌喙,十月采,形如乌头,有两枝相合,如乌之喙也;所畏、恶、使与乌头同。” ②《雷公炮炙论》:“乌头少有茎苗,长身乌黑,少有傍尖。乌喙皮上苍,有大豆许者孕八、九个,周围底陷,黑如乌铁。”③陶弘景:“今采用四月乌头,与附子同根,春时茎初生有脑,形如乌乌之头,故谓之乌头。有两歧共蒂,状如牛角,名乌喙,亦以八月采。”④《纲目》: “乌头之野生于他处者,俗谓之草乌头,亦曰竹节乌头。出江北者曰淮乌头,《日华子》所谓土附子者是也。乌喙即偶生两歧者,今俗呼为两头尖,因形而名,其实乃一物也。附子、天雄之偶生两歧者,亦谓之乌喙,功亦同于天雄,非此乌头也。”⑤《本草崇原》:“草乌头,今杭人多植于庭院,九月开花,淡紫娇艳。与菊同时,谓之鹦哥菊,又谓之双鸾菊、鸳鸯菊、僧鞋菊,皆以花之形状名之。根有大毒,与川中所出之乌头大别。古时或名乌头,或名乌喙,随时所称,未有分别。后人以形正者有似乌鸟之头,其两歧相合而生者,有似乌鸟之喙,以此别之。然形状虽殊,主治则一,亦可不必分别。”“草乌之毒,甚于川乌,盖川乌由人力种莳,当时则采,草乌乃野生地上,多历岁月,故其气力尤为勇悍,犹之芋子,人植者无毒、可啖,野生者有毒、不可啖,其理一也。又川乌先经盐淹,杀其烈性,寄至远方,为日稍久,故其毒少减;草乌未经淹制,或系现取,其毒较甚。”


【生药材鉴定】:干燥的块根,一般呈圆锥形而稍弯曲,形如乌鸦头,长约3~7厘米,直径约1~3厘米、顶端平圆,中央常残留茎基或茎基的残痕,表面暗棕色或灰褐色,外皮皱缩不平,有时具短而尖的支根,习称“钉角”。质坚,难折断,断面灰白色,粉性,有曲折的环纹及筋脉小点。无臭,味辛辣而麻舌。口尝须特别谨慎,切勿咽下。以个大、肥壮、质坚实、粉性足、残茎及须根少者为佳。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显微鉴定: (1)北乌头 子根横切面:皮层有众多石细胞,单个散在或2-5成群;母根有韧皮纤维束。(2)乌头 子根横切面:后生皮层为棕黄色栓化细胞;皮层中稀见石细胞;内皮层明显。韧皮部宽广,筛管群随处可见。形成层环呈不规则多角形。木质部于形成层角隅处较发达,导管束呈“V"字形或放射状排列。髓部大。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中药化学成分】:乌头 Aconitum chinense 各部分含生物碱,其中主力乌头碱(Aconitine)。乌头碱水解后生成乌头原碱(Aconine)、醋酸及苯甲酸。叶中还含肌醇(Inositol)及鞣质。多根乌头含有乌头碱,准噶尔乌头碱(Soongorine),准噶尔乌头胺(Soongoramine),多根乌头碱(Karacoline),多根乌头定碱(Karacolidine),乌头芬碱(Aconifine)。准噶尔乌头根含总生物碱量1.5%,主要为乌头碱、准噶尔乌头碱。地上部分含总生物碱量0.7%,主要为准噶尔乌头碱。亚东乌头含有生物碱为伪乌头碱(Pseudoaconitine)。紫草乌地上部分(叶和梗)含生物碱0.58%,其中分出结晶生物碱称紫草乌碱(Delavaeonitin)0.43%。据报道,日本产乌头除含乌头碱和新乌头碱(Mesaconi-tine)外,还有次乌头碱(Hypaconitine)、惰碱(Ignavi-ne)。 (1)北乌头块根含总生物碱0.70%-1.3%,为双酯类生物碱,其中有中乌头碱(mesaconitine)、次乌头(hypaconitine)、乌头碱(aconitine)、异乌头碱 (isoaconitine)、及素馨乌头碱(jesaconi-tine)。 (2)乌头块根含生物碱0.82%-1.56%,亦为双酯类生物碱,其中有中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一般以中乌头碱或次乌头碱为主要成分。据分析乌头块根中含中乌头碱及乌头碱 0.01%-0.23%,含次乌头碱0.01%-0.11%。此外,还含有塔拉地萨(talatisamine)、川乌碱甲和川乌碱乙(chuanwo base A,B)。上述二种乌头一般经炮制后生物碱均大约降低10倍。

【中药化学鉴定】:(1)薄层层析:乌头粉2g,加10%碳酸钠湿润均匀,加苯冷浸过夜,滤取苯液并用 2% 盐酸提出苯中的生物碱;于酸水中加浓氨水则生物碱沉淀,用乙醚提取得总生物碱,供点样用。另以乌头碱乙醚溶液作对照。取样品液、对照品液少许分别点于同一碱性氧化铝薄层板上,以乙醚-石油醚(10:1)展开10cm 。用碘蒸气熏,样品液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棕色斑点。(2)取本品1g,加乙醚15ml与氨试液1ml,浸渍1h,时时振摇,滤过。取滤液3ml,蒸干,残渣加7%盐酸羟胺甲醇溶液5滴,并加氢氧化钾的饱和甲醇溶液使呈碱性,置水浴上加热1-2min ,用冷水冷却,滴加稀盐酸调PH值至2-3,加三氯化铁试液1滴及氯仿1ml,振摇,下层液显紫色。(示酯碱)


【拼音名】 Cǎo Wū
【英文名】 RADIX ACONITI KUSNEZOFFII
【别名】 乌头、五毒根
【来源】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北乌头Aconitum kusnezoffii Reichb. 的干燥块根。秋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
【性状】 本品呈不规则长圆锥形,略弯曲,长2~7cm,直径0.6~1.8cm。顶端常有残茎和少数不定根残基,有的顶端一侧有一枯萎的芽,一侧有一圆形或扁圆形不定根残基。表面灰褐色或黑棕褐色,皱缩,有纵皱纹、点状须根痕和数个瘤状侧根。质硬,断面灰白色或暗灰色,有裂隙,形成层环纹多角形或类圆形,髓部较大或中空。无臭,味辛辣、麻舌。
【鉴别】 (1) 本品横切面:后生皮层为7~8列棕黄色栓化细胞;皮层有石细胞,单个散在或2~5个成群,类长方形、方形或长圆形,胞腔大;内皮层明显。韧皮部宽广,常有不规则裂隙,筛管群随处可见。形成层环呈不规则多角形或类圆形。木质部导管1~4列或数个相聚,位于形成层角隅的内侧,有的内含棕黄色物。髓部较大。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粉末灰棕色。淀粉粒单粒类圆形,直径2~23μm;复粒由2~16 分粒组成。石细胞无色,与后生皮层连结的显棕色,呈类方形、类长方形、类圆形、梭形或长条形,直径20~133(234)μm ,长至465μm,壁厚薄不一,壁厚者层纹明显,纹孔细,有的含棕色物。后生皮层细胞棕色,表面观呈类方形或长多角形,壁不均匀增厚,有的呈瘤状突入细胞腔。
(2) 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醚10ml与氨试液0.5ml ,振摇10分钟,滤过,滤液置分液漏斗中,加0.25mol/L 硫酸溶液20ml,振摇提取,分取酸液适量,用水稀释后,照分光光度法(附录Ⅴ A)测定,在231nm 与275nm 的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3) 取本品粗粉1g,加乙醚15ml与氨试液1ml ,浸渍1 小时,时时振摇,滤过,取滤液5ml,蒸干,残渣加7% 盐酸羟胺甲醇溶液5 滴与0.1% 麝香草酚酞甲醇溶液1 滴,滴加氢氧化钾饱和的甲醇溶液至显蓝色后,再多加2 滴,置60℃水浴上加热1~2分钟,用冷水冷却,滴加稀盐酸调节pH值至2~3,加三氯化铁试液和氯仿各1 滴,振摇,下层液显紫色。
【炮制】 制草乌:将原药材拣净,放缸内或其它容器内,用凉水浸漂,每日换水2次,漂至口尝稍有麻辣味时取出;在浸漂过程里如发现有裂口破烂时可加些白矾;另外用甘草、黑豆煎汤,加入漂过的草乌,煮透,至内无白心时取出,去掉药渣,晒至半干,闷润后切片、晒干即可(每100斤用甘草5斤、黑豆10斤)。
【性味】 辛、苦,热;有大毒。
【归经】 归心、肝、肾、脾经。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
【用法用量】 一般炮制后用。
【注意】 生品内服宜慎。不宜与贝母、半夏、白及、白蔹、天花粉、瓜蒌同用。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摘录】 《中国药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