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细距舌唇兰Platanthera metabifolia F. Maekawa

细距舌唇兰Platanthera metabifolia F. Maekawa

别名:

科名:兰科 Orchidaceae

属名:舌唇兰属 Platanthera

《中国植物志》第17卷290页
  1.细距舌唇兰(青海植物志)图版42:1,4
  Platanthera metabifolia F. Maekawa in J. Jap. Bot. 11: 303. 1935(May); Ohwi, Fl, Jap. 324. 1965; F. Maekawa, Wild Orch. Jap. Col. 148. 1971; K. Inoue in J. Fac. Sci. Univ. Tokyo III, 13: 364, fig. 35(a-d.). 1983;青海植物志4: 305. 图版50: 1-4. 1999. Plalanthera bifolia acut. non L. C. Rich.: Finet in Bull. Soc. Bot. Franch. 47: 277. 1900; Schltr. in Fedde Repert. Sp. Nov. Beih. 4: 108. 1919; S. Y. Hu in Quart. J. Taiwan Mus. 28(1-2): 130. 1975; K. Y. Lang in Bot. Res. Inst. Bot. 7: 119. 1994.
  植株高28-42厘米。块茎卵状纺锤形,肉质,长2.5-3厘米。茎直立,无毛,在基部具2枚彼此靠近、近对生的大叶,其上具2-4枚变小成苞片状披针形的小叶。基部大叶片匙状椭圆形、长圆形或椭圆形,长10-12厘米,宽2.2-3.5厘米,先端钝,基部收狭成长柄。总状花序具7-17朵花,长9-19厘米;花苞片披针形,下部的常较子房长,长15-20毫米;子房细圆柱状,弓曲,连花梗长14-15毫米;花较大,带绿白色或黄绿色;中萼片直立,舟状,卵形或宽卵形,长5.5-6毫米,宽4-4.5毫米,先端钝,基部具3脉,中部具5-7脉;侧萼片张开,偏斜,卵状披针形,长6-7毫米,宽3.5-4毫米,先端稍尖,基部具3脉;花瓣直立,较厚,偏斜,线状披针形,长5.5-6毫米,基部宽约1毫米,先端急尖,基部具2脉,与中萼片靠合呈兜状;唇瓣向前伸,舌状,肉质,厚,长9-10毫米,宽1-1.5毫米,先端钝;距细圆筒状,长20-25毫米,粗1.5-1.8毫米,几乎不向末端增粗,向后水平伸展,弧曲,末端稍尖;蕊柱粗,药室较靠近,下部稍叉开,药隔顶部宽约0.5毫米,下部宽1.5-2毫米;花粉团椭圆形,具细而长的柄和近圆形的粘盘;退化雄蕊较显著;蕊喙带状;柱头1枚,凹陷,位于蕊喙之下穴内。花期7-8月。
  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甘肃、青海、山东、河南、四川(金川)。生于海拔200-2800米的山坡林下或湿草地中。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萨哈林岛和千岛群岛南部)、朝鲜半岛和日本(北海道)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俄罗斯(萨哈林岛)。
形态特征:植株高28--42厘米。块茎卵状纺锤形,肉质,长2.5--3厘米。茎直立,无毛,在基部具2枚彼此靠近、近对生的大叶,其上具2--4枚变小成苞片状披针形的小叶。基部大叶片匙状椭圆形、长圆形或椭圆形,长10--12厘米,宽2.2—3.5厘米,先端钝,基部收狭成长柄。总状花序具7—17朵花,长9---19厘米;花苞片披针形,下部的常较子房长,长15--20毫米;子房细圆柱状,弓曲,连花梗长1415毫米;花较大,带绿白色或黄绿色;中萼片直立,舟状,卵形或宽卵形,长5.5—6毫米,宽4--4,5毫米,先端钝,基部具3脉,中部具57脉;侧萼片张开,偏斜,卵状披针形,长6---7毫米,宽3.5--4毫米,先端稍尖,基部具3脉;花瓣直立,较厚,偏斜,线状披针形,长5.5—6毫米,基部宽约1毫米,先端急尖,基部具2脉,与中萼片靠合呈兜状;唇瓣向前伸,舌状,肉质,厚,长9--10毫米,宽1—1.5毫米,先端钝;距细圆筒状,长20--25毫米,粗1.5—1.8毫米,几乎不向末端增粗,向后水平伸展,弧曲,末端稍尖;蕊柱粗,药室较靠近,下部稍叉开,药隔顶部宽约0.5毫米,下部宽1.5--2毫米;花粉团椭圆形,具细而长的柄和近圆形的粘盘;退化雄蕊较显著;蕊喙带状;柱头1枚,凹陷,位于蕊喙之下穴内。花期7—8月。
产地分布: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甘肃、青海、山东、河南、四川(金川)。生于海拔200--2800米的山坡林下或湿草地中。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萨哈林岛和千岛群岛南部)、朝鲜半岛和日本(北海道)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俄罗斯(萨哈林岛)。
参考文献:PlatantherametabifoliaF.MaekawainJ.Jap.Bot.11:303.1935(May);Ohwi,Fl.Jap.324.1965;F.Maekawa,WildOrch.Jap.Col.148.1971;K.InoueinJ.Fac.Sci.Univ.TokyoⅢ,13:364,6S.35(a--d.).1983;青海植物志4:305.图版50:1--4.1999.Plalantherabifoliaacut.NonL.C.Rich.:FinetinBull.Soc.Bot.Franch.47:277.1900;Schltr.InFeddeRepert.Sp.Nov.Beih.4:108.1919;S.Y.HuinQuart.J.TaiwanMus.28(1--2):130.1975;K.Y.LanginBot.Res.Inst.Bot.7:119.1994.
亚属概述:Subgen.1.Platanthera柱头1个,或多或少凹陷,位于蕊喙之下穴内;萼片边缘无睫毛状细齿。本亚属模式种:Platantherabifolia(L.)L.C.Rich.(OrchisbifoliaL.)本亚属约90余种,分布于北半球,向南可达中美洲和亚洲热带地区。
本属概述:PlatantheraL.C.Rich.L.C.Rich,DeOrchid.Eur.:20,26,35.Aug.-Sep.1817,etinMem.Mus.Hist.Nat.Paris4:48.1818;Schkr.InFeddeRepert.Sp.Nov,Beib.4:107.1919.PlatantheraL.C.Rich.L.C.Rich,DeOrchid.Eur.:20,26,35.Aug.-Sep.1817,etinMem.Mus.Hist.Nat.Paris4:48.1818;Schkr.InFeddeRepert.Sp.Nov,Beib.4:107.1919.地生草本。具肉质肥厚的根状茎或块茎。茎直立,具1至数枚叶。叶互生,稀近对生,叶片椭圆形、卵状椭圆形或线状披针形。总状花序顶生,具少数至多数花;花苞片草质,直立伸展,通常为披针形;花大小不一,常为白色或黄绿色,倒置(唇瓣位于下方);中萼片短而宽,凹陷,常与花瓣靠合呈兜状;侧萼片伸展或反折,较中萼片长;花瓣常较萼片狭;唇瓣常为线形或舌状,肉质,不裂,向前伸展,基部两侧无耳,罕具耳,下方具甚长的距,少数距较短;蕊柱粗短;花药直立,2室,药室平行或多少叉开,药隔明显;花粉团2个,为具小团块的粒粉质,棒状,具明显的花粉团柄和裸露的粘盘;蕊喙常大或小,基部具扩大而叉开的臂;柱头1个,凹陷,与蕊喙下部汇合,两者分不开,或1个隆起位于距口的后缘或前方,或2个,隆起,离生,位于距口的前方两侧;退化雄蕊2个,位于花基部两侧。蒴果直立。本属后选模式种:Platantherabifolia(L.)L.C.Rich.约150种,主要分布于北温带,向南可达中南美洲和热带非洲以及热带亚洲。我国有41种,3亚种,南北均产,尤以西南山地为多。
亚族概述:Subtrib.Orchidinae地生或罕有腐生草本,地下有种种形状或块茎或根状茎。茎直立,稍粗壮或纤细。叶基生或茎生,草质或稍肉质,有时有紫色斑点,无关节。花序顶生,具数花至多花,罕有减退为单花;花扭转;唇瓣基部常有距;蕊柱粗短;花药直立或近直立,基部牢固地与蕊柱完全合生;花粉团2个或4个,粒粉质,由许多可分的小团块组成,具花粉团柄,后者从花药基部伸出粘附于粘盘上;蕊喙位于叉开的两药室之间;柱头1个、凹陷或2个、凸出。本亚族模式属:OrchisL.约57属,全球均有分布,以热带至北温带为多。我国有19属
本族概述:地生或罕有腐生草本,地下有种种形状的块茎或根状茎。茎直立,稍粗壮或纤细。叶1至多枚,基生或散生于茎上,席卷式,草质,基部无关节。花序顶生,不分枝;少有减退为单花;花扭转;唇瓣基部常有距;花药以宽阔的基部或背部与蕊柱完全合生或融合;两药室基部稍叉开或分开;花粉团2个或4个,粒粉质,由许多可分的小团块组成,具花粉团柄,后者从花药基部伸出粘附于粘盘;粘盘1或2,种种形状;蕊喙位于两药室之间;柱头1或2个,凹陷或凸出。本族模式属:OrehisL.约70属,全球均有分布,以热带至北温带为多。我国有3个亚族共21属。
亚科概述:地生、附生或腐生草本,具根状茎、块茎或假鳞茎。叶茎生或基生,折扇状、对折或具网状脉,草质至革质。花序(或花葶)顶生或侧生;花通常两侧对称,有特化的唇瓣,少有例外,一般扭转,具1室子房;蕊柱通常具1枚能育雄蕊;花粉粘合成团块,称花粉团;花粉团2--8个,粒粉质或蜡质,其一端常伸出花粉团柄并连接于粘盘,也有直接连接于粘盘或通过粘盘柄连接于粘盘的,较少既无花粉团柄又无粘盘柄与粘盘的;柱头1或2,凹陷或凸出;蕊喙通常存在,大或小。果实通常为蒴果;较少呈荚果状。种子通常两端有延长的翅,较少无翅并有厚的外种皮。本亚科模式属:OrchisL.共约690余属,全球均有分布。我国有4个族,42个亚族共167属。
本科概述:地生、附生或较少为腐生草本,极罕为攀援藤本;地生与腐生种类常有块茎或肥厚的根状茎,附生种类常有由茎的一部分膨大而成的肉质假鳞茎。叶基生或茎生,后者通常互生或生于假鳞茎顶端或近顶端处,扁平或有时圆柱形或两侧压扁,基部具或不具关节。花葶或花序顶生或侧生;花常排列成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少有为缩短的头状花序或减退为单花,两性,通常两侧对称;花被片6,2轮;萼片离生或不同程度的合生;中央1枚花瓣的形态常有较大的特化,明显不同于2枚侧生花瓣,称唇瓣,唇瓣由于花(花梗和子房)作180°扭转或90°弯曲,常处于下方(远轴的一方);子房下位,1室,侧膜胎座,较少3室而具中轴胎座;除子房外整个雌雄蕊器官完全融合成柱状体,称蕊柱;蕊柱顶端一般具药床和1个花药,腹面有1个柱头穴,柱头与花药之间有1个舌状器官,称蕊喙(源自柱头上裂片),极罕具2—3枚花药(雄蕊)、2个隆起的柱头或不具蕊喙的;蕊柱基部有时向前下方延伸成足状,称蕊柱足,此时2枚侧萼片基部常着生于蕊柱足上,形成囊状结构,称萼囊;花粉通常粘合成团块,称花粉团,花粉团的一端常变成柄状物,称花粉团柄;花粉团柄连接于由蕊喙的一部分变成固态粘块即粘盘上,有时粘盘还有柄状附属物,称粘盘柄;花粉团、花粉团柄、粘盘柄和粘盘连接在一起,称花粉块,但有的花粉块不具花粉团柄或粘盘柄,有的不具粘盘而只有粘质团。果实通常为蒴果,较少呈荚果状,具极多种子。种子细小,无胚乳,种皮常在两端延长成翅状。科的模式属:OrchisL.全科约有700属20000种,产全球热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少数种类也见于温带地区。我国有171属1247种以及许多亚种、变种和变型。兰科是一个进化而复杂的科,至今对科内各类群间亲缘关系的了解仍然是十分初步的。在目前已发表的许多兰科系统中,以R.Dressier(1981,1993)系统较为全面,但该系统对鸟巢兰族(ridb.Neottieae)的处理是有欠缺的。幸而C.Seidenfaden等人在“TheOrehidsofIndochina”(OperaBot.114:5--502.1992)和“TheOrehidsofPeninsularMalaysiaandSingapore”(1992)中有较合理的处理。本书基本上采用了后者的框架,但将等级作了调整,而对亚族的组成则更多地参考Dressler系统(PhylogenyandClassifica-tionoftheOn:hidFamily,1993)。本书将兰科分为3个亚科,兰亚科之下分4个族。其中兰族(Orchideae)与万代兰族(Vandeae)是比较自然的类群,而鸟巢兰族(Neottieae)与树兰族(Epidendreae)则尚存在不少问题。在许多近代兰科系统中,上述的4个族均被作为亚科,在亚科之下又有大量的族,在族之下则是亚族。应当说,大多数亚族的建立是比较客观的。但族的组合则含有相当多的主观性,甚至是勉强的拼凑。因此,本书避繁就简,在兰亚科之下只承认4个族,族之下则包含较多的亚族。这样不仅简化了层次,而且更为客观和实用。当然,这也只是权宜之计,有些问题仍然未能解决,如鸟巢兰族与树兰族的特征交叉过多,有些亚族较为庞杂等。这里就不作详细讨论了。这里要说明的是,本书所提供的“亚科与族的检索表”和“兰亚科分亚族检索表”均系根据国产种类编写而成的,未必完全符合族与亚族的全面特征,在使用时务请加以注意。
亚科概述:地生、附生或腐生草本,具根状茎、块茎或假鳞茎。叶茎生或基生,折扇状、对折或具网状脉,草质至革质。花序(或花葶)顶生或侧生;花通常两侧对称,有特化的唇瓣,少有例外,一般扭转,具1室子房;蕊柱通常具1枚能育雄蕊;花粉粘合成团块,称花粉团;花粉团2--8个,粒粉质或蜡质,其一端常伸出花粉团柄并连接于粘盘,也有直接连接于粘盘或通过粘盘柄连接于粘盘的,较少既无花粉团柄又无粘盘柄与粘盘的;柱头1或2,凹陷或凸出;蕊喙通常存在,大或小。果实通常为蒴果;较少呈荚果状。种子通常两端有延长的翅,较少无翅并有厚的外种皮。本亚科模式属:OrchisL.共约690余属,全球均有分布。我国有4个族,42个亚族共167属。
本科概述:地生、附生或较少为腐生草本,极罕为攀援藤本;地生与腐生种类常有块茎或肥厚的根状茎,附生种类常有由茎的一部分膨大而成的肉质假鳞茎。叶基生或茎生,后者通常互生或生于假鳞茎顶端或近顶端处,扁平或有时圆柱形或两侧压扁,基部具或不具关节。花葶或花序顶生或侧生;花常排列成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少有为缩短的头状花序或减退为单花,两性,通常两侧对称;花被片6,2轮;萼片离生或不同程度的合生;中央1枚花瓣的形态常有较大的特化,明显不同于2枚侧生花瓣,称唇瓣,唇瓣由于花(花梗和子房)作180°扭转或90°弯曲,常处于下方(远轴的一方);子房下位,1室,侧膜胎座,较少3室而具中轴胎座;除子房外整个雌雄蕊器官完全融合成柱状体,称蕊柱;蕊柱顶端一般具药床和1个花药,腹面有1个柱头穴,柱头与花药之间有1个舌状器官,称蕊喙(源自柱头上裂片),极罕具2—3枚花药(雄蕊)、2个隆起的柱头或不具蕊喙的;蕊柱基部有时向前下方延伸成足状,称蕊柱足,此时2枚侧萼片基部常着生于蕊柱足上,形成囊状结构,称萼囊;花粉通常粘合成团块,称花粉团,花粉团的一端常变成柄状物,称花粉团柄;花粉团柄连接于由蕊喙的一部分变成固态粘块即粘盘上,有时粘盘还有柄状附属物,称粘盘柄;花粉团、花粉团柄、粘盘柄和粘盘连接在一起,称花粉块,但有的花粉块不具花粉团柄或粘盘柄,有的不具粘盘而只有粘质团。果实通常为蒴果,较少呈荚果状,具极多种子。种子细小,无胚乳,种皮常在两端延长成翅状。科的模式属:OrchisL.全科约有700属20000种,产全球热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少数种类也见于温带地区。我国有171属1247种以及许多亚种、变种和变型。兰科是一个进化而复杂的科,至今对科内各类群间亲缘关系的了解仍然是十分初步的。在目前已发表的许多兰科系统中,以R.Dressier(1981,1993)系统较为全面,但该系统对鸟巢兰族(ridb.Neottieae)的处理是有欠缺的。幸而C.Seidenfaden等人在“TheOrehidsofIndochina”(OperaBot.114:5--502.1992)和“TheOrehidsofPeninsularMalaysiaandSingapore”(1992)中有较合理的处理。本书基本上采用了后者的框架,但将等级作了调整,而对亚族的组成则更多地参考Dressler系统(PhylogenyandClassifica-tionoftheOn:hidFamily,1993)。本书将兰科分为3个亚科,兰亚科之下分4个族。其中兰族(Orchideae)与万代兰族(Vandeae)是比较自然的类群,而鸟巢兰族(Neottieae)与树兰族(Epidendreae)则尚存在不少问题。在许多近代兰科系统中,上述的4个族均被作为亚科,在亚科之下又有大量的族,在族之下则是亚族。应当说,大多数亚族的建立是比较客观的。但族的组合则含有相当多的主观性,甚至是勉强的拼凑。因此,本书避繁就简,在兰亚科之下只承认4个族,族之下则包含较多的亚族。这样不仅简化了层次,而且更为客观和实用。当然,这也只是权宜之计,有些问题仍然未能解决,如鸟巢兰族与树兰族的特征交叉过多,有些亚族较为庞杂等。这里就不作详细讨论了。这里要说明的是,本书所提供的“亚科与族的检索表”和“兰亚科分亚族检索表”均系根据国产种类编写而成的,未必完全符合族与亚族的全面特征,在使用时务请加以注意。

《Flora of China》 Vol. 25 (2009)
Platanthera bifolia  
细距舌唇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