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长距舌唇兰Platanthera longicalcarata Hayata

长距舌唇兰Platanthera longicalcarata Hayata

别名:长距粉蝶兰;

科名:兰科 Orchidaceae

属名:舌唇兰属 Platanthera

《中国植物志》第17卷314页
  30.长距舌唇兰(新拟)长距粉蝶兰(台湾兰科植物、台湾兰科植物彩色图鉴)图版46:1-3
  Platanthera longicalcarata Hayata in J. Coll. Sci. Univ. Tokyo 30(1): 350. 19l1 (Mat. Fl. Formos. ); K. Inoue et T. P. Lin in J. Phytogeogr. et Taxon. 28(1): 4. 1980;台湾兰科植物3: 228-229(图). 1987;台湾兰科植物彩色图鉴2: 642. 1990. ——Habenaria longicalcarata(Hayata)S. S. Ying, Col. Illust. Indig. Orch. Taiwan 1: 379 et 466. 1977.——Tulotis longiccalcarata(Hayata)S. S. Ying, 1. c. ——Tulotis longicalcarata(Hayata)T. S. Liu et H. J. Su in H. L. Li et al. , Fl. Taiwan 5: 1124. 1978.
  植株高20-25厘米。根状茎匍匐,指状,肉质。茎直立,细长,近基部具1-2枚大叶,通常基部1枚最大,其上具2枚披针形的小叶。大叶片长圆状倒披针形,长8-10厘米,宽3-3.5厘米,先端稍急尖,基部楔形。总状花序长9厘米,具多朵花;花苞片披针形,长6-11毫米,下部的与子房等长或较长;子房纺锤形,连花梗长6-9毫米;花绿色;中萼片卵状三角形,长3.5毫米,宽3.3毫米,先端钝,具1脉;侧萼片卵状披针形,反折,长4.5毫米,宽2毫米,先端钝,具1脉;花瓣斜三角状披针形,长4.5毫米,宽1.8毫米,与中萼片靠合呈兜状;唇瓣卵状三角形,朝上或朝向伸,长5毫米,宽1.8毫米;距弯曲,长6-8毫米;蕊柱宽1.8毫米,基部两侧前缘具有2个小突起并与唇瓣相连生;药室稍叉开,药隔窄;花粉团椭圆形,具细长的柄和大、披针形的粘盘,粘盘裸露;退化雄蕊明显;蕊喙弯曲,与雄蕊同在一平面上;柱头1个,表面甚平且稍向前突出。花期7-9月。
  产于我国台湾省。生于海拔2800米的山坡林下。模式标本采自台湾(峦大山)。
形态特征:植株高20—25厘米。根状茎匍匐,指状,肉质。茎直立,细长,近基部具1--2枚大叶,通常部1枚最大,·其上具2枚披针形的小叶。大叶片长圆状倒披针形,长8一10厘米,宽3—3.5厘米,先端稍急尖,基部楔形。总状花序长9厘米,具多朵花;花苞片披针形,长6—11毫米,下部的与子房等长或较长;子房纺锤形,连花梗长6--9毫米;花绿色;中萼片卵状三角形,长3.5毫米,宽3.3毫米,先端钝,具1脉;侧萼片卵状披针形,反折,长4.5毫米,宽2毫米,先端钝,具1脉;花瓣斜三角状披针形,长4,5毫米,宽1.8毫米,与中萼片靠合呈兜状;唇瓣卵状三角形,朝上或朝向伸,长5毫米,宽1.8毫米;距弯曲,长6--8毫米;蕊柱宽1.8毫米,基部两侧前缘具有2个小突起并与唇瓣相连生;药室稍叉开,药隔窄;花粉团椭圆形,具细长的柄和大、披针形的粘盘,粘盘裸露;退化雄蕊明显;蕊喙弯曲,与雄蕊同在一平面上;柱头1个,表面甚平且稍向前突出。花期7--9月。
产地分布:产于我国台湾省。生于海拔2800米的山坡林下。模式标本采自台湾(峦大山)。
参考文献:Platanthera longicalcarata Hayata in J.Coll.Sci.Univ.Tokyo 30(1):350.1911 (Mat.Fl.Formos.);K.Inoue et T.P.Lin in J.Phytogeogr.Et Taxon.28 (1):4. 1980;台湾;科植物3:228——229(图).1987;台湾兰科植物彩色图鉴2:642.1990. ——Habenaria longicalcarata(Hayata).S.S.Ying,Col.must.Indig.Orch.Taiwan 1: 379 et 466.1977.——Tulotis longicalcarata(Hayata)S.S.Ying,1.C.——Tulotis longicalcarata (Hayata)T.S.Liu et H.J.Su in H.L.Li et al,Fl. Taiwan 5:1124. 1978
亚属概述:Subgen.1.Platanthera柱头1个,或多或少凹陷,位于蕊喙之下穴内;萼片边缘无睫毛状细齿。本亚属模式种:Platantherabifolia(L.)L.C.Rich.(OrchisbifoliaL.)本亚属约90余种,分布于北半球,向南可达中美洲和亚洲热带地区。
本属概述:PlatantheraL.C.Rich.L.C.Rich,DeOrchid.Eur.:20,26,35.Aug.-Sep.1817,etinMem.Mus.Hist.Nat.Paris4:48.1818;Schkr.InFeddeRepert.Sp.Nov,Beib.4:107.1919.PlatantheraL.C.Rich.L.C.Rich,DeOrchid.Eur.:20,26,35.Aug.-Sep.1817,etinMem.Mus.Hist.Nat.Paris4:48.1818;Schkr.InFeddeRepert.Sp.Nov,Beib.4:107.1919.地生草本。具肉质肥厚的根状茎或块茎。茎直立,具1至数枚叶。叶互生,稀近对生,叶片椭圆形、卵状椭圆形或线状披针形。总状花序顶生,具少数至多数花;花苞片草质,直立伸展,通常为披针形;花大小不一,常为白色或黄绿色,倒置(唇瓣位于下方);中萼片短而宽,凹陷,常与花瓣靠合呈兜状;侧萼片伸展或反折,较中萼片长;花瓣常较萼片狭;唇瓣常为线形或舌状,肉质,不裂,向前伸展,基部两侧无耳,罕具耳,下方具甚长的距,少数距较短;蕊柱粗短;花药直立,2室,药室平行或多少叉开,药隔明显;花粉团2个,为具小团块的粒粉质,棒状,具明显的花粉团柄和裸露的粘盘;蕊喙常大或小,基部具扩大而叉开的臂;柱头1个,凹陷,与蕊喙下部汇合,两者分不开,或1个隆起位于距口的后缘或前方,或2个,隆起,离生,位于距口的前方两侧;退化雄蕊2个,位于花基部两侧。蒴果直立。本属后选模式种:Platantherabifolia(L.)L.C.Rich.约150种,主要分布于北温带,向南可达中南美洲和热带非洲以及热带亚洲。我国有41种,3亚种,南北均产,尤以西南山地为多。
亚族概述:Subtrib.Orchidinae地生或罕有腐生草本,地下有种种形状或块茎或根状茎。茎直立,稍粗壮或纤细。叶基生或茎生,草质或稍肉质,有时有紫色斑点,无关节。花序顶生,具数花至多花,罕有减退为单花;花扭转;唇瓣基部常有距;蕊柱粗短;花药直立或近直立,基部牢固地与蕊柱完全合生;花粉团2个或4个,粒粉质,由许多可分的小团块组成,具花粉团柄,后者从花药基部伸出粘附于粘盘上;蕊喙位于叉开的两药室之间;柱头1个、凹陷或2个、凸出。本亚族模式属:OrchisL.约57属,全球均有分布,以热带至北温带为多。我国有19属
本族概述:地生或罕有腐生草本,地下有种种形状的块茎或根状茎。茎直立,稍粗壮或纤细。叶1至多枚,基生或散生于茎上,席卷式,草质,基部无关节。花序顶生,不分枝;少有减退为单花;花扭转;唇瓣基部常有距;花药以宽阔的基部或背部与蕊柱完全合生或融合;两药室基部稍叉开或分开;花粉团2个或4个,粒粉质,由许多可分的小团块组成,具花粉团柄,后者从花药基部伸出粘附于粘盘;粘盘1或2,种种形状;蕊喙位于两药室之间;柱头1或2个,凹陷或凸出。本族模式属:OrehisL.约70属,全球均有分布,以热带至北温带为多。我国有3个亚族共21属。
亚科概述:地生、附生或腐生草本,具根状茎、块茎或假鳞茎。叶茎生或基生,折扇状、对折或具网状脉,草质至革质。花序(或花葶)顶生或侧生;花通常两侧对称,有特化的唇瓣,少有例外,一般扭转,具1室子房;蕊柱通常具1枚能育雄蕊;花粉粘合成团块,称花粉团;花粉团2--8个,粒粉质或蜡质,其一端常伸出花粉团柄并连接于粘盘,也有直接连接于粘盘或通过粘盘柄连接于粘盘的,较少既无花粉团柄又无粘盘柄与粘盘的;柱头1或2,凹陷或凸出;蕊喙通常存在,大或小。果实通常为蒴果;较少呈荚果状。种子通常两端有延长的翅,较少无翅并有厚的外种皮。本亚科模式属:OrchisL.共约690余属,全球均有分布。我国有4个族,42个亚族共167属。
本科概述:地生、附生或较少为腐生草本,极罕为攀援藤本;地生与腐生种类常有块茎或肥厚的根状茎,附生种类常有由茎的一部分膨大而成的肉质假鳞茎。叶基生或茎生,后者通常互生或生于假鳞茎顶端或近顶端处,扁平或有时圆柱形或两侧压扁,基部具或不具关节。花葶或花序顶生或侧生;花常排列成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少有为缩短的头状花序或减退为单花,两性,通常两侧对称;花被片6,2轮;萼片离生或不同程度的合生;中央1枚花瓣的形态常有较大的特化,明显不同于2枚侧生花瓣,称唇瓣,唇瓣由于花(花梗和子房)作180°扭转或90°弯曲,常处于下方(远轴的一方);子房下位,1室,侧膜胎座,较少3室而具中轴胎座;除子房外整个雌雄蕊器官完全融合成柱状体,称蕊柱;蕊柱顶端一般具药床和1个花药,腹面有1个柱头穴,柱头与花药之间有1个舌状器官,称蕊喙(源自柱头上裂片),极罕具2—3枚花药(雄蕊)、2个隆起的柱头或不具蕊喙的;蕊柱基部有时向前下方延伸成足状,称蕊柱足,此时2枚侧萼片基部常着生于蕊柱足上,形成囊状结构,称萼囊;花粉通常粘合成团块,称花粉团,花粉团的一端常变成柄状物,称花粉团柄;花粉团柄连接于由蕊喙的一部分变成固态粘块即粘盘上,有时粘盘还有柄状附属物,称粘盘柄;花粉团、花粉团柄、粘盘柄和粘盘连接在一起,称花粉块,但有的花粉块不具花粉团柄或粘盘柄,有的不具粘盘而只有粘质团。果实通常为蒴果,较少呈荚果状,具极多种子。种子细小,无胚乳,种皮常在两端延长成翅状。科的模式属:OrchisL.全科约有700属20000种,产全球热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少数种类也见于温带地区。我国有171属1247种以及许多亚种、变种和变型。兰科是一个进化而复杂的科,至今对科内各类群间亲缘关系的了解仍然是十分初步的。在目前已发表的许多兰科系统中,以R.Dressier(1981,1993)系统较为全面,但该系统对鸟巢兰族(ridb.Neottieae)的处理是有欠缺的。幸而C.Seidenfaden等人在“TheOrehidsofIndochina”(OperaBot.114:5--502.1992)和“TheOrehidsofPeninsularMalaysiaandSingapore”(1992)中有较合理的处理。本书基本上采用了后者的框架,但将等级作了调整,而对亚族的组成则更多地参考Dressler系统(PhylogenyandClassifica-tionoftheOn:hidFamily,1993)。本书将兰科分为3个亚科,兰亚科之下分4个族。其中兰族(Orchideae)与万代兰族(Vandeae)是比较自然的类群,而鸟巢兰族(Neottieae)与树兰族(Epidendreae)则尚存在不少问题。在许多近代兰科系统中,上述的4个族均被作为亚科,在亚科之下又有大量的族,在族之下则是亚族。应当说,大多数亚族的建立是比较客观的。但族的组合则含有相当多的主观性,甚至是勉强的拼凑。因此,本书避繁就简,在兰亚科之下只承认4个族,族之下则包含较多的亚族。这样不仅简化了层次,而且更为客观和实用。当然,这也只是权宜之计,有些问题仍然未能解决,如鸟巢兰族与树兰族的特征交叉过多,有些亚族较为庞杂等。这里就不作详细讨论了。这里要说明的是,本书所提供的“亚科与族的检索表”和“兰亚科分亚族检索表”均系根据国产种类编写而成的,未必完全符合族与亚族的全面特征,在使用时务请加以注意。
亚科概述:地生、附生或腐生草本,具根状茎、块茎或假鳞茎。叶茎生或基生,折扇状、对折或具网状脉,草质至革质。花序(或花葶)顶生或侧生;花通常两侧对称,有特化的唇瓣,少有例外,一般扭转,具1室子房;蕊柱通常具1枚能育雄蕊;花粉粘合成团块,称花粉团;花粉团2--8个,粒粉质或蜡质,其一端常伸出花粉团柄并连接于粘盘,也有直接连接于粘盘或通过粘盘柄连接于粘盘的,较少既无花粉团柄又无粘盘柄与粘盘的;柱头1或2,凹陷或凸出;蕊喙通常存在,大或小。果实通常为蒴果;较少呈荚果状。种子通常两端有延长的翅,较少无翅并有厚的外种皮。本亚科模式属:OrchisL.共约690余属,全球均有分布。我国有4个族,42个亚族共167属。
本科概述:地生、附生或较少为腐生草本,极罕为攀援藤本;地生与腐生种类常有块茎或肥厚的根状茎,附生种类常有由茎的一部分膨大而成的肉质假鳞茎。叶基生或茎生,后者通常互生或生于假鳞茎顶端或近顶端处,扁平或有时圆柱形或两侧压扁,基部具或不具关节。花葶或花序顶生或侧生;花常排列成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少有为缩短的头状花序或减退为单花,两性,通常两侧对称;花被片6,2轮;萼片离生或不同程度的合生;中央1枚花瓣的形态常有较大的特化,明显不同于2枚侧生花瓣,称唇瓣,唇瓣由于花(花梗和子房)作180°扭转或90°弯曲,常处于下方(远轴的一方);子房下位,1室,侧膜胎座,较少3室而具中轴胎座;除子房外整个雌雄蕊器官完全融合成柱状体,称蕊柱;蕊柱顶端一般具药床和1个花药,腹面有1个柱头穴,柱头与花药之间有1个舌状器官,称蕊喙(源自柱头上裂片),极罕具2—3枚花药(雄蕊)、2个隆起的柱头或不具蕊喙的;蕊柱基部有时向前下方延伸成足状,称蕊柱足,此时2枚侧萼片基部常着生于蕊柱足上,形成囊状结构,称萼囊;花粉通常粘合成团块,称花粉团,花粉团的一端常变成柄状物,称花粉团柄;花粉团柄连接于由蕊喙的一部分变成固态粘块即粘盘上,有时粘盘还有柄状附属物,称粘盘柄;花粉团、花粉团柄、粘盘柄和粘盘连接在一起,称花粉块,但有的花粉块不具花粉团柄或粘盘柄,有的不具粘盘而只有粘质团。果实通常为蒴果,较少呈荚果状,具极多种子。种子细小,无胚乳,种皮常在两端延长成翅状。科的模式属:OrchisL.全科约有700属20000种,产全球热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少数种类也见于温带地区。我国有171属1247种以及许多亚种、变种和变型。兰科是一个进化而复杂的科,至今对科内各类群间亲缘关系的了解仍然是十分初步的。在目前已发表的许多兰科系统中,以R.Dressier(1981,1993)系统较为全面,但该系统对鸟巢兰族(ridb.Neottieae)的处理是有欠缺的。幸而C.Seidenfaden等人在“TheOrehidsofIndochina”(OperaBot.114:5--502.1992)和“TheOrehidsofPeninsularMalaysiaandSingapore”(1992)中有较合理的处理。本书基本上采用了后者的框架,但将等级作了调整,而对亚族的组成则更多地参考Dressler系统(PhylogenyandClassifica-tionoftheOn:hidFamily,1993)。本书将兰科分为3个亚科,兰亚科之下分4个族。其中兰族(Orchideae)与万代兰族(Vandeae)是比较自然的类群,而鸟巢兰族(Neottieae)与树兰族(Epidendreae)则尚存在不少问题。在许多近代兰科系统中,上述的4个族均被作为亚科,在亚科之下又有大量的族,在族之下则是亚族。应当说,大多数亚族的建立是比较客观的。但族的组合则含有相当多的主观性,甚至是勉强的拼凑。因此,本书避繁就简,在兰亚科之下只承认4个族,族之下则包含较多的亚族。这样不仅简化了层次,而且更为客观和实用。当然,这也只是权宜之计,有些问题仍然未能解决,如鸟巢兰族与树兰族的特征交叉过多,有些亚族较为庞杂等。这里就不作详细讨论了。这里要说明的是,本书所提供的“亚科与族的检索表”和“兰亚科分亚族检索表”均系根据国产种类编写而成的,未必完全符合族与亚族的全面特征,在使用时务请加以注意。

《Flora of China》 Vol. 25 (2009)
Platanthera longicalcarata  
长距舌唇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