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虎斑兜兰Paphiopedilum markianum Fowlie

虎斑兜兰Paphiopedilum markianum Fowlie

别名:泸水兜兰;马氏兜兰;

科名:兰科 Orchidaceae

属名:兜兰属 Paphiopedilum

《中国植物志》第17卷068页
  14.虎斑兜兰(中国野生兰彩色图谱)图版8:3
  Paphiopedilum markianum Fowlie in Orch. Dig. 54 (3) : 125. 1990; Z. H. Tsi, S. C. Chen et K. Mori, Wild Orch. China 28. pl. 22. 1997;中国兰花全书123.图6-4 (1) . 彩图6-18. 1998. ——Paphiopedilum tigrinum Koopowitz et Hasegawa in Orch. Advocate 16 (3) : 78. fig. 1. 1990.
  地生或半附生植物。叶基生, 二列, 2-3枚; 叶片狭长圆形, 长15-25厘米, 宽2.1-3.5厘米,先端钝并常有小裂口或湾缺,绿色,背面色略浅,无毛,基部收狭成叶柄状并对折而互相套叠。花葶直立,长20-25厘米,紫色,被短柔毛,顶端生1花;花苞片近椭圆形,长3.5-6厘米,宽1-1.5厘米,绿色而具紫点;花梗和子房长3.5-4.5厘米,被短柔毛;花大;中萼片黄绿色而有3条紫褐色粗纵条纹,合萼片淡黄绿色并在基部有紫褐色细纹,花瓣基部至中部黄绿色并在中央有2条紫褐色粗纵条纹,上部淡紫红色,唇瓣淡黄绿色而有淡褐色晕,退化雄蕊黄绿色但在中央有紫斑;中萼片宽卵形至极宽的倒卵形,长4-4.5厘米,宽2.8-4厘米,先端常有短尖头,背面有微柔毛;合萼片椭圆状卵形,长3-4厘米,宽约2厘米,背面亦被毛;花瓣近匙形,长6-6.5厘米,宽3-4厘米,边缘(尤其中部至基部)波状;唇瓣倒盔状,基部有宽阔的、长1.5-2厘米的柄;囊近椭圆形,向末端略变狭,长2.5-3厘米,宽2-2.5厘米,囊口极宽阔,两侧各有1个直立的耳,两耳前方的边缘不内折,囊底具毛;退化雄蕊近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1.2-1.5厘米,宽8-9毫米,中央具脐形突起。花期6-8月。
  产云南西部(泸水)。生于海拔1500-2200米的林下荫蔽多石处或山谷旁灌丛边缘。模式标本为栽培植物,来自中国云南西部。
  P. markianum与P. tigrinum均于1990年发表,前者为7-9月号,后者为5-6月号。但因前者的正式打印稿曾于5月24日寄美国与德国的重要学术机构,而后者未指定模式标本采集人、号、日期,故用前者(见Orchid Dig. Apr. -June: 58-61.1991)。
形态特征:地生或半附生植物。叶基生,二列,2—3枚;叶片狭长圆形,长15—25厘米,宽2.1—3.5厘米,先端钝并常有小裂口或湾缺,绿色,背面色略浅,无毛,基部收狭成叶柄状并对折而互相套叠。花葶直立,长20--25厘米,紫色,被短柔毛,顶端生1花;花苞片近椭圆形,长3.5--6厘米,宽1—1.5厘米,绿色而具紫点;花梗和子房长3.5—4.5厘米,被短柔毛;花大;中萼片黄绿色而有3条紫褐色粗纵条纹,合萼片淡黄绿色并在基部有紫褐色细纹,花瓣基部至中部黄绿色并在中央有2条紫褐色粗纵条纹,上部淡紫红色,唇瓣淡黄绿色而有淡褐色晕,退化雄蕊黄绿色但在中央有紫斑;中萼片宽卵形至极宽的倒卵形,长4--4.5厘米,宽2.8--4厘米,先端常有短尖头,背面有微柔毛;合萼片椭圆状卵形,长3--4厘米,宽约2厘米,背面亦被毛;花瓣近匙形,长6--6.5厘米,宽3--4厘米,边缘(尤其中部至基部)波状;唇瓣倒盔状,基部有宽阔的、长1.5--2厘米的柄;囊近椭圆形,向末端略变狭,长2.5—3厘米,宽2—2.5厘米,囊口极宽阔,两侧各有1个直立的耳,两耳前方的边缘不内折,囊底具毛;退化雄蕊近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1.2—1.5厘米,宽8--9毫米,中央具脐形突起。花期6—8月。
产地分布:产云南西部(泸水)。生于海拔1500--2200米的林下荫蔽多石处或山谷旁灌丛边缘。模式标本为栽培植物,来自中国云南西部。
本种提示:P.Markianum与P.Tiginum均于1990年发表,前者为7--9月号,后者为5---6月号。但因前者的正式打印稿曾于5月24日寄美国与德国的重要学术机构,而后者未指定模式标本采集人、号、日期,故用前者(见OrchidDig.Apr.—June:58--61.1991)。
参考文献:PapldopedilummarkianumFowlieinOrch.Dig.54(3):125.1990;Z.H.Tsi,S.C.ChenetK.Mod,WildOrch.China28.Pl.22.1997;中国兰花全书123.图6--4(1).彩图6—18.1998.——PaphiopedilumtigrinumKoopowitzetHasegawainOrch.Advo-cate16(3):78.Fig.1.1990.
亚属概述:叶片的上表面不具或较少具深浅绿色相间的网格斑;花序具1至多花;花瓣小于或至少极明显的窄于中萼片;唇瓣倒盔状,囊口大部分边缘(至少前方边缘)不内弯,两侧具直立的耳。本亚属模式种:Paphiopediluminsigne(Lindl.)Pfitz.共约56种,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至太平洋岛屿。我国有12种。
本属概述:PaphiopedilumPfitz.Pfitz.,Moth.Stud.Orchideenbl.11.1886,nom.conserv,etinEn—gler,PflanzenreichⅣ(50)Heft12:54.1903;KaxasawaetSaitoinBull.HiroshimaBot.Gard.5:1--69.1982;Cribb,GenusPaphiopedilum1—222.1987;Braem,Paphiopedilum1--249.1988.——CordulaRaf.,Fl.Tell.4:46.1838.——StimegasRaf,Fl.Tell.4:45.1838.地生、半附生或附生草本;根状茎不明显或罕有细长而横走,具稍肉质而被毛的纤维根。茎短,包藏于二列的叶基内,通常新苗发自老茎(或老植株)基部,在具细长而横走根状茎的种类中,新苗生于根状茎末端。叶基生,数枚至多枚,二列,对折;叶片带形、狭长圆形或狭椭圆形,两面绿色或上面有深浅绿色方格斑块或不规则斑纹,背面有时有淡红紫色斑点或浓密至完全淡紫红色,基部叶鞘互相套叠。花葶从叶丛中长出,长或短,具单花或较少有数花或多花;花苞片非叶状;子房顶端常收狭成喙状;花大而艳丽,有种种色泽;中萼片一般较大,常直立,边缘有时向后卷;2枚侧萼片通常完全合生成合萼片,先端不裂或稍具小齿;花瓣形状变化较大,匙形、长圆形至带形,向两侧伸展或下垂;唇瓣深囊状,球形、椭圆形至倒盔状,基部有宽阔而具内弯边缘的柄或较少无柄,囊口常较宽大,口的两侧常有直立而呈耳状并多少有内折的侧裂片,较少无耳或整个边缘内折,囊内一般有毛;蕊柱短,常下弯,具2枚侧生的能育雄蕊、1枚位于上方的退化雄蕊和1个位于下方的柱头;花药2室,具很短的花丝;花粉粉质或带粘性,但不粘合成花粉团块;退化雄蕊扁平;柱头肥厚,下弯,柱头面有乳突并有不明显的3裂。果实为蒴果。本属模式种:Paphiopediluminsigne(Lindl.)Pfitz.共约66种,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至太平洋岛屿。我国有18种,产西南至华南,全部可供观赏
亚科概述:Lindl,Coil.Bot.App7.1821,“Cypripedieae”,etOrch.Scelet.7.1826;GarayinBot.Mus.Leafl.HarvardUniv.19:86.1960;DressierinSelbyana5:201.1979.地生或附生草本,极罕近亚灌木状。茎短或长,一般不分枝。叶茎生或基生,折扇状或对折。花序顶生,总状或减退为单花;子房1室或3室;花通常较大,由于子房弯曲而使唇瓣处于下方;侧萼片一般合生而成合萼片,位于唇瓣下方;唇瓣深囊状;蕊柱位于囊口,具2枚能育雄蕊、1枚退化雄蕊和1个柱头;能育雄蕊通常具短的花丝和较小的花药;花粉多少有粘性,但不形成团块;退化雄蕊位于上方,一般较大;柱头位于下方,肥厚。果实为蒴果。种子通常有翅状种皮,较少例外。本亚科模式属:CypripediumL.共含4属(近年发表的Mexipedium子房1室,似应归人Paphiopedilum),产北温带至美洲与亚洲的热带地区以及大洋洲。我国有2属。
本科概述:地生、附生或较少为腐生草本,极罕为攀援藤本;地生与腐生种类常有块茎或肥厚的根状茎,附生种类常有由茎的一部分膨大而成的肉质假鳞茎。叶基生或茎生,后者通常互生或生于假鳞茎顶端或近顶端处,扁平或有时圆柱形或两侧压扁,基部具或不具关节。花葶或花序顶生或侧生;花常排列成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少有为缩短的头状花序或减退为单花,两性,通常两侧对称;花被片6,2轮;萼片离生或不同程度的合生;中央1枚花瓣的形态常有较大的特化,明显不同于2枚侧生花瓣,称唇瓣,唇瓣由于花(花梗和子房)作180°扭转或90°弯曲,常处于下方(远轴的一方);子房下位,1室,侧膜胎座,较少3室而具中轴胎座;除子房外整个雌雄蕊器官完全融合成柱状体,称蕊柱;蕊柱顶端一般具药床和1个花药,腹面有1个柱头穴,柱头与花药之间有1个舌状器官,称蕊喙(源自柱头上裂片),极罕具2—3枚花药(雄蕊)、2个隆起的柱头或不具蕊喙的;蕊柱基部有时向前下方延伸成足状,称蕊柱足,此时2枚侧萼片基部常着生于蕊柱足上,形成囊状结构,称萼囊;花粉通常粘合成团块,称花粉团,花粉团的一端常变成柄状物,称花粉团柄;花粉团柄连接于由蕊喙的一部分变成固态粘块即粘盘上,有时粘盘还有柄状附属物,称粘盘柄;花粉团、花粉团柄、粘盘柄和粘盘连接在一起,称花粉块,但有的花粉块不具花粉团柄或粘盘柄,有的不具粘盘而只有粘质团。果实通常为蒴果,较少呈荚果状,具极多种子。种子细小,无胚乳,种皮常在两端延长成翅状。科的模式属:OrchisL.全科约有700属20000种,产全球热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少数种类也见于温带地区。我国有171属1247种以及许多亚种、变种和变型。兰科是一个进化而复杂的科,至今对科内各类群间亲缘关系的了解仍然是十分初步的。在目前已发表的许多兰科系统中,以R.Dressier(1981,1993)系统较为全面,但该系统对鸟巢兰族(ridb.Neottieae)的处理是有欠缺的。幸而C.Seidenfaden等人在“TheOrehidsofIndochina”(OperaBot.114:5--502.1992)和“TheOrehidsofPeninsularMalaysiaandSingapore”(1992)中有较合理的处理。本书基本上采用了后者的框架,但将等级作了调整,而对亚族的组成则更多地参考Dressler系统(PhylogenyandClassifica-tionoftheOn:hidFamily,1993)。本书将兰科分为3个亚科,兰亚科之下分4个族。其中兰族(Orchideae)与万代兰族(Vandeae)是比较自然的类群,而鸟巢兰族(Neottieae)与树兰族(Epidendreae)则尚存在不少问题。在许多近代兰科系统中,上述的4个族均被作为亚科,在亚科之下又有大量的族,在族之下则是亚族。应当说,大多数亚族的建立是比较客观的。但族的组合则含有相当多的主观性,甚至是勉强的拼凑。因此,本书避繁就简,在兰亚科之下只承认4个族,族之下则包含较多的亚族。这样不仅简化了层次,而且更为客观和实用。当然,这也只是权宜之计,有些问题仍然未能解决,如鸟巢兰族与树兰族的特征交叉过多,有些亚族较为庞杂等。这里就不作详细讨论了。这里要说明的是,本书所提供的“亚科与族的检索表”和“兰亚科分亚族检索表”均系根据国产种类编写而成的,未必完全符合族与亚族的全面特征,在使用时务请加以注意。
亚科概述:Lindl,Coil.Bot.App7.1821,“Cypripedieae”,etOrch.Scelet.7.1826;GarayinBot.Mus.Leafl.HarvardUniv.19:86.1960;DressierinSelbyana5:201.1979.地生或附生草本,极罕近亚灌木状。茎短或长,一般不分枝。叶茎生或基生,折扇状或对折。花序顶生,总状或减退为单花;子房1室或3室;花通常较大,由于子房弯曲而使唇瓣处于下方;侧萼片一般合生而成合萼片,位于唇瓣下方;唇瓣深囊状;蕊柱位于囊口,具2枚能育雄蕊、1枚退化雄蕊和1个柱头;能育雄蕊通常具短的花丝和较小的花药;花粉多少有粘性,但不形成团块;退化雄蕊位于上方,一般较大;柱头位于下方,肥厚。果实为蒴果。种子通常有翅状种皮,较少例外。本亚科模式属:CypripediumL.共含4属(近年发表的Mexipedium子房1室,似应归人Paphiopedilum),产北温带至美洲与亚洲的热带地区以及大洋洲。我国有2属。
本科概述:地生、附生或较少为腐生草本,极罕为攀援藤本;地生与腐生种类常有块茎或肥厚的根状茎,附生种类常有由茎的一部分膨大而成的肉质假鳞茎。叶基生或茎生,后者通常互生或生于假鳞茎顶端或近顶端处,扁平或有时圆柱形或两侧压扁,基部具或不具关节。花葶或花序顶生或侧生;花常排列成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少有为缩短的头状花序或减退为单花,两性,通常两侧对称;花被片6,2轮;萼片离生或不同程度的合生;中央1枚花瓣的形态常有较大的特化,明显不同于2枚侧生花瓣,称唇瓣,唇瓣由于花(花梗和子房)作180°扭转或90°弯曲,常处于下方(远轴的一方);子房下位,1室,侧膜胎座,较少3室而具中轴胎座;除子房外整个雌雄蕊器官完全融合成柱状体,称蕊柱;蕊柱顶端一般具药床和1个花药,腹面有1个柱头穴,柱头与花药之间有1个舌状器官,称蕊喙(源自柱头上裂片),极罕具2—3枚花药(雄蕊)、2个隆起的柱头或不具蕊喙的;蕊柱基部有时向前下方延伸成足状,称蕊柱足,此时2枚侧萼片基部常着生于蕊柱足上,形成囊状结构,称萼囊;花粉通常粘合成团块,称花粉团,花粉团的一端常变成柄状物,称花粉团柄;花粉团柄连接于由蕊喙的一部分变成固态粘块即粘盘上,有时粘盘还有柄状附属物,称粘盘柄;花粉团、花粉团柄、粘盘柄和粘盘连接在一起,称花粉块,但有的花粉块不具花粉团柄或粘盘柄,有的不具粘盘而只有粘质团。果实通常为蒴果,较少呈荚果状,具极多种子。种子细小,无胚乳,种皮常在两端延长成翅状。科的模式属:OrchisL.全科约有700属20000种,产全球热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少数种类也见于温带地区。我国有171属1247种以及许多亚种、变种和变型。兰科是一个进化而复杂的科,至今对科内各类群间亲缘关系的了解仍然是十分初步的。在目前已发表的许多兰科系统中,以R.Dressier(1981,1993)系统较为全面,但该系统对鸟巢兰族(ridb.Neottieae)的处理是有欠缺的。幸而C.Seidenfaden等人在“TheOrehidsofIndochina”(OperaBot.114:5--502.1992)和“TheOrehidsofPeninsularMalaysiaandSingapore”(1992)中有较合理的处理。本书基本上采用了后者的框架,但将等级作了调整,而对亚族的组成则更多地参考Dressler系统(PhylogenyandClassifica-tionoftheOn:hidFamily,1993)。本书将兰科分为3个亚科,兰亚科之下分4个族。其中兰族(Orchideae)与万代兰族(Vandeae)是比较自然的类群,而鸟巢兰族(Neottieae)与树兰族(Epidendreae)则尚存在不少问题。在许多近代兰科系统中,上述的4个族均被作为亚科,在亚科之下又有大量的族,在族之下则是亚族。应当说,大多数亚族的建立是比较客观的。但族的组合则含有相当多的主观性,甚至是勉强的拼凑。因此,本书避繁就简,在兰亚科之下只承认4个族,族之下则包含较多的亚族。这样不仅简化了层次,而且更为客观和实用。当然,这也只是权宜之计,有些问题仍然未能解决,如鸟巢兰族与树兰族的特征交叉过多,有些亚族较为庞杂等。这里就不作详细讨论了。这里要说明的是,本书所提供的“亚科与族的检索表”和“兰亚科分亚族检索表”均系根据国产种类编写而成的,未必完全符合族与亚族的全面特征,在使用时务请加以注意。

《Flora of China》 Vol. 25 (2009)
Paphiopedilum tigrinum  
虎斑兜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