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凹唇鸟巢兰Neottia papilligera Schltr.

凹唇鸟巢兰Neottia papilligera Schltr.

别名:大燕巢兰;裂唇鸟巢兰;

科名:兰科 Orchidaceae

属名:鸟巢兰属 Neottia

《中国植物志》第17卷101页
  5.凹唇鸟巢兰(植物分类学报)
  Neottia papilligera Schltr. in Fedde Repert. Sp. Nov. 16: 356. 1920; Nevski in Komarov, Fl. USSR 4: 618. pl. 38. fig. 5. 1935; S. C. Chen in Acta Phytotax. Sin. 17 (2): 18. 1979; 东北植物检索表(第二版)901.图版454(4).1995. ——Neottia nidus-avis(L. )L. C. Rich. var. manshurica Komarov in Acta Hort. Petrop. 20: 528. 1901; Ohwi, Fl. Japan 332. 1965; Noda, Fl. N. E. Prov. China 316. 1971.
  植株高27-30厘米。茎直立,无毛或上部稍有乳突状短柔毛,中部以下具数枚鞘,无绿叶;鞘膜质,长达4.5厘米,多少抱茎。总状花序顶生,长10-12厘米,上半部密生多朵花,下半部疏生2-3朵花;花序轴无毛或具乳突状短柔毛;花苞片钻形,长5-6毫米;花梗长约5毫米,通常无毛;子房近椭圆形,长4-5毫米,无毛或稍被毛;花肉色;萼片倒卵状匙形,长约3.5毫米,宽约1.8毫米,先端钝或近截形,具1脉;花瓣近长圆形,与萼片近等长,宽约1.5毫米,亦具1脉;唇瓣近倒卵形,长5-5.5毫米,基部明显凹陷,先端2深裂;裂片向左右两侧伸展,彼此交成钝角或几乎成为180度的直线,近长圆形,长2.5-3毫米,宽约1.2毫米,先端钝,常稍扭转;蕊柱长2-2.5毫米,直立或稍向前倾斜;花药近长圆形,长约1.2毫米;柱头唇形,水平伸展,长约1毫米,先端2浅裂;蕊喙大,直立,近长圆形,长约1.2毫米。蒴果卵状椭圆形,长7-8毫米,宽4-5毫米。花果期7-8月。
  产黑龙江中部(伊春、带岭)和吉林南部(长白山)。生于林下,海拔不详。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日本、朝鲜半岛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日本。
  本种和鸟巢兰(N.nidus-avis)十分接近。据记载本种植株上部有乳突状毛,大多数学者均以此作为区别于鸟巢兰的主要依据。但我国黑龙江带岭一带产的植物却接近于无毛。此外,本种唇瓣分裂部分约占全长的一半,而鸟巢兰则不到1/3。但这一特征是否稳定,尚属疑问。鸟巢兰分布于欧洲至西伯利亚西部,而本种则见于西伯利亚东部至东亚和远东地区。诚然,此两个实体若不合并,似应作为地理亚种而不宜视为变种。为了避免建立新的分类等级(亚种),这里暂作“种”处理,以待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北川政夫曾根据采自吉林的一份标本,定名为Neottia papilligera f. glaberrima(J. Jap.Bot.19:116.1943)。此标本未看到,我们认为就是本种。
形态特征:植株高27—30厘米。茎直立,无毛或上部稍有乳突状短柔毛,中部以下具数枚鞘,无绿叶;鞘膜质,长达4.5厘米,多少抱茎。总状花序顶生,长10--12厘米,上半部密生多朵花,下半部疏生2--73朵花;花序轴无毛或具乳突状短柔毛;花苞片钻形,长5--6毫米;花梗长约5毫米,通常无毛;子房近椭圆形,长4--5毫米,无毛或稍被毛;花肉色;萼片倒卵状匙形,长约3.5毫米,宽约1.8毫米,先端钝或近截形,具1脉;花瓣近长圆形,与萼片近等长,宽约1.5毫米,亦具1脉;唇瓣近倒卵形,长5—5.5毫米,基部明显凹陷,先端2深裂;裂片向左右两侧伸展,彼此交成钝角或几乎成为180度的直线,近长圆形,长2.5—3毫米,宽约1.2毫米,先端钝,常稍扭转;蕊柱长2—2.5毫米,直立或稍向前倾斜;花药近长圆形,长约1.2毫米;柱头唇形,水平伸展,长约1毫米,先端2浅裂;蕊喙大,直立,近长圆形,长约1.2毫米。蒴果卵状椭圆形,长7—8毫米,宽4--5毫米。花果期7—8月。
产地分布:产黑龙江中部(伊春、带岭)和吉林南部(长白山)。生于林下,海拔不详。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日本、朝鲜半岛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日本。
本种提示:本种和鸟巢兰(N.Nidus-avis)十分接近。据记载本种植株上部有乳突状毛,大多数学者均以此作为区别于鸟巢兰的主要依据。但我国黑龙江带岭一带产的植物却接近于无毛。此外,本种唇瓣分裂部分约占全长的一半,而鸟巢兰则不到1/3。但这一特征是否稳定,尚属疑问。鸟巢兰分布于欧洲至西伯利亚西部,而本种则见于西伯利亚东部至东亚和远东地区。诚然,此两个实体若不合并,似应作为地理亚种而不宜视为变种。为了避免建立新的分类等级(亚种),这里暂作“种”处理,以待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北川政夫曾根据采自吉林的一份标本,定名为Neottiapapilligeraf.Glaberrima(J.Jap.Bot.19:116.1943)。此标本未看到,我们认为就是本种。
参考文献:NeottiapapilligeraSchltr.InFeddeRepert.Sp.Nov.16:356.1920;NevskiinKom-arov,Fl.USSR4:618.pl.38.Fig.5.1935;S.C.CheninActaPhytotax.Sin.17(2):18.1979;东北植物检索表(第二版)901.图版454(4).1995.--Neottianidus-avis(L.)L.C.Rich.Var.ManshuricaKomarovinActaHort.Petrop.20:528.1901;Ohwi,n.Japan332.1965;Noda,Fl.N.E.Prov.China316.1971.
本属概述:Guett.InHist.Acad.Roy.Sci.M6m.Math.Phys.(Paris,4°)1750:374.1754,nom.conserv.;S.C.CheninActaPhytotax.Sin.17(2):14.1979.腐生小草本,具短缩的根状茎和成簇的肉质纤维根。茎直立,无绿叶,通常中下部具数枚筒状鞘。总状花序顶生,具多数花;花苞片膜质;花梗通常较为细长;子房近椭圆形或棒状,明显较花梗为宽;花小,扭转;萼片离生,展开;花瓣一般较萼片狭而短;唇瓣通常明显大于萼片或花瓣,先端有不同程度的2裂,极罕不裂,基部无距,但有时凹陷成浅杯状;蕊柱长或短,近直立或稍向前弯曲;花药生于蕊柱顶端后侧边缘,直立或俯倾;花丝极短或不明显;花粉团2个,每个又多少纵裂为2,粒粉质,无花粉团柄;柱头凹陷或呈唇形伸出,位于蕊柱前面近顶端处;蕊喙大,通常近舌形,平展或近直立。本属模式种:Neottianidus-avis(L.)L.C.Rich.全属共8种,主要分布于亚洲温带地区和亚热带高山,仅1种见于欧洲。我国有7种。
亚族概述:Subtrib.LimodorinaeBenth.Benth.InJ.Linn.Soc.Bot.18:288.1881,"Lmodoreae".地生或腐生草本,通常具较短的根状茎和成簇的肉质纤维根。茎具数枚散生叶或无叶(腐生植物)。总状花序顶生,具数花或多花;萼片与花瓣离生;唇瓣常3裂,较少不裂,无距或有囊状短距;花药直立或向前俯倾;花粉团2个或罕有4个,粒粉质,柔软,均匀,无花粉团柄,亦无明显的粘盘;柱头位于前侧或顶生;蕊喙小或不存在。本亚族模式属:LimodorumL.共5属,分布于北温带至亚洲热带地区和澳大利亚。我国有5属,南北均产之。
本族概述:Lindl,Coil.Bot.App.1821.地生或腐生草本,地下通常有长或短的根状茎,极罕具块茎,不具假鳞茎。叶基生或茎生;叶片通常扁平,罕有近圆筒形,少数无叶(腐生种类)。花两侧对称或罕有近辐射对称;唇瓣基部一般不具长距;花药以狭窄基部或花丝连接于蕊柱,常枯萎或脱落;花粉团通常2个,罕有4个,粒粉质,为均匀的粒粉质或由可分的小团块组成,具或不具花粉团柄和粘盘,若有花粉团柄则从花药顶端伸出;蕊喙长或短,前者常直立并分裂。本族模式属:NeottiaL.共约80属,全球热带至温带均有分布。我国有8个亚族共45属。
亚科概述:地生、附生或腐生草本,具根状茎、块茎或假鳞茎。叶茎生或基生,折扇状、对折或具网状脉,草质至革质。花序(或花葶)顶生或侧生;花通常两侧对称,有特化的唇瓣,少有例外,一般扭转,具1室子房;蕊柱通常具1枚能育雄蕊;花粉粘合成团块,称花粉团;花粉团2--8个,粒粉质或蜡质,其一端常伸出花粉团柄并连接于粘盘,也有直接连接于粘盘或通过粘盘柄连接于粘盘的,较少既无花粉团柄又无粘盘柄与粘盘的;柱头1或2,凹陷或凸出;蕊喙通常存在,大或小。果实通常为蒴果;较少呈荚果状。种子通常两端有延长的翅,较少无翅并有厚的外种皮。本亚科模式属:OrchisL.共约690余属,全球均有分布。我国有4个族,42个亚族共167属。
本科概述:地生、附生或较少为腐生草本,极罕为攀援藤本;地生与腐生种类常有块茎或肥厚的根状茎,附生种类常有由茎的一部分膨大而成的肉质假鳞茎。叶基生或茎生,后者通常互生或生于假鳞茎顶端或近顶端处,扁平或有时圆柱形或两侧压扁,基部具或不具关节。花葶或花序顶生或侧生;花常排列成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少有为缩短的头状花序或减退为单花,两性,通常两侧对称;花被片6,2轮;萼片离生或不同程度的合生;中央1枚花瓣的形态常有较大的特化,明显不同于2枚侧生花瓣,称唇瓣,唇瓣由于花(花梗和子房)作180°扭转或90°弯曲,常处于下方(远轴的一方);子房下位,1室,侧膜胎座,较少3室而具中轴胎座;除子房外整个雌雄蕊器官完全融合成柱状体,称蕊柱;蕊柱顶端一般具药床和1个花药,腹面有1个柱头穴,柱头与花药之间有1个舌状器官,称蕊喙(源自柱头上裂片),极罕具2—3枚花药(雄蕊)、2个隆起的柱头或不具蕊喙的;蕊柱基部有时向前下方延伸成足状,称蕊柱足,此时2枚侧萼片基部常着生于蕊柱足上,形成囊状结构,称萼囊;花粉通常粘合成团块,称花粉团,花粉团的一端常变成柄状物,称花粉团柄;花粉团柄连接于由蕊喙的一部分变成固态粘块即粘盘上,有时粘盘还有柄状附属物,称粘盘柄;花粉团、花粉团柄、粘盘柄和粘盘连接在一起,称花粉块,但有的花粉块不具花粉团柄或粘盘柄,有的不具粘盘而只有粘质团。果实通常为蒴果,较少呈荚果状,具极多种子。种子细小,无胚乳,种皮常在两端延长成翅状。科的模式属:OrchisL.全科约有700属20000种,产全球热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少数种类也见于温带地区。我国有171属1247种以及许多亚种、变种和变型。兰科是一个进化而复杂的科,至今对科内各类群间亲缘关系的了解仍然是十分初步的。在目前已发表的许多兰科系统中,以R.Dressier(1981,1993)系统较为全面,但该系统对鸟巢兰族(ridb.Neottieae)的处理是有欠缺的。幸而C.Seidenfaden等人在“TheOrehidsofIndochina”(OperaBot.114:5--502.1992)和“TheOrehidsofPeninsularMalaysiaandSingapore”(1992)中有较合理的处理。本书基本上采用了后者的框架,但将等级作了调整,而对亚族的组成则更多地参考Dressler系统(PhylogenyandClassifica-tionoftheOn:hidFamily,1993)。本书将兰科分为3个亚科,兰亚科之下分4个族。其中兰族(Orchideae)与万代兰族(Vandeae)是比较自然的类群,而鸟巢兰族(Neottieae)与树兰族(Epidendreae)则尚存在不少问题。在许多近代兰科系统中,上述的4个族均被作为亚科,在亚科之下又有大量的族,在族之下则是亚族。应当说,大多数亚族的建立是比较客观的。但族的组合则含有相当多的主观性,甚至是勉强的拼凑。因此,本书避繁就简,在兰亚科之下只承认4个族,族之下则包含较多的亚族。这样不仅简化了层次,而且更为客观和实用。当然,这也只是权宜之计,有些问题仍然未能解决,如鸟巢兰族与树兰族的特征交叉过多,有些亚族较为庞杂等。这里就不作详细讨论了。这里要说明的是,本书所提供的“亚科与族的检索表”和“兰亚科分亚族检索表”均系根据国产种类编写而成的,未必完全符合族与亚族的全面特征,在使用时务请加以注意。
亚科概述:地生、附生或腐生草本,具根状茎、块茎或假鳞茎。叶茎生或基生,折扇状、对折或具网状脉,草质至革质。花序(或花葶)顶生或侧生;花通常两侧对称,有特化的唇瓣,少有例外,一般扭转,具1室子房;蕊柱通常具1枚能育雄蕊;花粉粘合成团块,称花粉团;花粉团2--8个,粒粉质或蜡质,其一端常伸出花粉团柄并连接于粘盘,也有直接连接于粘盘或通过粘盘柄连接于粘盘的,较少既无花粉团柄又无粘盘柄与粘盘的;柱头1或2,凹陷或凸出;蕊喙通常存在,大或小。果实通常为蒴果;较少呈荚果状。种子通常两端有延长的翅,较少无翅并有厚的外种皮。本亚科模式属:OrchisL.共约690余属,全球均有分布。我国有4个族,42个亚族共167属。
本科概述:地生、附生或较少为腐生草本,极罕为攀援藤本;地生与腐生种类常有块茎或肥厚的根状茎,附生种类常有由茎的一部分膨大而成的肉质假鳞茎。叶基生或茎生,后者通常互生或生于假鳞茎顶端或近顶端处,扁平或有时圆柱形或两侧压扁,基部具或不具关节。花葶或花序顶生或侧生;花常排列成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少有为缩短的头状花序或减退为单花,两性,通常两侧对称;花被片6,2轮;萼片离生或不同程度的合生;中央1枚花瓣的形态常有较大的特化,明显不同于2枚侧生花瓣,称唇瓣,唇瓣由于花(花梗和子房)作180°扭转或90°弯曲,常处于下方(远轴的一方);子房下位,1室,侧膜胎座,较少3室而具中轴胎座;除子房外整个雌雄蕊器官完全融合成柱状体,称蕊柱;蕊柱顶端一般具药床和1个花药,腹面有1个柱头穴,柱头与花药之间有1个舌状器官,称蕊喙(源自柱头上裂片),极罕具2—3枚花药(雄蕊)、2个隆起的柱头或不具蕊喙的;蕊柱基部有时向前下方延伸成足状,称蕊柱足,此时2枚侧萼片基部常着生于蕊柱足上,形成囊状结构,称萼囊;花粉通常粘合成团块,称花粉团,花粉团的一端常变成柄状物,称花粉团柄;花粉团柄连接于由蕊喙的一部分变成固态粘块即粘盘上,有时粘盘还有柄状附属物,称粘盘柄;花粉团、花粉团柄、粘盘柄和粘盘连接在一起,称花粉块,但有的花粉块不具花粉团柄或粘盘柄,有的不具粘盘而只有粘质团。果实通常为蒴果,较少呈荚果状,具极多种子。种子细小,无胚乳,种皮常在两端延长成翅状。科的模式属:OrchisL.全科约有700属20000种,产全球热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少数种类也见于温带地区。我国有171属1247种以及许多亚种、变种和变型。兰科是一个进化而复杂的科,至今对科内各类群间亲缘关系的了解仍然是十分初步的。在目前已发表的许多兰科系统中,以R.Dressier(1981,1993)系统较为全面,但该系统对鸟巢兰族(ridb.Neottieae)的处理是有欠缺的。幸而C.Seidenfaden等人在“TheOrehidsofIndochina”(OperaBot.114:5--502.1992)和“TheOrehidsofPeninsularMalaysiaandSingapore”(1992)中有较合理的处理。本书基本上采用了后者的框架,但将等级作了调整,而对亚族的组成则更多地参考Dressler系统(PhylogenyandClassifica-tionoftheOn:hidFamily,1993)。本书将兰科分为3个亚科,兰亚科之下分4个族。其中兰族(Orchideae)与万代兰族(Vandeae)是比较自然的类群,而鸟巢兰族(Neottieae)与树兰族(Epidendreae)则尚存在不少问题。在许多近代兰科系统中,上述的4个族均被作为亚科,在亚科之下又有大量的族,在族之下则是亚族。应当说,大多数亚族的建立是比较客观的。但族的组合则含有相当多的主观性,甚至是勉强的拼凑。因此,本书避繁就简,在兰亚科之下只承认4个族,族之下则包含较多的亚族。这样不仅简化了层次,而且更为客观和实用。当然,这也只是权宜之计,有些问题仍然未能解决,如鸟巢兰族与树兰族的特征交叉过多,有些亚族较为庞杂等。这里就不作详细讨论了。这里要说明的是,本书所提供的“亚科与族的检索表”和“兰亚科分亚族检索表”均系根据国产种类编写而成的,未必完全符合族与亚族的全面特征,在使用时务请加以注意。

《Flora of China》 Vol. 25 (2009)
Neottia papilligera  
凹唇鸟巢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