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钳唇兰Erythrodes blumei (Lindl.) Schltr.

种中文名:钳唇兰
种拉丁名:Erythrodes blumei (Lindl.) Schltr.
种别名  :
..............更多图片:
国内分布:产台湾、广东、广西、云南(金屏);生于海拔400--1500米的山坡或沟谷常绿阔叶林下阴处。
国外分布:斯里兰卡、印度东北部、缅甸北部、越南、泰国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印度(卡西亚)。
海    拔:400-1500
命名来源:[Schum.EtLauterb,Nachtr.Fl.Deutsch.Stidsee : 87. 1905]
中国植物志:17:160
属中文名:钳唇兰属
属拉丁名:Erythrodes
亚族中文名:斑叶兰亚族
亚族拉丁名:Subtrib.Goodyednae Klotz.
族中文名:鸟巢兰族
族拉丁名:Trib.Neottieae Lindl.
亚科中文名:兰亚科
亚科拉丁名:Subfam.ORCHIDOIDEAE
科中文名:兰科
科拉丁名:Orchidaceae
纲中文名:单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MONOCOTYLEDONEA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ORCHIDACEAE
形态特征:植株高18---60厘米。根状茎伸长,匍匐,具节,节上生根。茎直立,圆柱形,直径2.5—3.5毫米,绿色,下部具3---6枚叶。叶片卵形、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有时稍歪斜,长4.5—10厘米,宽2--6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或钝圆,上面暗绿色,背面淡绿色,具3条明显的主脉,具柄;叶柄长2.4--4厘米,下部扩大成抱茎的鞘。花茎被短柔毛,长12--40厘米,具3---6枚鞘状苞片;总状花序顶生,具多数密生的花,长5—10厘米;花苞片披针形,带红褐色,长10--12毫米,宽约4毫米,先端渐尖,背面被短柔毛;子房圆柱形,红褐色,扭转,被短柔毛,连花梗长9--10毫米;花较小,萼片带红褐色或褐绿色,背面被短柔毛,中萼片直立,凹陷,长椭圆形,长4--6毫米,宽1.5--2.5毫米,先端稍钝;侧萼片张开,偏斜的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5.5--6毫米,宽3毫米,先端急尖或稍钝;花瓣倒披针形,长4--6毫米,宽1.5—2毫米,先端钝,与萼片同色,中央具1枚透明的脉,与中萼片粘合呈兜状;唇瓣基部具距,前部3裂,侧裂片直立而小,中裂反折,宽卵形或三角状卵形,白色,先端近急尖;距下垂,近圆筒状,长1.5--4毫米,中部稍膨大,末端2浅裂,内面无毛和无胼胝体,唇瓣的腹面(上面)和距均为带红褐色;蕊柱粗短,直立,长1.5—3毫米,前面无附属物;蕊喙直立,叉状2裂。花期4--5月。
产地分布:产台湾、广东、广西、云南(金屏);生于海拔400--1500米的山坡或沟谷常绿阔叶林下阴处。斯里兰卡、印度东北部、缅甸北部、越南、泰国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印度(卡西亚)。
参考文献:Erythrodes blumei(Lindl.)Schhr.InSchum.EtLauterb,Nachtr.Fl.Deutsch.Stidsee87.1905;Seidenf.InDanskBot.Ark.X(2):10,figs.1(a)et2.1978;台湾兰科植物彩色图鉴2:509.1990.--PhystausblumeiLindl,Gen.Sp.Orch.Pl.504.1840.--PhysuruschinensisRolfeinKewBull.1896:200.1896,etinJ.Linn.Soc.Bot.36:41.1903;Hayata,Icon.N.Formos.4:99,fig52.1914.--PhysuruschinensisMat-sam.EtHayatainJ.Coll.Sci.Univ.Tokyo22:409.1906.--ErythrodeshenryiSchltr.InSchum.EtLauterb,1.C.Nom.nud.--Erythrodeschinensis(Rolfe)Schhr,Orchideen117.1914,etinFeddeRepert.Sp.Nov.Beih.4:168.1919;中国高等植物图鉴5:661,图8151.1976.--ErythrodesformosanaSchhr,l.C.169,nom.nud.;台湾兰科植物1:162--163(图).1975;台湾兰科植物彩色图鉴1:174,图63.1977.--Erythrodeslati-foliaacutnonBl.:T.S.LiuetH.J.SuinFl.Taiwan5:990,Pl.1594.1978.
本属概述:B1.Bijdr.6:t.72.1825,etibid.8:410.1825;Schltr.InFeddeRepert.Sp.Nov.Beih.4:168.1919.地生草本。根状茎伸长,匍匐,肉质,圆柱形,具节,节上生根。茎直立,圆柱形,具叶。叶稍肉质,互生,具柄。总状花序顶生,直立,具多数密生的花,似穗状;花较小,倒置(唇瓣位于下方);萼片离生,背面常有毛,中萼片与花瓣粘贴呈兜状;侧萼片张开;唇瓣基部常多少贴生于蕊柱,直立,全缘或3裂,上部张开或向下反曲,基部具距;距圆筒状,向下伸出于侧萼片基部之外,末端钝,不裂或2浅裂,内面无胼胝体或毛;蕊柱短,前面无附属物;花药直立,2室;花粉团2个,每个多少纵裂为2,为具小团块的粒粉质,具花粉团柄,共同具1个粘盘;蕊喙直立,2裂;柱头1个,位于蕊喙之下。本属模式种:ErythrodeslatifoliaBl.约有100种,主要分布于南美洲和亚洲热带地区,也见于北美、中美、新几内亚岛和太平洋一些岛屿。我国产1种,分布于台湾、广东、广西和云南。
亚族概述:Subtrib.Goodyednae Klotz. Klotz.In Hayne,Arzbetgew 14:tab.24. 1846,"Goodyereae". 地生或罕有附生或腐生草本,常具近茎状的圆柱形根状茎和少数稍肉质的根。茎一 般较细弱,具叶。叶散生或簇生,席卷式,草质,常有种种美丽斑纹。总状花序顶生, 具数花至多花;花一般扭转,具较浅色泽;唇瓣基部通常凹陷成囊状或有距,内有腺体 或毛,不同程度地与蕊柱基部合生,有时前端扩大,在囊状基部与扩大前端之间具爪, 爪上常有流苏或齿缺;花药生于蕊柱背侧,直立;花粉团2个或每个纵裂为2,花粉团 粒粉质,由许多可分的小团块组成,具或不具花粉团柄,花粉团或花粉团柄从花药顶端 伸出粘附于粘盘上;蕊喙直立,与花药近等长;柱头1或2个。 本亚族模式属:Goodyera R.Br. 花约35属,全球均有分布,主要见于热带,特别是亚洲热带地区。我国有13属。
本族概述:Lindl,Coil.Bot.App.1821.地生或腐生草本,地下通常有长或短的根状茎,极罕具块茎,不具假鳞茎。叶基生或茎生;叶片通常扁平,罕有近圆筒形,少数无叶(腐生种类)。花两侧对称或罕有近辐射对称;唇瓣基部一般不具长距;花药以狭窄基部或花丝连接于蕊柱,常枯萎或脱落;花粉团通常2个,罕有4个,粒粉质,为均匀的粒粉质或由可分的小团块组成,具或不具花粉团柄和粘盘,若有花粉团柄则从花药顶端伸出;蕊喙长或短,前者常直立并分裂。本族模式属:NeottiaL.共约80属,全球热带至温带均有分布。我国有8个亚族共45属。
亚科概述:地生、附生或腐生草本,具根状茎、块茎或假鳞茎。叶茎生或基生,折扇状、对折或具网状脉,草质至革质。花序(或花葶)顶生或侧生;花通常两侧对称,有特化的唇瓣,少有例外,一般扭转,具1室子房;蕊柱通常具1枚能育雄蕊;花粉粘合成团块,称花粉团;花粉团2--8个,粒粉质或蜡质,其一端常伸出花粉团柄并连接于粘盘,也有直接连接于粘盘或通过粘盘柄连接于粘盘的,较少既无花粉团柄又无粘盘柄与粘盘的;柱头1或2,凹陷或凸出;蕊喙通常存在,大或小。果实通常为蒴果;较少呈荚果状。种子通常两端有延长的翅,较少无翅并有厚的外种皮。本亚科模式属:OrchisL.共约690余属,全球均有分布。我国有4个族,42个亚族共167属。
本科概述:地生、附生或较少为腐生草本,极罕为攀援藤本;地生与腐生种类常有块茎或肥厚的根状茎,附生种类常有由茎的一部分膨大而成的肉质假鳞茎。叶基生或茎生,后者通常互生或生于假鳞茎顶端或近顶端处,扁平或有时圆柱形或两侧压扁,基部具或不具关节。花葶或花序顶生或侧生;花常排列成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少有为缩短的头状花序或减退为单花,两性,通常两侧对称;花被片6,2轮;萼片离生或不同程度的合生;中央1枚花瓣的形态常有较大的特化,明显不同于2枚侧生花瓣,称唇瓣,唇瓣由于花(花梗和子房)作180°扭转或90°弯曲,常处于下方(远轴的一方);子房下位,1室,侧膜胎座,较少3室而具中轴胎座;除子房外整个雌雄蕊器官完全融合成柱状体,称蕊柱;蕊柱顶端一般具药床和1个花药,腹面有1个柱头穴,柱头与花药之间有1个舌状器官,称蕊喙(源自柱头上裂片),极罕具2—3枚花药(雄蕊)、2个隆起的柱头或不具蕊喙的;蕊柱基部有时向前下方延伸成足状,称蕊柱足,此时2枚侧萼片基部常着生于蕊柱足上,形成囊状结构,称萼囊;花粉通常粘合成团块,称花粉团,花粉团的一端常变成柄状物,称花粉团柄;花粉团柄连接于由蕊喙的一部分变成固态粘块即粘盘上,有时粘盘还有柄状附属物,称粘盘柄;花粉团、花粉团柄、粘盘柄和粘盘连接在一起,称花粉块,但有的花粉块不具花粉团柄或粘盘柄,有的不具粘盘而只有粘质团。果实通常为蒴果,较少呈荚果状,具极多种子。种子细小,无胚乳,种皮常在两端延长成翅状。科的模式属:OrchisL.全科约有700属20000种,产全球热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少数种类也见于温带地区。我国有171属1247种以及许多亚种、变种和变型。兰科是一个进化而复杂的科,至今对科内各类群间亲缘关系的了解仍然是十分初步的。在目前已发表的许多兰科系统中,以R.Dressier(1981,1993)系统较为全面,但该系统对鸟巢兰族(ridb.Neottieae)的处理是有欠缺的。幸而C.Seidenfaden等人在“TheOrehidsofIndochina”(OperaBot.114:5--502.1992)和“TheOrehidsofPeninsularMalaysiaandSingapore”(1992)中有较合理的处理。本书基本上采用了后者的框架,但将等级作了调整,而对亚族的组成则更多地参考Dressler系统(PhylogenyandClassifica-tionoftheOn:hidFamily,1993)。本书将兰科分为3个亚科,兰亚科之下分4个族。其中兰族(Orchideae)与万代兰族(Vandeae)是比较自然的类群,而鸟巢兰族(Neottieae)与树兰族(Epidendreae)则尚存在不少问题。在许多近代兰科系统中,上述的4个族均被作为亚科,在亚科之下又有大量的族,在族之下则是亚族。应当说,大多数亚族的建立是比较客观的。但族的组合则含有相当多的主观性,甚至是勉强的拼凑。因此,本书避繁就简,在兰亚科之下只承认4个族,族之下则包含较多的亚族。这样不仅简化了层次,而且更为客观和实用。当然,这也只是权宜之计,有些问题仍然未能解决,如鸟巢兰族与树兰族的特征交叉过多,有些亚族较为庞杂等。这里就不作详细讨论了。这里要说明的是,本书所提供的“亚科与族的检索表”和“兰亚科分亚族检索表”均系根据国产种类编写而成的,未必完全符合族与亚族的全面特征,在使用时务请加以注意。
亚科概述:地生、附生或腐生草本,具根状茎、块茎或假鳞茎。叶茎生或基生,折扇状、对折或具网状脉,草质至革质。花序(或花葶)顶生或侧生;花通常两侧对称,有特化的唇瓣,少有例外,一般扭转,具1室子房;蕊柱通常具1枚能育雄蕊;花粉粘合成团块,称花粉团;花粉团2--8个,粒粉质或蜡质,其一端常伸出花粉团柄并连接于粘盘,也有直接连接于粘盘或通过粘盘柄连接于粘盘的,较少既无花粉团柄又无粘盘柄与粘盘的;柱头1或2,凹陷或凸出;蕊喙通常存在,大或小。果实通常为蒴果;较少呈荚果状。种子通常两端有延长的翅,较少无翅并有厚的外种皮。本亚科模式属:OrchisL.共约690余属,全球均有分布。我国有4个族,42个亚族共167属。
本科概述:地生、附生或较少为腐生草本,极罕为攀援藤本;地生与腐生种类常有块茎或肥厚的根状茎,附生种类常有由茎的一部分膨大而成的肉质假鳞茎。叶基生或茎生,后者通常互生或生于假鳞茎顶端或近顶端处,扁平或有时圆柱形或两侧压扁,基部具或不具关节。花葶或花序顶生或侧生;花常排列成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少有为缩短的头状花序或减退为单花,两性,通常两侧对称;花被片6,2轮;萼片离生或不同程度的合生;中央1枚花瓣的形态常有较大的特化,明显不同于2枚侧生花瓣,称唇瓣,唇瓣由于花(花梗和子房)作180°扭转或90°弯曲,常处于下方(远轴的一方);子房下位,1室,侧膜胎座,较少3室而具中轴胎座;除子房外整个雌雄蕊器官完全融合成柱状体,称蕊柱;蕊柱顶端一般具药床和1个花药,腹面有1个柱头穴,柱头与花药之间有1个舌状器官,称蕊喙(源自柱头上裂片),极罕具2—3枚花药(雄蕊)、2个隆起的柱头或不具蕊喙的;蕊柱基部有时向前下方延伸成足状,称蕊柱足,此时2枚侧萼片基部常着生于蕊柱足上,形成囊状结构,称萼囊;花粉通常粘合成团块,称花粉团,花粉团的一端常变成柄状物,称花粉团柄;花粉团柄连接于由蕊喙的一部分变成固态粘块即粘盘上,有时粘盘还有柄状附属物,称粘盘柄;花粉团、花粉团柄、粘盘柄和粘盘连接在一起,称花粉块,但有的花粉块不具花粉团柄或粘盘柄,有的不具粘盘而只有粘质团。果实通常为蒴果,较少呈荚果状,具极多种子。种子细小,无胚乳,种皮常在两端延长成翅状。科的模式属:OrchisL.全科约有700属20000种,产全球热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少数种类也见于温带地区。我国有171属1247种以及许多亚种、变种和变型。兰科是一个进化而复杂的科,至今对科内各类群间亲缘关系的了解仍然是十分初步的。在目前已发表的许多兰科系统中,以R.Dressier(1981,1993)系统较为全面,但该系统对鸟巢兰族(ridb.Neottieae)的处理是有欠缺的。幸而C.Seidenfaden等人在“TheOrehidsofIndochina”(OperaBot.114:5--502.1992)和“TheOrehidsofPeninsularMalaysiaandSingapore”(1992)中有较合理的处理。本书基本上采用了后者的框架,但将等级作了调整,而对亚族的组成则更多地参考Dressler系统(PhylogenyandClassifica-tionoftheOn:hidFamily,1993)。本书将兰科分为3个亚科,兰亚科之下分4个族。其中兰族(Orchideae)与万代兰族(Vandeae)是比较自然的类群,而鸟巢兰族(Neottieae)与树兰族(Epidendreae)则尚存在不少问题。在许多近代兰科系统中,上述的4个族均被作为亚科,在亚科之下又有大量的族,在族之下则是亚族。应当说,大多数亚族的建立是比较客观的。但族的组合则含有相当多的主观性,甚至是勉强的拼凑。因此,本书避繁就简,在兰亚科之下只承认4个族,族之下则包含较多的亚族。这样不仅简化了层次,而且更为客观和实用。当然,这也只是权宜之计,有些问题仍然未能解决,如鸟巢兰族与树兰族的特征交叉过多,有些亚族较为庞杂等。这里就不作详细讨论了。这里要说明的是,本书所提供的“亚科与族的检索表”和“兰亚科分亚族检索表”均系根据国产种类编写而成的,未必完全符合族与亚族的全面特征,在使用时务请加以注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