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黄花白及Bletilla ochracea Schltr.

黄花白及Bletilla ochracea Schltr.

别名:白及;地螺丝;棕叶白芨;黄皮白芨;黄色白芨;小白芨;白鸡娃;白鸡儿;大白及;连及草;白根;狭叶白芨;白圆参;狭叶白及;棕叶白及;小白及;羊角七;黄花白芨;猫儿姜;

科名:兰科 Orchidaceae

属名:白及属 Bletilla

《中国植物志》第18卷050页
  4.黄花白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图版6: 5
  Bletilla ochracea Schltr. in Fedde Repert. Sp. Nov. 12: 105. 1913, et in Fedde Repert. Sp. Nov. Beih. 4: 158. 1919; Hand. -Mazz., Symb. Sinic. 7: 1344. 1936; S. Y. Hu in Quart. J. Taiwan Mus. 25 (1, 2): 57. 1972;中国高等植物图鉴5: 654.图8137. 1976; 横断山区维管植物2: 2556. 1994.——Jimensia ochracea (Schltr.) Garay et Schultes in Bot. Mus. Leafl. Harv. Univ. 18: 184. 1958.
  植株高25-55厘米。假鳞茎扁斜卵形,较大,上面具荸荠似的环带,富粘性。茎较粗壮,常具4枚叶。叶长圆状披针形,长8-35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收狭成鞘并抱茎。花序具3-8朵花,通常不分枝或极罕分枝;花序轴或多或少呈“之”字状折曲;花苞片长圆状披针形,长1.8-2厘米,先端急尖,开花时凋落;花中等大,黄色或萼片和花瓣外侧黄绿色,内面黄白色,罕近白色;萼片和花瓣近等长,长圆形,长18-23毫米,宽5-7毫米,先端钝或稍尖,背面常具细紫点;唇瓣椭圆形,白色或淡黄色,长15-20毫米,宽8-12毫米,在中部以上3裂;侧裂片直立,斜的长圆形,围抱蕊柱,先端钝,几不伸至中裂片旁;中裂片近正方形,边缘微波状,先端微凹;唇盘上面具5条纵脊状褶片;褶片仅在中裂片上面为波状;蕊柱长15-18毫米,柱状,具狭翅,稍弓曲。花期6-7月。
  产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生于海拔300-2350米的常绿阔叶林、针叶林或灌丛下、草丛中或沟边。模式标本采自云南(禄劝)。
形态特征:植株高25—55厘米。假鳞茎扁斜卵形,较大,上面具荸荠似的环带,富粘性。茎较粗壮,常具4枚叶。叶长圆状披针形,长8—35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收狭成鞘并抱茎。花序具3—8朵花,通常不分枝或极罕分枝;花序轴或多或少呈“之”字状折曲;花苞片长圆状披针形,长1.8—2厘米,先端急尖,开花时凋落;花中等大,黄色或萼片和花瓣外侧黄绿色,内面黄白色,罕近白色;萼片和花瓣近等长,长圆形,长18—23毫米,宽5—7毫米,先端钝或稍尖,背面常具细紫点;唇瓣椭圆形,白色或淡黄色,长15—20毫米,宽8—12毫米,在中部以上3裂;侧裂片直立,斜的长圆形,围抱蕊柱,先端钝,几不伸至中裂片旁;中裂片近正方形,边缘微波状,先端微凹;唇盘上面具5条纵脊状褶片;褶片仅在中裂片上面为波状;蕊柱长15—18毫米,柱状,具狭翅,稍弓曲。花期6—7月。
产地分布:产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生于海拔300—2350米的常绿阔叶林、针叶林或灌丛下、草丛中或沟边。模式标本采自云南(禄劝)。
参考文献:Bletilla ochmcea Schltr.In Fedde Repert.Sp.Nov.12:105.1913,et in FeddeRepert.Sp.Nov.Beih.4:158.1919;Hand,—Mazz,Symb.Sinic.7:1344.1936;S.Y.Hu in Quart.J.Taiwan Mus 25(1,2):57. 1972;中国高等植物图鉴5:654.图8137.1976;横断山区维管植物2:2556.1994.---Jimensia ochracea(Schltr.)Garay et Sehultes in Bot.Mus.Leafl.Harv.Univ.18:184.1958.
本属概述:Rchb.F.In Fl.Serres Jard.Eur.8:246.1853.Nom.conserv. 1959.——Jimensia Rafin,Fl.Tellurlur.4:38.1838. ; 地生植物。茎基部具膨大的假鳞茎,其近旁常具多枚前一年和以前每年所残留的扁球形或扁卵圆形的假鳞茎;假鳞茎的侧边常具2枚突起,彼此以同一方向的突起与毗邻的假鳞茎相连成一串,假鳞茎上具荸荠似的环带,肉质,富粘性,生数条细长根。叶(2--)3—6枚,互生,狭长圆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叶片与叶柄之间具关节,叶柄互相卷抱成茎状。花序顶生,总状,常具数朵花,通常不分枝或极罕分枝;花序轴常常曲折成“之”字状;花苞片在开花时常凋落;花紫红色、粉红色、黄色或白色,倒置,唇瓣位于下方;萼片与花瓣相似,近等长,离生;唇瓣中部以上常明显3裂;侧裂片直立,多少抱蕊柱,唇盘上从基部至近先端具5条纵脊状褶片,基部无距;蕊柱细长,无蕊柱足,两侧具翅,顶端药床的侧裂片常常为略宽的圆形,后侧的中裂片齿状;花药着生于药床.的齿状中裂片上,帽状,内屈或者近于悬垂,具或多或少分离的2室;花粉团8个,成2群,每室4个,成对而生,粒粉质,多颗粒状,具不明显的花粉团柄,无粘盘;柱头1个,位于蕊喙之下。蒴果长圆状纺锤形,直立。 本属模式种:Bletilla gebina(Lindl.)Rchb,f.[Bletilla striata(Thunb.Ex A.Murray)Rchb.F.] 约6种,分布于亚洲的缅甸北部经我国至日本。我国产4种,分布于北起江苏、河南,南至台湾,东起浙江,西至西藏东南部(察隅)。 假鳞茎均供药用,有止血补肺、生肌止痛之效。
亚族概述:Schltr.Orch.106.1914地生植物,地下具肥厚的、肉质的根状茎或假鳞茎。茎很短,具数枚近基生的叶。叶纸质,折扇状,基部具长鞘。花葶从叶丛中抽出;总状花序疏生数花至多花;花中等大,扭转;萼片与花瓣相似,离生;唇瓣通常3裂,无距;蕊柱细长,上部具翅,无蕊柱足;花药俯倾;花粉团8个,其中4个较小,分2群,粒粉质,无花粉团柄,直接粘附于粘质物上;蕊喙半圆形;柱头凹陷。本亚族仅含1属,分布于东亚,西至缅甸。我国为主产区。
本族概述:Humb,Bonpl.EtKunth,Nov.Gen.Sp.Pl.1:269.1815.附生或较少地生或腐生草本,偶见攀援藤本;附生种类常有假鳞茎或肉质茎。叶基生或茎生,常为革质、纸质或肉质,罕有草质,少数无叶(腐生种类)。花变化较大;萼片合生或离生;唇瓣有距或无距;花药以狭窄基部或花丝连接于蕊柱,常俯倾,两药室一般密接并藏于药帽之内,花后常枯萎或脱落;花粉团一般4—8个,较少2个,蜡质或有时粒粉质,具或不具花粉团柄或粘盘,偶见粘盘柄;蕊喙一般位于柱头上方。本族模式属:EpidendrumL.共约340属,全球均有分布,主要见于热带。我国有29个亚族含72属。
亚科概述:地生、附生或腐生草本,具根状茎、块茎或假鳞茎。叶茎生或基生,折扇状、对折或具网状脉,草质至革质。花序(或花葶)顶生或侧生;花通常两侧对称,有特化的唇瓣,少有例外,一般扭转,具1室子房;蕊柱通常具1枚能育雄蕊;花粉粘合成团块,称花粉团;花粉团2--8个,粒粉质或蜡质,其一端常伸出花粉团柄并连接于粘盘,也有直接连接于粘盘或通过粘盘柄连接于粘盘的,较少既无花粉团柄又无粘盘柄与粘盘的;柱头1或2,凹陷或凸出;蕊喙通常存在,大或小。果实通常为蒴果;较少呈荚果状。种子通常两端有延长的翅,较少无翅并有厚的外种皮。本亚科模式属:OrchisL.共约690余属,全球均有分布。我国有4个族,42个亚族共167属。
本科概述:地生、附生或较少为腐生草本,极罕为攀援藤本;地生与腐生种类常有块茎或肥厚的根状茎,附生种类常有由茎的一部分膨大而成的肉质假鳞茎。叶基生或茎生,后者通常互生或生于假鳞茎顶端或近顶端处,扁平或有时圆柱形或两侧压扁,基部具或不具关节。花葶或花序顶生或侧生;花常排列成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少有为缩短的头状花序或减退为单花,两性,通常两侧对称;花被片6,2轮;萼片离生或不同程度的合生;中央1枚花瓣的形态常有较大的特化,明显不同于2枚侧生花瓣,称唇瓣,唇瓣由于花(花梗和子房)作180°扭转或90°弯曲,常处于下方(远轴的一方);子房下位,1室,侧膜胎座,较少3室而具中轴胎座;除子房外整个雌雄蕊器官完全融合成柱状体,称蕊柱;蕊柱顶端一般具药床和1个花药,腹面有1个柱头穴,柱头与花药之间有1个舌状器官,称蕊喙(源自柱头上裂片),极罕具2—3枚花药(雄蕊)、2个隆起的柱头或不具蕊喙的;蕊柱基部有时向前下方延伸成足状,称蕊柱足,此时2枚侧萼片基部常着生于蕊柱足上,形成囊状结构,称萼囊;花粉通常粘合成团块,称花粉团,花粉团的一端常变成柄状物,称花粉团柄;花粉团柄连接于由蕊喙的一部分变成固态粘块即粘盘上,有时粘盘还有柄状附属物,称粘盘柄;花粉团、花粉团柄、粘盘柄和粘盘连接在一起,称花粉块,但有的花粉块不具花粉团柄或粘盘柄,有的不具粘盘而只有粘质团。果实通常为蒴果,较少呈荚果状,具极多种子。种子细小,无胚乳,种皮常在两端延长成翅状。科的模式属:OrchisL.全科约有700属20000种,产全球热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少数种类也见于温带地区。我国有171属1247种以及许多亚种、变种和变型。兰科是一个进化而复杂的科,至今对科内各类群间亲缘关系的了解仍然是十分初步的。在目前已发表的许多兰科系统中,以R.Dressier(1981,1993)系统较为全面,但该系统对鸟巢兰族(ridb.Neottieae)的处理是有欠缺的。幸而C.Seidenfaden等人在“TheOrehidsofIndochina”(OperaBot.114:5--502.1992)和“TheOrehidsofPeninsularMalaysiaandSingapore”(1992)中有较合理的处理。本书基本上采用了后者的框架,但将等级作了调整,而对亚族的组成则更多地参考Dressler系统(PhylogenyandClassifica-tionoftheOn:hidFamily,1993)。本书将兰科分为3个亚科,兰亚科之下分4个族。其中兰族(Orchideae)与万代兰族(Vandeae)是比较自然的类群,而鸟巢兰族(Neottieae)与树兰族(Epidendreae)则尚存在不少问题。在许多近代兰科系统中,上述的4个族均被作为亚科,在亚科之下又有大量的族,在族之下则是亚族。应当说,大多数亚族的建立是比较客观的。但族的组合则含有相当多的主观性,甚至是勉强的拼凑。因此,本书避繁就简,在兰亚科之下只承认4个族,族之下则包含较多的亚族。这样不仅简化了层次,而且更为客观和实用。当然,这也只是权宜之计,有些问题仍然未能解决,如鸟巢兰族与树兰族的特征交叉过多,有些亚族较为庞杂等。这里就不作详细讨论了。这里要说明的是,本书所提供的“亚科与族的检索表”和“兰亚科分亚族检索表”均系根据国产种类编写而成的,未必完全符合族与亚族的全面特征,在使用时务请加以注意。
亚科概述:地生、附生或腐生草本,具根状茎、块茎或假鳞茎。叶茎生或基生,折扇状、对折或具网状脉,草质至革质。花序(或花葶)顶生或侧生;花通常两侧对称,有特化的唇瓣,少有例外,一般扭转,具1室子房;蕊柱通常具1枚能育雄蕊;花粉粘合成团块,称花粉团;花粉团2--8个,粒粉质或蜡质,其一端常伸出花粉团柄并连接于粘盘,也有直接连接于粘盘或通过粘盘柄连接于粘盘的,较少既无花粉团柄又无粘盘柄与粘盘的;柱头1或2,凹陷或凸出;蕊喙通常存在,大或小。果实通常为蒴果;较少呈荚果状。种子通常两端有延长的翅,较少无翅并有厚的外种皮。本亚科模式属:OrchisL.共约690余属,全球均有分布。我国有4个族,42个亚族共167属。
本科概述:地生、附生或较少为腐生草本,极罕为攀援藤本;地生与腐生种类常有块茎或肥厚的根状茎,附生种类常有由茎的一部分膨大而成的肉质假鳞茎。叶基生或茎生,后者通常互生或生于假鳞茎顶端或近顶端处,扁平或有时圆柱形或两侧压扁,基部具或不具关节。花葶或花序顶生或侧生;花常排列成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少有为缩短的头状花序或减退为单花,两性,通常两侧对称;花被片6,2轮;萼片离生或不同程度的合生;中央1枚花瓣的形态常有较大的特化,明显不同于2枚侧生花瓣,称唇瓣,唇瓣由于花(花梗和子房)作180°扭转或90°弯曲,常处于下方(远轴的一方);子房下位,1室,侧膜胎座,较少3室而具中轴胎座;除子房外整个雌雄蕊器官完全融合成柱状体,称蕊柱;蕊柱顶端一般具药床和1个花药,腹面有1个柱头穴,柱头与花药之间有1个舌状器官,称蕊喙(源自柱头上裂片),极罕具2—3枚花药(雄蕊)、2个隆起的柱头或不具蕊喙的;蕊柱基部有时向前下方延伸成足状,称蕊柱足,此时2枚侧萼片基部常着生于蕊柱足上,形成囊状结构,称萼囊;花粉通常粘合成团块,称花粉团,花粉团的一端常变成柄状物,称花粉团柄;花粉团柄连接于由蕊喙的一部分变成固态粘块即粘盘上,有时粘盘还有柄状附属物,称粘盘柄;花粉团、花粉团柄、粘盘柄和粘盘连接在一起,称花粉块,但有的花粉块不具花粉团柄或粘盘柄,有的不具粘盘而只有粘质团。果实通常为蒴果,较少呈荚果状,具极多种子。种子细小,无胚乳,种皮常在两端延长成翅状。科的模式属:OrchisL.全科约有700属20000种,产全球热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少数种类也见于温带地区。我国有171属1247种以及许多亚种、变种和变型。兰科是一个进化而复杂的科,至今对科内各类群间亲缘关系的了解仍然是十分初步的。在目前已发表的许多兰科系统中,以R.Dressier(1981,1993)系统较为全面,但该系统对鸟巢兰族(ridb.Neottieae)的处理是有欠缺的。幸而C.Seidenfaden等人在“TheOrehidsofIndochina”(OperaBot.114:5--502.1992)和“TheOrehidsofPeninsularMalaysiaandSingapore”(1992)中有较合理的处理。本书基本上采用了后者的框架,但将等级作了调整,而对亚族的组成则更多地参考Dressler系统(PhylogenyandClassifica-tionoftheOn:hidFamily,1993)。本书将兰科分为3个亚科,兰亚科之下分4个族。其中兰族(Orchideae)与万代兰族(Vandeae)是比较自然的类群,而鸟巢兰族(Neottieae)与树兰族(Epidendreae)则尚存在不少问题。在许多近代兰科系统中,上述的4个族均被作为亚科,在亚科之下又有大量的族,在族之下则是亚族。应当说,大多数亚族的建立是比较客观的。但族的组合则含有相当多的主观性,甚至是勉强的拼凑。因此,本书避繁就简,在兰亚科之下只承认4个族,族之下则包含较多的亚族。这样不仅简化了层次,而且更为客观和实用。当然,这也只是权宜之计,有些问题仍然未能解决,如鸟巢兰族与树兰族的特征交叉过多,有些亚族较为庞杂等。这里就不作详细讨论了。这里要说明的是,本书所提供的“亚科与族的检索表”和“兰亚科分亚族检索表”均系根据国产种类编写而成的,未必完全符合族与亚族的全面特征,在使用时务请加以注意。

《Flora of China》 Vol. 25 (2009)
Bletilla ochracea  
黄花白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