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Musa nana Lour.
香蕉Musa nana Lour.
3.香蕉(通称)龙溪蕉、天宝蕉(福建),芎蕉(广东潮汕),矮脚盾地雷、中脚盾地雷、矮把蕉、高把蕉、高脚牙蕉、油蕉、梅花蕉(广东),矮脚香蕉、开远香蕉、高脚香蕉(云南),桂母息(云南德宏州傣语),桂衣店、桂尖(云南西双版纳州傣语),中国矮蕉(国外统称)图版3: 1-2
Musa nana Lour. , Fl. Cochinch. 644. 1790. ——M. cavendishii Lamb. in Paxt. Mag. Bot. 3: 51. 1837, cum Icone. ——M. sinensis Sagot ex Bak. in Ann. Bot. 7: 209. 1893.
植株丛生,具匐匍茎,矮型的高3.5米以下,一般高不及2米,高型的高4-5米,假茎均浓绿而带黑斑,被白粉,尤以上部为多。叶片长圆形,长(1.5) 2-2.2 (2.5)米,宽60-70(85)厘米,先端钝圆,基部近圆形,两侧对称,叶面深绿色,无白粉,叶背浅绿色,被白粉;叶柄短粗,通常长在30 厘米以下,叶翼显著,张开,边缘褐红色或鲜红色。穗状花序下垂,花序轴密被褐色绒毛,苞片外面紫红色,被白粉,内面深红色,但基部略淡,具光泽,雄花苞片不脱落,每苞片内有花2列。花乳白色或略带浅紫色,离生花被片近圆形,全缘,先端有锥状急尖,合生花被片的中间二侧生小裂片长,长约为中央裂片的1/2。最大的果丛有果360个之多,重可达32公斤,一般的果丛有果8-10段,约有果150-200个。果身弯曲,略为浅弓形,幼果向上,直立,成熟后逐渐趋于平伸,长 (10) 12-30厘米,直径3.4-3.8厘米,果棱明显,有4-5棱,先端渐狭,非显著缩小,果柄短,果皮青绿色,在高温下催熟,果皮呈绿色带黄,在低温下催熟,果皮则由青变为黄色,并且生麻黑点(即“梅花点”),果肉松软,黄白色,味甜,无种子,香味特浓。剑头芽(即慈姑芽或竹笋芽)假茎高约50厘米,基部粗壮,肉红色,上部细小,呈带灰绿的紫红色,黑斑大而显著,叶片狭长上举,叶背被有厚层的白粉。
原产我国南部。台湾、福建南部、广东(英德以南)、广西南部以及云南南部均有栽培,其中尤以广东栽培最盛。
据初步了解,本种为一栽培种,按其栽培品系和品种可分为高型(通称高把蕉、高脚芽蕉或高脚香蕉) 矮型(通称矮把蕉或矮脚香蕉)、半高型与油蕉(果皮深绿而有光泽)四个类型。本种的主要特征为雄花苞片不脱落,极易识别。其亲本来源,据文献报道,认为是小果野蕉经过人工选育的三倍体。因此,本种也可用 Musa acuminata Colla (AAA)这一名称来表示。
种中文名:香蕉
种拉丁名:Musa nana Lour.
科中文名:芭蕉科
科拉丁名:Musaceae
属中文名:芭蕉属
属拉丁名:Musa
国内分布:原产我国南部。台湾、福建南部、广东(英德以南)、广西南部以及云南南部均有栽培。
【药 名】:香蕉
【拼 音】:XIANGJIAO
【来 源】:为芭蕉科植物甘蕉的果实。
【功 效】:清热,润肠,解毒。
【主 治】:治热病烦渴,便秘,痔血。
【性味归经】:甘,寒。①《唐本草》: "味甘,冷。"②《纲目》: "甘,大寒,无毒。"③《医林纂要》: "甘,寒,微涩。"入肺、脾经
【用法用量】:内服:生食或炖熟食。
【别 名】:蕉子(《桂海虞衡志》)、蕉果(《本草求原》)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广西、广东、云南、福建、台湾、四川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秋季采收
【拉丁名】:Musa paradisiaca L.var. sapientum O. Ktze.
【考 证】: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中药化学成分】:果实含淀粉0.5%,蛋白质1.3%,脂肪0.6%,糖分 ll%,灰分 l%,维生素A、 B、C、E等 。并含少量5-羟色胺(Serotonin)、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和二羟基苯乙胺(Dopamine)。 叶含少量鞣质及纤维素 l1.55%。
【拼音名】 Xiānɡ Jiāo
【别名】 弓蕉、香牙蕉、甘蕉
【来源】 芭蕉科芭蕉属植物香蕉Musa paradisiaca L. var. sapientum O. Kuntze,以全草入药。四季可采,一般鲜用。
【性味】 甘、涩,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安胎。
全草: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白带,胎动不安;外用治痈疖肿毒,丹毒,中耳炎。
香蕉皮或果柄:高血压。
【用法用量】 鲜品1~4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或捣汁搽患处。治中耳炎,取茎汁滴耳。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小果野蕉;Banana;
科名:芭蕉科 Musaceae
属名:芭蕉属 Musa
《中国植物志》第16(2)卷009页
3.香蕉(通称)龙溪蕉、天宝蕉(福建),芎蕉(广东潮汕),矮脚盾地雷、中脚盾地雷、矮把蕉、高把蕉、高脚牙蕉、油蕉、梅花蕉(广东),矮脚香蕉、开远香蕉、高脚香蕉(云南),桂母息(云南德宏州傣语),桂衣店、桂尖(云南西双版纳州傣语),中国矮蕉(国外统称)图版3: 1-2
Musa nana Lour. , Fl. Cochinch. 644. 1790. ——M. cavendishii Lamb. in Paxt. Mag. Bot. 3: 51. 1837, cum Icone. ——M. sinensis Sagot ex Bak. in Ann. Bot. 7: 209. 1893.
植株丛生,具匐匍茎,矮型的高3.5米以下,一般高不及2米,高型的高4-5米,假茎均浓绿而带黑斑,被白粉,尤以上部为多。叶片长圆形,长(1.5) 2-2.2 (2.5)米,宽60-70(85)厘米,先端钝圆,基部近圆形,两侧对称,叶面深绿色,无白粉,叶背浅绿色,被白粉;叶柄短粗,通常长在30 厘米以下,叶翼显著,张开,边缘褐红色或鲜红色。穗状花序下垂,花序轴密被褐色绒毛,苞片外面紫红色,被白粉,内面深红色,但基部略淡,具光泽,雄花苞片不脱落,每苞片内有花2列。花乳白色或略带浅紫色,离生花被片近圆形,全缘,先端有锥状急尖,合生花被片的中间二侧生小裂片长,长约为中央裂片的1/2。最大的果丛有果360个之多,重可达32公斤,一般的果丛有果8-10段,约有果150-200个。果身弯曲,略为浅弓形,幼果向上,直立,成熟后逐渐趋于平伸,长 (10) 12-30厘米,直径3.4-3.8厘米,果棱明显,有4-5棱,先端渐狭,非显著缩小,果柄短,果皮青绿色,在高温下催熟,果皮呈绿色带黄,在低温下催熟,果皮则由青变为黄色,并且生麻黑点(即“梅花点”),果肉松软,黄白色,味甜,无种子,香味特浓。剑头芽(即慈姑芽或竹笋芽)假茎高约50厘米,基部粗壮,肉红色,上部细小,呈带灰绿的紫红色,黑斑大而显著,叶片狭长上举,叶背被有厚层的白粉。
原产我国南部。台湾、福建南部、广东(英德以南)、广西南部以及云南南部均有栽培,其中尤以广东栽培最盛。
据初步了解,本种为一栽培种,按其栽培品系和品种可分为高型(通称高把蕉、高脚芽蕉或高脚香蕉) 矮型(通称矮把蕉或矮脚香蕉)、半高型与油蕉(果皮深绿而有光泽)四个类型。本种的主要特征为雄花苞片不脱落,极易识别。其亲本来源,据文献报道,认为是小果野蕉经过人工选育的三倍体。因此,本种也可用 Musa acuminata Colla (AAA)这一名称来表示。
种中文名:香蕉
种拉丁名:Musa nana Lour.
科中文名:芭蕉科
科拉丁名:Musaceae
属中文名:芭蕉属
属拉丁名:Musa
国内分布:原产我国南部。台湾、福建南部、广东(英德以南)、广西南部以及云南南部均有栽培。
【药 名】:香蕉
【拼 音】:XIANGJIAO
【来 源】:为芭蕉科植物甘蕉的果实。
【功 效】:清热,润肠,解毒。
【主 治】:治热病烦渴,便秘,痔血。
【性味归经】:甘,寒。①《唐本草》: "味甘,冷。"②《纲目》: "甘,大寒,无毒。"③《医林纂要》: "甘,寒,微涩。"入肺、脾经
【用法用量】:内服:生食或炖熟食。
【别 名】:蕉子(《桂海虞衡志》)、蕉果(《本草求原》)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广西、广东、云南、福建、台湾、四川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秋季采收
【拉丁名】:Musa paradisiaca L.var. sapientum O. Ktze.
【考 证】: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中药化学成分】:果实含淀粉0.5%,蛋白质1.3%,脂肪0.6%,糖分 ll%,灰分 l%,维生素A、 B、C、E等 。并含少量5-羟色胺(Serotonin)、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和二羟基苯乙胺(Dopamine)。 叶含少量鞣质及纤维素 l1.55%。
《全国中草药汇编》:香蕉
【拼音名】 Xiānɡ Jiāo
【别名】 弓蕉、香牙蕉、甘蕉
【来源】 芭蕉科芭蕉属植物香蕉Musa paradisiaca L. var. sapientum O. Kuntze,以全草入药。四季可采,一般鲜用。
【性味】 甘、涩,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安胎。
全草: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白带,胎动不安;外用治痈疖肿毒,丹毒,中耳炎。
香蕉皮或果柄:高血压。
【用法用量】 鲜品1~4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或捣汁搽患处。治中耳炎,取茎汁滴耳。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 香蕉A基因组6个品种的核型分析
- 香蕉果实转录因子MaWRKY1基因的原核表达和多克隆抗体制备
- 香蕉对疏花石斛试管苗生长的影响
- 香蕉MaROP1蛋白抗体的制备
- 29个香蕉基因型遗传多样性的SRAP分析
- 香蕉内生枯草芽孢杆菌EBT1对香蕉生长和抗枯萎病的影响
- 生防细菌C-4的特性鉴定及其对 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
- 香蕉细菌性枯萎病菌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域
- 应用单克隆抗体检测香蕉束顶病
- 香蕉基因组SRAP反应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 土壤快速强烈还原对于尖孢镰刀菌的抑制作用
- 香蕉枯萎病菌果胶甲基酯酶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香蕉根象甲和掘穴线虫的综合防治
- 香蕉根结线虫病田间生防试验
- 香蕉根球茎粉浆糖化工艺研究
- 福建省香蕉根结线虫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
- 香蕉根颈象甲研究进展
- 海南香蕉根颈象甲产卵选择性研究
- 香蕉根结线虫田间防治示范研究
- 利用HPLC法对香蕉根中四种内源激素测定方法的优化
- 香蕉根癌农杆菌介导ACS反义基因遗传转化及ACS基因克隆
- 用香蕉根提取果胶的研究
- 海南香蕉根围土解磷菌的筛选鉴定及对香蕉幼苗生长的影响
- 海南省不同地区香蕉根结线虫病的种类及发生情况
- 淡紫拟青霉E7菌株对香蕉根结线虫的致病性和生防效果
- 新型药剂氟吡菌酰胺对香蕉根结线虫病的防效
- 香蕉根结线虫生物学特性研究
- 15种食用真菌对香蕉根结线虫病防治作用的初步研究
- 改良HPLC法可快速有效测定香蕉根中四种内源激素含量
- 海南岛香蕉根结线虫病原的鉴定与防治
- 香蕉根结线虫病的发生与防治
- 香蕉根结线虫病原鉴定简报
- 香蕉MaASR1基因的抗干旱作用
- 香蕉枯萎病菌全局性调控因子FocVeA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预测
- 多胺对香蕉果实乙烯发生的影响
- 生长调节剂处理对高州矮香蕉贮藏品质的影响
- UV-B辐射对香蕉光合作用和不同氮源利用的影响
- 香蕉成熟时的呼吸跃变及腺苷三磷酸代谢
- 补增UV-B辐射对香蕉叶片光合作用和叶氮在光合碳循环组分中分配的影响
- 氨水熏蒸对高发枯萎病蕉园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发病率的影响
- 香蕉幼苗三类有机小分子溶质对尖孢镰刀菌侵染的生理响应
- 香蕉枯萎病田间分布型及病原菌在植株上的分布
- 网室内作物蒸散量的变化和影响要素研究
- 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在蕉园土壤上的应用研究
- 香蕉间作模式和香蕉茎秆堆沤还田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钾钙镁营养对香蕉产量、品质及贮藏性的影响
- 连作年限对香蕉园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 生物有机肥对连作蕉园香蕉生产和土壤可培养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不同香蕉枯萎病区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
- 香蕉轮作和连作土壤细菌主要类群
- 华南地区香蕉、荔枝寒害的气候风险区划
- 应用热扩散法测定香蕉树蒸腾速率
- 春季香蕉假茎象甲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
-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香蕉光合作用及光合碳循环过程中叶氮分配的影响
- 香蕉根际土壤解钾放线菌的筛选鉴定及解钾特性研究
- 香蕉寒害研究现状及展望
- 不同品种香蕉内生菌分离及广谱拮抗菌的筛选
- 香蕉MaBTB基因的表达分析及亚细胞定位
- 香蕉ASR 的特征和采后表达分析
- 香蕉泛素结合酶基因MaUCE2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 香蕉MuNPR1-1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 香蕉凝集素BanLec基因转化毕赤酵母及转化子的鉴定
- 香蕉枯萎病拮抗放线菌Da08006的筛选与鉴定
- 脯氨酸和硝酸银对农杆菌转化香蕉的影响研究
- 香蕉转化中的抗褐化及再生研究
- 香蕉抗病种质NBS类RGAs的克隆及相关序列差异分析
- 农业利用对海南省天然次生林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二倍体与三倍体香蕉苗对冷胁迫的生理响应
- γ辐照对‘巴西蕉’体细胞胚发生的影响
- 香蕉离体试管芽诱变育种的研究 Ⅴ.漳蕉8号株系基因组变异检测
- pH值、温度和金属离子对endo-PG降解香蕉果胶多糖的影响
- 不同温度下后熟香蕉果实果皮生理与颜色变化
- 中国主栽香蕉品种和INIBAP引进品种的SSR分析研究
- 灵芝浸出液在香蕉组织培养中的抑菌作用
- 应用正交设计方法优化香蕉外植体直接出芽的条件
- PRO-LONG涂膜处理对后熟香蕉果实乙烯形成以及其它有关生理变化的影响
- 香蕉束顶病株的细胞超微结构的电镜观察(简报)
- 芒果、香蕉采后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 光温互作和培养基中的附加成分对香蕉试管苗生长的影响
- 从香蕉胚性细胞悬浮系获得再生植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