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狭叶海金沙Lygodium microstachyum Desv.

狭叶海金沙Lygodium microstachyum Desv.

科名:海金沙科 Lygodiaceae

属名:海金沙属 Lygodium

《中国植物志》第2卷112页
  9. 狭叶海金沙 图版VIII,5-8
  Lygodium microstachyum Desv. in Berl. Nat. Mag. V (1811) 308; in Ann. Soc. Linn. Paris VI (1827) 205; Nakai in Bot. Mag. Tokyo XXXIX (1925) 182; Ogata, Ic. Fil. Jap. VII (1936) t. 323; H. Ito, Fil. Jap. Illustr. (1944) t. 489——Lygodium japonicum var. microstachyum Tard. -Blot et C. Chr. in Fl. Indo-Chine VII, ii(1939) 38——Lygodium pubescens Kaulf. Enum. (1824)47——Lygodium dissectum Desv. in Berl. Nat. Mag. V (1811) 308——Lygodium microstachyum var. glabrescens Nakai in Bot. Mag. Tokyo XLI (1927) 688.
  植株高攀达3米。叶轴上面有两条狭边,羽片多数,对生于叶轴上的矩上,向两侧平展。距长约5毫米左右。端有一丛淡棕色柔毛。不育羽片长圆形,长8-15厘米,基部宽几等于长,有1-1.2厘米长的柄,柄和羽轴被有短灰毛,两侧有狭边,一回羽状或几为二回羽状;一回羽片2-3对,互生,有短柄,不以关节着生,相距1-1.8厘米,长5-10厘米,掌状分裂,中央裂片最长,基部心脏形,两侧有1-2片短裂片,叶缘有细尖锯齿。主脉明显,侧脉纤细,从主脉斜向上,2-3回二叉分歧,直达锯齿。叶坚草质或纸质,干后绿褐色,两面沿中肋及脉有稀疏短毛。能育羽片卵状三角形,长尾头,长8-12厘米,宽约10厘米,一回小羽片2-3对,互生,基部一对卵状三角形,先端长渐尖,一回羽状,基部有1-2对短裂片,卵状三角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5-2厘米,宽约1-1.5厘米;顶部一片披针形,长5-7厘米,基部近心脏形,偶有1-2个汇合裂片。孢子囊穗线形,长3-4毫米,排列较疏松,褐色,无毛。
  产于福建(厦门)、台湾、广东(梅县)、香港、广西(百色)、云南(河口)。生灌木丛中,海拔150米。日本、菲律宾、越南、南洋羣岛都有分布。
  本种与海金沙 L. japonicum(Thunb.)Sw. 近似,但末回小羽片远较狭长,能育羽片有不育的长尾头。
种中文名:狭叶海金沙
种拉丁名:Lygodium microstachyum Desv.
科中文名:海金沙科
科拉丁名:Lygodiaceae
属中文名:海金沙属
属拉丁名:Lygodium
国内分布:产于福建(厦门)、台湾、广东(梅县)、香港、广西(百色)、云南(河口)。
国外分布:日本、菲律宾、越南、南洋群岛都有分布。

【药 名】:狭叶海金沙

【拼 音】:XIAYEHAIJINSHA

【来 源】:为海金沙科植物狭叶海金砂的全草及孢子、子核。

【功 效】:利尿通淋、生肌敛创。

【主 治】:用于热淋、石淋、血淋;水火烫伤、金创刀伤。

【性味归经】:微苦,凉。入膀胱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一12克。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

【拉丁名】:Lygodium microstachyum Desv.

【考 证】:始载于《中国植物志》。


【出处】 始载于《中国植物志》。
【拼音名】 Xiá Yè Hǎi Jīn Shā
【英文名】 Small-spiked Climbing Fern
【来源】 药材基源:为海金沙科植物狭叶海金沙的全草或孢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ygodium microstachyum Desv.
采收和储藏:全草夏、秋季采收,孢子秋季采收,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植株攀援,高达3m。叶轴上有2条狭边,羽片多数,对生于叶轴上的短枝上,向两侧平展,短枝长约5mm左右,端有一丛淡棕色柔毛。营养羽片长圆形,坚草质或纸质,长8-15cm,基部宽几等于长,有1-1.2cm长的柄,柄和羽轴被有短灰毛,两侧有狭边,一回羽状或近二回羽状,一回羽片2-3对,互生,有短柄,不以关节着生,相距1-1.8cm,长5-10cm,掌状分裂,中央裂片最长,基部心形,两侧有1-2片短裂片,叶缘有细尖锯齿;主脉明显,侧脉纤细,从主脉斜向上,二至三回二叉分枝,直达锯齿。孢子羽片卵状三角形,长尾头,长8-12cm,宽约10cm,一回小羽片2-3对,互生,基部一对卵状三角形,先端长渐尖,一回羽状,基部有1-2对短裂片,卵状三角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5-2cm,宽1-1.5cm;先端1片披针形,长5-7cm,基部近心形。孢子囊穗线形,长3-4mm,排列较疏松,褐色,无毛。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m以下的灌丛、溪边或沟谷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等地。
【性味】 微苦;甘;凉
【归经】 膀胱经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主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烫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研末敷;或鲜品捣敷。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全草及孢子:味微苦,性凉。有利尿消炎的功能;用于尿路感染、尿路结石及烫火伤。
【摘录】 《中华本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