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棱枝槲寄生Viscum diospyrosicolum Hayata

棱枝槲寄生Viscum diospyrosicolum Hayata

别名:柿寄生;

科名:桑寄生科 Loranthaceae

属名:槲寄生属 Viscum

《中国植物志》第24卷157页
  11.棱枝槲寄生(海南植物志)柿寄生(广东、福建、台湾),桐木寄生(广西)
  Viscum diospyrosicolum Hayata, Ic. Pl. Formos. 5: 192, f. 67, 68. 1915, op. cit. 6: 41, f. 4. 1916; Danser in Blumea 4: 291. 1941;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补编1: 230. 图8483. 1982;云南植物志3: 378. 1983.——V. filipendulum Hayata, l. c. 193. 1915.——V. angulatum auct. non Heyne ex DC. : Merr. in Philip. Journ. Sci. 15: 234. 1919; 海南植物志2: 465. 1965.——V. ramosissimum auct. non Wight et Arnott: Hand. -Mazz. Symb. Sin. 7: 160. 1929.——Aspidixia angulata auct. non Van Tiegh. : J. M. Chao in Fl. Taiwan 2: 238. 1976.
  亚灌木,高0.3-0.5米,直立或披散,枝交叉对生或二歧地分枝,位于茎基部或中部以下的节间近圆柱状,小枝的节间稍扁平,长1.5-2.5(-3.5)厘米,宽2-2.5毫米,干后具明显的纵肋2-3条。幼苗期具叶2-3对,叶片薄革质,椭圆形或长卵形,长1-2厘米,宽3.5-6毫米,顶端钝,基部狭楔形;基出脉3条;成长植株的叶退化呈鳞片状。聚伞花序,1-3个腋生,总花梗几无;总苞舟形,长1-1.5毫米,具花3-1朵;3朵花时中央1朵为雌花,侧生的为雄花,通常仅具1朵雌花或雄花;雄花:花蕾时卵球形,长1-1.5毫米,萼片4枚,三角形;花药圆形,贴生于萼片下半部;雌花:花蕾时椭圆状,长1.5-2毫米,基部具环状苞片或无;花托椭圆状;萼片4枚,三角形,长约0.5毫米;柱头乳头状。果椭圆状或卵球形,长4-5毫米,直径3-4毫米,黄色或橙色,果皮平滑。花果期4-12月。
  产于西藏(察隅)、云南、贵州、四川、甘肃(文县)、湖北、湖南、广西、广东、江西、福建、浙江、陕西(安康)、台湾。海拔20-1000米(西南地区2100米)平原或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寄生于柿树、樟树、梨树、油桐或壳斗科等多种植物上。模式标本采自台湾。
  本种植株淡绿色或黄绿色,其茎由扁平变圆柱状,但不呈四稜状;小枝节间长度可随 寄主种类而有变化,稀可长达4-5厘米。
  近缘种印度槲寄生Viscum angulatum Heyne ex DC.它仅分布于印度半岛,其植株中部的节间明显地呈四棱,果近球形,直径4毫米等特征与本种有区别。广西民间用本种全株治儿童发热、咳嗽。


【出处】 《广西药植名录》
【拼音名】 Lénɡ Zhī Hú Jì Shēnɡ
【别名】 枫木寄生、万寿木寄生、柿寄生、樟木寄生、梨寄生(《广西药植名录》),青刚栎寄生(《海南植物志》),桑寄生(《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 为桑寄生科植物棱枝槲寄生枝叶
【原形态】 寄生小灌木,高1米许。枝圆柱形,灰棕色;小枝具四棱或多棱,2~3叉状分枝,节略肿胀,节间长1~4厘米。叶退化成鳞片状。花极小,无柄,单生或轮生于节上;雄花花冠坚实,有4裂片;雌花球形,长约1毫米,基部有1杯状,先端平截的苞片;花冠裂片4,脱落;子房下位。浆果椭圆状,长3~4毫米,熟时黄色,平滑。花期8~9月。果期秋冬。
【生境分布】 寄生于榆、桑、柳、杨等树上。分布我国南方及西藏等地。
【性味】 《西藏常用中草药》:"性平,味苦。"
【功能主治】 ①《广西药植名录》:"驱风,强壮,舒筋,清热,止咳,消炎。治肺病吐血,乳疮,腹痛。"
②《西藏常用中草药》:"强筋骨,降血压,祛风湿。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酸痛,高血压,胎动,乳少。"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
【摘录】 《中国辞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