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野青树Indigofera suffruticosa Mill.

野青树Indigofera suffruticosa Mill.

别名:anil de pasto;青里根;菁子;蕃菁;靛;大青;大菁;野木蓝;假蓝靛;木蓝;假蓝定;板蓝根;假兰靛;青根;假靛蓝;小青根;青黛;

科名:豆科 Leguminosae

属名:木蓝属 Indigofera

《中国植物志》第40卷303页
  63.野青树(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假蓝靛(海南)图版91:8-16
  Indigofera suffruticosa Mill. Gard. Dict. ed. 8, no. 28. 1768; Prain et Baker in Journ. Bot. 40: 137. 1902; Merr. Enum. Philip. Fl. Pl. 2: 275. 1923, et in Contr. Arn. Arb. 8: 75. 1934; Craib, Fl. Siam. Enum. 1: 381. 1928; Merr. et Chun in Sunyatsenia 5: 5. 1940; 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249.图240. 1955; Gillett in Kew Bull. Add. ser. 1: 105. 1958; 海南植物志2: 257. 1965;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2: 388.图2505. 1972; 台湾植物志3: 305. 1977; Verdc. Man. New. Guinea Leg. 355. 1979; de Kort. et Thijsse in Blumea 30: 134. 1984; Sanjappa in Reinwardtia 10: 237. 1985; Y. Y. Fang et C. Z. Zheng in Act. Phytotax. Sin. 27: 170. 1989.——I. anil Linn. Mant. 272. 1771; DC. Prodr. 2: 225. 1825; Benth. Fl. Hongk. 77. 1861; Forb. et Hemsl. in Journ. Linn. Soc. Bot. 23: 155. 1886; Dunn et Tutch. in Kew Bull. Add. ser. 10: 65. 1912; Craib in Not. Bot. Gard. Edinb. 8: 69. 1913; Gagnep. in Lecomte, Fl. Gen. Indo-Chine 2: 427. 1916.
  直立灌木或亚灌木,高0.8-1.5米;少分枝。茎灰绿色,有棱,被平贴丁字毛。羽状复叶长5-10厘米;叶柄长约1.5厘米,叶轴上面有槽,被丁字毛;托叶钻形,长达4毫米;小叶5-7 (-9)对,对生,长椭圆形或倒披针形,长1-4厘米,宽5-15毫米,先端急尖,稀圆钝,基部阔楔形或近圆形,上面绿色,密被丁字毛或脱落近无毛,下面淡绿色,被平贴丁字毛。总状花序呈穗状,长2-3厘米;总花梗极短或缺;苞片线形,长约2毫米,被粗丁字毛,早落;花萼钟状,长约1.5毫米,外面有毛,萼齿宽短,约与萼筒等长;花冠红色,旗瓣倒阔卵形,长4-5毫米,外面密被毛,有瓣柄,翼瓣与龙骨瓣等长,龙骨瓣有距,被毛;花药球形,顶端具短尖头,无髯毛;子房在腹缝线上密被毛。荚果镰状弯曲,长1-1.5厘米,紧挤,下垂,被毛,有种子6-8粒;种子短圆柱状,两端截平,干时褐色。花期3-5月,果期6-10月。
  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有栽培。生于低海拔山地路旁、山谷疏林、空旷地、田野沟边及海滩沙地。原产热带美洲,现广布于世界热带地区。
  叶可提取蓝靛;全草药用,治喉炎。
形态特征:灌木或半灌木,高80—150cm。枝有白色丁字毛。羽状复叶;小叶对生,上面近无毛或疏生毛,下面灰白色,有丁字毛;叶柄有丁字毛。总状花序腋生;花萼钟状,有毛;花冠淡红色,外面有毛。荚果圆柱形,长1—1.5cm,呈镰状弯曲,棕红色,有丁字毛。终年开花结果。
地理分布:分布于台湾、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广植于热带地区。
生   境:生丘陵山坡和路旁。
毒   性:全草有毒。误食少量引起头痛,大量引起咽喉紧缩、恶心、剧烈呕吐、腹痛、下泻、眩晕、痉挛。口服未经炒制根的水煎剂可中毒死亡[A-8]。
化学成分:全草含靛青甙(indican)(48—51)。
化学成分:小鼠皮下注射LD50为3.285g/kg[172]。
毒   理:全草含靛青甙(indican)(48—51)。
属中文名:木蓝属
属拉丁名:Indigofera
本属特征:本属植物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约100种。我国主要有刺桐等4种,均有一定毒性。种子、叶和茎皮的水和乙醇提取物使动物产生共济失调、活动减少和肌肉松弛等运动神经系统的症状。刺桐属植物各部位主要成分晕生物碱,以种子中含量最高。在本属植物已知的20多种生物碱中,大部分都具有特殊四环结构的刺桐烷类母核(erythrinane),统称为刺桐牛物碱。根据植物体内不同生物碱的存在状态可将其结构分为三个类型:吲哚型:有下箴刺桐碱(hypaphorine)(48—38)一种,它几乎存在于刺桐属所有植物的种子中。游离型刺桐碱:这类碱可以直接从植物的水提取物中以结晶的形式得到,它们几乎都是右旋构型,名称前冠以“刺桐”(erythr—),如β—刺桐碱(β—erythroidine)(48—35),刺桐灵碱(ervthraline)(48—43)等。酯状结合的酚型碱:这类碱分子中的酚性集团大部分被磺基乙酸所酯化,有的也和糖结合成甙而存在,它们不能直接从水中以结晶形式得到,只能在酸水解后才能解离出来。这种水解后得到的碱在名称前冠以字头“eryso—”,如刺桐平碱(erysopine)(48—44)等[19,154-157]。后两类碱特殊结构的存在,构成了本属植物在化学分类学上的基本特征。刺桐生物碱都具有箭毒样的作用,象这类具有较高强度的箭毒样作用的叔胺,在天然存在的生物碱中是不多见的。和很多具箭毒作用的毒物不同,它们还可以通过口服产生作用,并可以透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脊髓,出现肌松等症状,是一类非去极化型的肌松作用毒物。此外,它们还有降低血压、抑制呼吸、催眠作用。它们不引起体内组胺的释放[10]。在刺桐生物碱中较为引入注意的是β—刺桐碱及其衍生物,这一类碱有的以对中枢神经的作用为主;表现为抑制和痉挛;有的则以对外周神经的作用为主,表现为神经节或神经肌阻断作用;有的二者兼有。如β-刺桐碱的作用以外周为主,对神经肌肉阻断作用剂量为10mg/kg,对神经节的阻断作用剂量为20mg/kg,小鼠腹腔注射LD50为29.5mg/kg;而阿朴—β—刺桐碱(apo—β—erythroidine)(48—36)以中枢作用为主,其对神经肌和神经节的阻断作用为50mg/kg。在这;类化合物中,活性最强的是二氢—β—刺桐碱(48—37),其小鼠腹腔注射LD50为4.5mg/kg,对神经节的阻断作用为0.5mg/kg[156]。从比较刺桐属生物碱的结构与活性关系中可以看出,酯状结合型的酚型碱在其未水解前的箭毒样作用要强于其解离后所产生的碱,也强于游离型碱。刺桐生物碱经季胺化后一般规律是降低了活性,尤其是降低它们对神经肌阻断作用的强度,但对神经节的阻断作用影响不大,并使之变为占主要优势的作用。这类生物碱有稳定的肌肉松弛作用,结构的变化只影响其作用的类型,而很少完全失去活性。它们的肌肉松弛作用与其主体结构、光学结构等无关。还有入指出,刺桐生物碱的基本活性骨架是八氢吲哚(octahydroindole),在八氢吲哚衍生物N—支链上的变化会大大影响其箭毒样活性[158]。
科中文名:豆科
科拉丁名:Leguminosae
本科概述:豆科是被子植物的三大科之一,它包括三个亚科,即含羞草亚科(Mimosoideae)、云实亚科(Caesalpinoideae)、蝶形花亚科(Papilionoideae),共约650属18000种,广布于全世界。我国约150属1200种以上,全国各地均有分布。该科很多植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有重要食用和饲料作物及牧草,如大豆、花生、紫云英、蚕豆、苜蓿等;还有不少植物是著名的药用植物,如甘草、黄芪、槐米、鸡血藤等。其他在农药、染料、木材等方面的用途不胜枚举,和人类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有毒植物的领域中,豆科有毒植物的数量居于前列,其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成分复杂,并具有多种不同的毒性作用。据粗略统计,全世界豆科有毒植物约100属290种[1]。月前我国发现的豆科有毒植物约50多属120种以上,其中蝶形花亚科有37属70多种,占半数以上。实际上,豆科中不少植物的毒性久已为人所知,《本草纲目》中记载相思子、云实、黧豆、肥皂荚等有毒,如相思子食之可令人呕吐,云实花多食令人狂走等。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食用经加工处理去毒后的某些毒性不大的植物部分,或利用其营养成分作为牲畜饲料,但往往可因食用前处理不当而致中毒。这类中毒事故在我国南方广大地区每年都有发生,如菜豆、海刀豆、狗爪豆和猪屎豆等种子造成人、畜食用中毒的报道屡见不鲜。因此,它们作为一类既可食用又具一定潜在危害的特定有毒植物是值得注意的。在华北、西北等牧区,豆科植物是一类普遍分布的植物或引种种植并有价值的放牧饲料。但应指出的是其中也有一些含有毒成分,在牲畜大量或长期食用时可能产生危害,出现各种急性或慢性中毒症状。例如疯马豆、小花棘豆、甘肃棘豆、黄香草木樨、杂种车轴草和救荒野豌豆等均有一定的危害,其程度除了牲畜自身对毒物的吸收、解毒和排泄等因素外,还与植物的地理分布、季节和其他饲料的补充等多种因素有关,往往发现不及时或处治不当则可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2]。在豆科有毒植物中,还有一类对鱼类和昆虫有高毒性的植物,如毛鱼藤是早已熟知的毒鱼和杀虫植物,所含有毒成分只为本科所特有。此外,还有许多豆科有毒植物一般不为人、畜所食用,只偶而有误食中毒发生,但已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证实其含有新的重要有毒成分或其他有药用价值的活性成分,如相思于是目前已知最毒的植物之一,一粒种子即可使人迅速死亡,对其有毒成分及作用机制均正进行深入研究[3,4]。又如决明属(CassiaL.)、野百合属(CrotalariaL.)、金雀花属(CytisusL.)、刺桐属(ErythrinaL.)和羽扇豆属(LupinusL.)等属的部分种,因含有多种具生理活性的生物碱而表现出具有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等多方面的毒性,对这类植物的有毒成分或活性成分的研究也是很有意义的。豆科有毒植物中含有的有毒成分几乎涉及到植物化学成分中所有重要类别,还有些成分仅为本科所特有。这些成分是植物毒蛋白、神经毒氨基酸、生物碱、甙类、有毒黄酮、蒽醌类和其他有毒成分。一、植物毒蛋白:这类蛋白毒素主要存在于蝶形花亚科的一些植物种子中。重要的蛋白毒有相思子毒素(abrin)、相思子凝血素、刺槐素(robin)、菜豆毒素(phaseolotoxins)等。相思子毒素是植物界已知的最毒的细胞毒素之一,在人体组织中引起一系列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等中毒症状,估计人口服MLD为7μg/kg,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200μg/kg[4,5]。二、神经毒氨基酸:它们较集中分布于蝶形花亚科的香豌豆属(LathyrusL.)和野豌豆属(ViciaL.)的某些植物中。这是一类具有神经系统毒性的变异氨基酸或其衍生物,它们是豆科植物中所特有的成分。已从上述两属中得到的神经毒氨基酸有了—谷酰基—夕—氨基丙腈、β—N—草酰基—L—α,β-二氨基丙酸(ODAP)(48—55)、r—谷酰基-β—氰基丙氨酸和β—氨基丙氨酸等。它们在结构上极相似于具神经传递作用的氨基酸,因此它们可.在神经系统的一个或多个受体部位上千扰正常氨基酸的作用,产生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症状,如兴奋性增加、过度活动、震颤、全身僵直和瘫痪。ODAP是目前已知的氨基酸中最强的神经激动剂之一。还有一些氨基酸能损害骨骼肌结缔组织,出现类似于遗传:性胶原失调性疾病的症状。此外,紫云英属(AstragalusL.)的某些植物还含有毒的硒代氨基酸。这类植物富集土壤中的无机元素硒,使之超过正常生长需要的一千倍以上,以可溶性或非可溶性的无机或有机硒化物存于体内,如甲基—硒代半胱氨酸(CH3—Se—CH2CHNH2COOH)等。有机硒化物在动物体内能钝化琥珀酸脱氢酶和其他一些脱氢酶,其中栖茌体内与硫有竞争作用而代替硫的正常代谢,还可直接作用于细胞氧化的辅酶,抑制体内许多含硫氨基酸的巯基作用等[6]。动物因食人量多少而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不同的中毒症状,如脱毛、脱蹄、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减少、不育、实质器官的退化和变性以及视力障碍,兴奋、步态蹒跚、瘫痪等神经系统症状[2,6]。三、生物碱:豆科植物中富含生物碱,并存在着多类特有的生物碱,它们在其毒理作用上也各不相同。根据其结构主要为下列四类:1.双稠吡咯啶类生物碱(Pyrrolizidinealkaloids):分布于野百合属植物札豆科含此类生物碱约100余种,此类生物碱是本科植物重要成分之一。双稠吡咯啶生物碱主要具特征性的肝脏毒性,如单猪屎豆碱(即农吉利甲素)(monocrotaline)(48—17)等,在动物体内经烷塞化反应形成一种吡咯代谢产物,从而直接抑制肝微粒体的形成,导致肝硬化和坏死,有的甚至能致肝癌,同时它们还可造成肺的损害[7,8]。此外,具有这一结构母核的其它类型的生物碱还具有多种其它的生理活性,有的具箭毒样作用产生肌肉松弛,有的具降压作用,有的则具有强烈的局部麻醉作用等。2.双稠哌啶烷类生物碱(quinolizidinealkaloids):这类生物碱在本科的金雀花属、羽扇豆属、槐属(SophoraL.)、和黄华属(ThermopsisR.Br.)等中均有存在。分布较广的有苦参碱(matrine)(48—72)、野决明碱(thermopsine)(48—78)、金雀花碱(cytisine)(48—57)、鹰爪豆碱(sparteine)(48—79)等。苦参碱及槐属的类似生物碱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呼吸抑制、运动失调和惊厥。金雀花属和羽扇豆属等中生物碱则属于一类神经节毒物,其作用相似于烟碱,但强度稍弱。3.刺桐生物碱(erythrinaalkaloids):它们是刺桐属所专有的具有特殊的四环叔胺生物碱。它们主要作用于运动神经系统,其中有的以对外周神经系统的作用为主,表现出显著的类似季铵生物碱的箭毒样活性,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非去极化类型的肌肉松弛剂,如二氢—β—刺桐碱(dihydro—β—erythroidine)(48—37)的神经节阻断作用剂量为0.5mg/kg,它对小鼠的LD50为4.5mg/kg;有的则以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为主,产生抑制和痉挛,如阿朴—β—刺桐碱(apo-β—erythroidine)(48—36)等;还有一些碱则两种作用兼而有之,其作用强度相当[9,10]。4.二萜酯碱类生物碱:主要分布于云实亚科的格木属(ErythrophleumAfz.),我国种类不多。这类碱以咖萨因(cassaine)(48—49)为代表,它们在结构上与甾体类毛地黄毒甙相似,因而也具强心作用和其他毒性,是一粪主要作用于心脏的毒物。此外,它还有持久的局部麻醉作用[11]。其他还有一些特殊生物碱,如毒扁豆(PhysostigmavenenasumBalfour)所含吲哚类剧毒生物碱毒扁豆碱(eserine)是强胆碱酯酶抑制剂,为重要的神经性毒素。又如紫云英属植物所含吲哚里西定碱(indolizidinealkaloids)斯旺松宁(swainsonine)(48—1),在生源上与双稠吡咯啶及双稠哌啶烷类生物碱有密切关系,是一类特殊和强效的甘露糖酶抑制剂,能使牲畜产生甘露糖病(mannosldosis)和神经细胞的生理突变[12,13]。四、甙类:豆科的三个亚科中都含有皂甙,特别是三萜皂甙最为丰富,这些皂甙的分布、结构和毒理已有专门评论综述。皂荚属(GleditsiaL.)和肥皂荚属(GymnocladusLam.)中的三萜皂甙可强烈刺激粘膜,经消化道吸收后产生全身性中毒症状,此外它们还有毒鱼和杀虫活性。扁豆属(DolichosL.)的植物麻里所含有的大麻药皂甙,有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野豌豆属和菜豆属中的部分植物能生物合成不同的氰甙,如野豌豆甙(vidanin)(48—81)、菜豆亭(phaseolunafin)等。各种氰甙在体内酶或微生物的作用下水解产生出有害的氢氰酸,能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从而出现呼吸困难、喘息、瞒跚、衰竭、惊厥以致死亡。实际上,氰甙的产生与气候、雨量、季节、生长阶段等外界条件亦有很大关系。五、有毒的黄酮和异黄酮类:木犀黄素、栎精等常见黄酮广布于豆科植物叶、花中,也富含一些特有结构的黄酮和异黄酮化合物。有毒黄酮主要分布于蝶形花亚科的鱼藤属(DerrisLour.)、鸡血藤属(MilletdawightetArn.)、豆薯属(PachyrrhizusRichexDC.)和灰叶属(TephrosiaPers.)等植物中,最有代表性的毒素是鱼藤酮(rotenone)(48—49)、灰叶素(tephrosin)(48—31)和豆薯酮(pachyrrhizone)(48—59)等。它们是一类色满色满酮类化合物(chromanochromanones)[14]。这一类毒素主要以对冷血动物如鱼类的毒性而引入注目,对温血动物亦有一定的毒性。鱼藤酮是已大量生产的一种杀虫农药,它可以通过消化系统,甚至通过皮肤接触而吸收中毒,主要作用于鱼类等动物的呼吸中枢使之麻痹而死亡,五十万分之一的浓度仍可造成鱼类死亡,对温血动物也有相当大的毒性。鱼藤酮对人和狗的肠胃道有强烈刺激作用,产生剧烈的呕吐和下痢。异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分布在车轴草属(TrifoliumL.)等植物中,如红车轴草素(pratenaein)等有雌激素样作用,可导致牲畜的流产和不育等[2]。六、蒽醌及其甙类:主要分布于含羞草亚科的决明属植物中,有大黄素(70—1)及蒽醌的多种衍生物,如1,8—二羟—2—甲基蒽醌、大黄酚—β-龙胆二糖甙等等。这一类化合物主要具有强烈的致泻作用,并伴发一系列其他中毒症状。

《Flora of China》 Vol. 10 (2010)
Indigofera suffruticosa  Miller Gard. Dict., ed. 8. Indigo-fera no. 2. 1768.
野青树   ye qing shu
Shrubs or shrublets, erect, 0.8-1.5 m tall. Stems grayish green, with appressed medifixed symmetrically 2-branched tri-chomes. Stipules narrowly triangular, ca. 4 mm. Leaves 5-10 cm, 11-15(-19)-foliolate; petiole and rachis adaxially grooved, with appressed medifixed trichomes; petiole ca. 1.5 cm; leaflet blades oblong to oblanceolate, 1-4 × 0.5-1.5 cm, abaxially pale green and with appressed medifixed trichomes, adaxially green and with dense appressed medifixed trichomes or glabrescent, base broadly cuneate to rounded, apex acute to rarely rounded. Racemes 2-3 cm, densely flowered; peduncle very short or ab-sent; bracts linear, ca. 2 mm, caducous, abaxially with ap-pressed medifixed trichomes. Pedicel reflexed in fruit. Calyx ca. 1.5 mm, outside hairy; teeth broadly triangular, as long as tube. Corolla red; standard obovate, 4-5 mm, outside with dense brown trichomes; keel as long as wings, hairy. Stamens 3-4 mm; anthers globose, glabrous, apex mucronate. Ovary densely hairy. Legume deflexed and upwardly falcate, 1-1.5 cm, hairy; endocarp blotched. Seeds 6-8, brown, shortly cylin-dric, both ends truncate. Fl. Mar-May, fr. Jun-Oct. 2n = 16, 32.
Cultivated or naturalized in Fujian, Guangdong, Guangxi, Jiangsu, Taiwan, Yunnan, and Zhejiang [native to tropical America; widely cultivated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Asia].
Indigofera suffruticosa is cultivated as an alternative to I. tinctoria for the production of the dye indigo.Indigofera suffruticosa is cultivated as an alternative to I. tinctoria for the production of the dye indi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