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西藏新小竹Neomicrocalamus microphyllus Hsueh et Yi

西藏新小竹Neomicrocalamus microphyllus Hsueh et Yi

别名:打奔;人索;

科名:禾本科 Gramineae

属名:新小竹属 Neomicrocalamus

《中国植物志》第9(1)卷046页
  2. 西藏新小竹(竹子研究汇刊) 图版11: 1-4
  Neomicrocalamus microphyllus Hsueh et Yi in Journ. Bamb. Res. 2(1): 35. pl. 5. 1983; 西藏植物志 5: 50. f. 3. 1987.
  竿高6-20米,梢端斜倚,共有15-35节;节间圆筒形,长15-50厘米,直径5-25毫米,绿色或暗绿色,无毛而有光泽,中空极小或几近实心;髓作海绵状;箨环显著隆起,木栓质,幼时密被灰色或灰黄色绒毛,老则无毛;竿环较其节间略粗,不作脊状隆起,无毛;节内长7-10毫米。竿芽1,卵形,扁平而紧贴生节内,无毛。竿每节具多枝,其中有1粗壮的主枝,后者长1.3-1.5米,直径3-6毫米,共8-12节,节间长10-14厘米,与竿作35°的夹角而开展;枝箨宿存,棕黑色,间有灰褐色斑点;侧枝纤细,彼此近等长(约17厘米),常不再分枝,绿色或带紫色。竿箨黑褐色,间有暗灰色斑点;箨鞘三角状长方形,先端渐尖,背部密被疣基小硬毛,显然粗糙,边缘无纤毛,极稀可在边缘上部生小纤毛;箨舌弧形隆起,高约0.5毫米,无毛;箨片直立,细长锥形或三角状锥形,背面被稀疏小刺毛,腹面及边缘均粗糙。小枝具4-7叶;叶鞘无毛,长2-2.2厘米,其背部在上方具纵肋和中脊;叶舌高约1毫米,截形,紫褐色或淡紫色,无毛;叶片披针形,长4-6厘米,宽5-8毫米,薄纸质,上表面深绿色,下表面淡绿色,两面均无毛,基部圆,先端渐尖,次脉2或3对,小横脉不明显,边缘平滑;叶柄扁,长约1毫米,略粗糙。花枝下部具叶,上部以2或3假小穗作穗状排列于纤细而又波曲的花枝轴上;小穗含4-6朵小花,全长18-25毫米,绿色或带紫色;小穗轴的节间易逐节折断,每节间长3-4.5毫米,扁棒状,无毛;外稃长卵形,长6-7毫米,先端渐尖,无毛,具13脉;内稃等长或略长于外稃,先端钝,背部在脊间具2脉,两脊相距宽约1毫米,脊上及边缘生灰白色纤毛;鳞被小,披针形,长约1.5毫米,基部具脉纹,先端有芒尖;雄蕊因落去而未见;子房瘦细,长约2毫米,无毛;花柱1;柱头3,长约2毫米,羽毛状。颖果镰状弯曲,长(3) 4-5毫米,径粗约1毫米,无毛,腹沟明显,较宽。花期4-6月。
  产西藏墨脱及波密。生于河岸岩边或常绿阔叶林中,海拔1220-2200米。模式标本采于波密县通麦。
形态特征:竿高6—20米,梢端斜倚,共有15—35节;节间圆筒形,长15—50厘米,直径5—25毫米,绿色或暗绿色,无毛而有光泽,中空极小或几近实心;髓作海绵状;箨环显著隆起,木栓质,幼时密被灰色或灰黄色绒毛,老则无毛;竿环较其节间略粗,不作脊状隆起,无毛;节内长7—10毫米。竿芽l,卵形,扁平而紧贴生节内,无毛。竿每节具多枝,其中有l粗壮的主枝,后者长1.3—1.5米,直径3—6毫米,共8-12节,节间长10-14厘米,与竿作35°的夹角而开展;枝箨宿存,棕黑色,间有灰褐色斑点;侧枝纤细,彼此近等长(约17厘米),常不再分枝,绿色或带紫色。竿箨黑褐色,间有暗灰色斑点;箨鞘三角状长方形,先端渐尖,背部密被疣基小硬毛,显然粗糙,边缘无纤毛,极稀可在边缘上部生小纤毛;箨舌弧形隆起,高约0.5毫米,无毛;箨片直立,细长锥形或三角状锥形,背面被稀疏小刺毛,腹面及边缘均粗糙。小枝具4—7叶;叶鞘无毛,长2— 2.2厘米,其背部在上方具纵肋和中脊;叶舌高约1毫米,截形,紫褐色或淡紫色,无毛; 叶片披针形,长4—6厘米,宽5—8毫米,薄纸质,上表面深绿色,下表面淡绿色,两面均无毛,基部圆,先端渐尖,次脉2或3对,小横脉不明显,边缘平滑;叶柄扁,长约1毫米,略粗糙。花枝下部具叶,上部以2或3假小穗作穗状排列于纤细而又波曲的 花枝轴上;小穗含4—6朵小花,全长18—25毫米,绿色或带紫色;小穗轴的节间易逐 节折断,每节间长3—4.5毫米,扁棒状,无毛;外稃长卵形,长6—7毫米,先端渐尖, 无毛,具13脉;内稃等长或略长于外稃,先端钝,背部在脊间具2脉,两脊相距宽约1 毫米,脊上及边缘生灰白色纤毛;鳞被小,披针形,长约1.5毫米,基部具脉纹,先端 有芒尖;雄蕊因落去而未见;子房瘦细,长约2毫米,无毛;花柱1;柱头3,长约2毫 米,羽毛状。颖果镰状弯曲,长(3)4—5毫米,径粗约1毫米,无毛,腹沟明显,较宽。 花期4—6月。
产地分布:产西藏墨脱及波密。生于河岸岩边或常绿阔叶林中,海拔l220—2200米。模式标本采于波密县通麦。
参考文献:Neomicrocalamus microphyllus Hsueh et Yi in Journ.Bamb.Res.2(1):35.Pl. 5.1983;西藏植物志5:50.F.3.1987.
本属概述:攀援状或斜倚的竹类。地下茎为合轴型。竿纤细瘦长,表面平滑,节处肿胀;节间圆筒形,竿壁厚,常可实心;竿每节分多枝,各枝短而彼此近等长,一般不再分枝,惟有时其中有1—条显著较粗的主枝,后者且可替代主竿。箨鞘纸质、软骨质或革质,宿存性,中部以上渐变窄,先端突出为极窄的尖头;箨耳及鞘口缝毛均缺;箨舌低矮;箨片 锥形,直立。叶枝具数叶;叶鞘具纵肋,平滑,先端形成显著的领圈以托衬口"丙,领圈 的四周尚可向上微伸出;叶舌高耸而突出;叶耳无;叶片质薄,大小有变化,向枝先端 者逐渐变狭小,最上方的1片可极度退化而呈锥状,正常叶片通常呈长圆形至披针形,基部钝圆,先端渐尖,次脉2—4对,无小横脉。花枝可再分枝,呈总状或圆锥状;末级花 枝纤细,无毛,下部具叶或其叶片退化而仅有叶鞘,在此枝的上部1—3节各具l小形颖 状苞片,后者的顶端尚有微小的缩小叶而呈佛焰苞状,枝在有假小穗的各节间之一侧具 纵沟或变扁平;假小穗单生于花枝各节的苞腋内,基部有先出叶和苞片各1片,苞腋内 有时还具土极小的芽,但从未见此芽萌发成长为次生假小穗;小穗含3—6朵孕性小花和 1朵顶生的不孕小花;小穗轴在孕性小花之间逐节折断,其节间呈扁棒状;颖常消失或在顶生假小穗中有1颖;外稃无毛,9-13脉;内稃等长其外,但亦可略长或稍短,上部两侧微露出,背部具2脊,脊上生纤毛;鳞被3,基部具脉纹,上缘生纤毛;雄蕊6,稀或较少,花丝分离,花药紫色,先端钝圆或有小尖头;子房长圆形或卵形,上部生细柔毛或无毛,花柱1,粗壮,具小乳突,基部在子房顶端略缢缩,柱头3,羽毛状。颖果常呈略弯的短圆柱形,腹沟明显。模式种:新小竹Neomicrocalmus prainii(Gamble) Keng f.原产印度阿萨姆,我国在西藏南部及云南省西部亦有分布。本属现知有2或3种,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区。我国在西藏南部及云南省西部有2种。
本族概述:地下茎合轴型。竿单丛,直立或罕可攀援,节间圆筒形,惟在近分枝一侧的最下部可略扁平,竿每节分多枝,主枝较显著;叶片的小横脉多不明显。小穗(位于假小穗上端)含1至多朵小花,小穗轴有关节,易于逐节断落;鳞被和柱头两者的数目有变化;雄蕊6(?竹属Bambusa的某些种可为2枚),花丝互相分离;子房的上部生短毛,下部呈 柄状而无毛。果实多为颖果。模式属:筋竹属BambusaRetz.Corr。Schreb. 本族有褐纹竹属NastusJuss、瓜多竹属GuaduaKunth、筋竹属、山竹属Oreobam— bos K.Schum.以及新小竹属NeomicrocalamusKeng f.等5属,多数种类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中瓜多竹属限产于新大陆,新小竹属则仅见于亚洲喜马拉雅山区。我国现有下列2属60余种。
超族概述:地下茎大都为合轴型,其竿柄可延伸成假鞭或不延伸,惟在倭竹族的属种则都是具有真鞭的散生竹类;竿箨多为脱落性乃至早落(但有例外可宿存)。花枝有叶或无叶;假 小穗(或其穗簇即花序)极大多数无柄,侧生于花枝(甚至是主竿)的各节上,如为顶生时,则花枝最上方的一段节间可类似其柄。果实为颖果、浆果(此时可无胚乳)、坚果(果皮干后坚硬)或囊果(果皮质薄,与种子易剥离)等类型。模式属:筋竹属Bambusa Retz.corr.Schreb.(nom.cons.)本超族计含梨竹族MELOCANNEAE、筋竹族BAMBUSEAE、牡竹族DENDRO-_CALAMEAE、褐纹竹族NASTEAE及倭竹族SHIBATAEEAE等5族,其中仅褐纹竹族我国不产。前3族国产21属240余种,分布均在华南、西南各省区之热带、亚热带各处;而倭竹族则多生长在长江流域以南亚热带北缘至温带各地,西南省区较高海拔山岳地带亦有。
亚科概述:植物体木质化,体中所含的SiO2可高达70%,常呈乔木或灌木状。竿和各级分枝之节均可生1至数芽,以后芽萌发再成枝条,因而形成复杂的分枝系统;地下茎(rhizome)亦甚发达和木质化(指植株成长后而言),或成为竹鞭在地中横走[此为单轴型(monopodium),又因竹鞭较竿径为细,故亦称细型(1eptomorph)],或以众多竿(culm-base)和竿柄(culmneck)两者堆聚而成为单丛[即合轴型(sympodium)或粗型(pachymorph)],竿柄有节而无芽,通常亦不在其上生根,它著作较长的延长时,称之为假鞭(pseudorhizome),此时地面竿则为多丛兼疏稀散生,如同时兼有上述两类型的地下茎,则称为复轴型(amphipodium),其地面竿自然为多丛性的;新竿有其特殊的生长方式,即由地下茎(竹鞭或竿基)的芽向上出土而成新苗[俗称shoot)),它最初有不分枝的短暂时期。叶二型,有茎生叶与营养叶之分;茎生叶单生在竿和大枝条的各节,相应地称为竿箨(culm-sheath)、枝箨(branehsheath),它们有颇为 发达的箨鞘和较瘦小而无明显中脉的箨片,在两者间的联结处之向轴面还生有箨舌,此 外箨耳和鞘口燧毛亦常存在,惟箨片绝对无柄;营养叶二行排列互生于枝系中末级分枝(常称具叶小枝)的各节,并可形成类似复叶形式的同一面,其叶鞘常彼此重叠覆盖,相互包卷,叶鞘顶端还可生有叶舌、叶耳和鞘口燧毛等附属物,叶片具叶柄,中脉极显著,次脉及再次脉亦均明显,小横脉易见或否,叶柄简短,位于叶鞘顶端由内外两个叶舌所形成的杯状凹穴之内,因基部具关节,故嗣后叶片能连同叶柄一齐从鞘上脱落,而叶鞘则在枝条上存留较久。花期不固定,一般相隔甚长(数年、数十年乃至百年以上),某些种终生只有一次开花期,花期常可延续数月之久。竹类花序有两种基本类型,一为有如普通禾草那样,植株上的具花部分(在禾本科中,习惯上以小穗为一单位)可形成各种式样的花序,它们的发育是一次性完成的,术语上称为单次发生花序(semelauctantinflorescence),其着生部位都是在植株营养体某些部分最上方的一片营养叶[称旗叶(flag leaf或uppermost leaf)]之上,花序轴及其分枝(包括小穗柄)均常实心,即内部结构上下均匀一致,分枝处(包括小穗柄着生处)无明显的节,偶可有小形的鳞片状苞片,其腋内无芽,仅在枝腋有时可具枕瘤(tubereule),在竹类中称为真花(genuineinflorescence),以便与另一类型即假花序(false inflorescence)相对应;后一类型的基本结构是假小穗(pseudospikelet),它是l枚小穗顶生于极为短缩的小枝上所形成,而此小枝除其基部之内侧照例有1片先出叶外,其上方的叶器官均减退呈颖状或外稃状的苞片,且连同顶生的小穗 在外观上混为一体而类似“小穗”,但此实为一复合性的构造物,其下方属于小枝的部分之苞片腋内常有小枝芽[此时该苞片称具芽苞片(bud-subtending bract)],如果此腋芽发育,则可成长为次生假小穗,后者的腋芽也有可能发育成另一再生的假小穗,如此重复,最后可形成一团假小穗丛,这是由各级假小穗依次发育生长而成的,故称此假小穗丛为续次发生(interauctant inflorescence),它们着生在营养枝甚至在主竿的各节以 形成穗状、圆锥状或球形的头状等式样的花枝,惟其主轴及分枝均并不特化,仍与营养 枝无异,还是有着明显的节和中空的节间,因此也有人常将此花枝误称为“花序”。小穗含1至多朵小花;颖l至数片或可无颖,有时将颖及小穗下部的不孕小花之外稃合称为 过渡颖(transitional glumes),惟不孕外稃之内常含不同程度退化的花器官而可与真正的颖有所区别;外稃具(3)5脉乃至多脉,先端无芒或有小尖头,罕可具l短直芒如刺,而 从不为膝曲芒;内稃具2脉或更多脉,背部具2脊或呈圆弧形而无脊,先端有时可分裂或下凹;鳞被多为3片,稀可无或多至6片,甚至更多片;雄蕊(2)3—6,稀可为多数(例如我国不产的群蕊竹属Ochlandra Thwait.)花丝彼此分离或有部分的连合,甚至相 互连成管状或片状而成为单体雄蕊(monadelphous stamen);雌蕊1,花柱l-3,柱头(1)2—3稀或更多,子房卵圆形、长椭圆形或近于球形,有时基部干缩而作具柄状。果 实有各种类型,颖果较常见,易与稃片相分离,果皮干燥或新鲜时稀可肉质,有时为硕大型,此时则较子房原来体积增大许多倍(例如梨竹属Melocanna Trin.),种脐线形,几与果实同长,胚小,多为F+PP型或略变为其他类型,胚乳多为单粒淀粉质(梨竹属等 可无胚乳)。染色体基数X=12。模式属:?竹属Bambusa Retz.Corr.Schreb.(nom.cons.)mbosRetz.(nom.rej.) 竹亚科(不包括我国不产的草本竹类)就狭义而言计有70余属1000种左右,一般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尤以季风盛行的地区为多,但也有一些种类可分布到温寒地带和高海拔的山岳上部;亚洲和中、南美洲属种数量最多,非洲次之,北美洲和大洋洲很少,欧洲除栽培外则无野生的竹类。在产地通常与其他植物伴生,但亦可形成纯群。我国除 引种栽培者外,已知有37属500余种,分隶6族;其自然分布限于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 各省区,少数种类还可向北延伸至秦岭、汉水及黄河流域各处。
本科概述:植物体木本(竹类和某些高大禾草亦可呈木本状)或草本。根的类型极大多数为须根。茎多为直立,但亦有匍匐蔓延乃至如藤状,通常在其基部容易生出分蘖条(sucker或shoot),一般明显地具有节(node)与节间(internode)两部分[茎在本科中常特称为秆(culm);在竹类中称为竿,以示与禾草者相区别;节间中空,常为筒形,或稍扁,髓部贴生于空腔之内壁,但亦有充满空腔而使节间为实心者;节一处之内有有横隔板(diaphragm)存在,故是闭塞的,从外表可看出鞘环(sheathnode)和在鞘上方的秆环(culmnode)两部分,同一节的这两环间的上下距离可称为节内(intrahode),秆芽即生于此处。叶为单叶互生,常以1/2叶序交互排列为2行,一般可分3部分:①叶鞘(leafSheadth),。它包裹着主秆和枝条的各节间,通常是开的,以其两边缘重叠覆盖,或两边缘愈合而成为封闭的圆筒,鞘的基部稍可膨大;②叶舌(ligule)位于叶鞘顶端和叶片相连接处的近轴面,通常为低矮的膜质薄片,或由鞘口燧毛来代替,稀为不明显乃至无叶舌,在叶鞘顶端之两边还可各伸出一突出体,即叶耳(auricle),其边缘常生纤毛或燧毛③叶片(blade),常为窄长的带形,亦有长圆形、卵圆形、卵形或披针形等形状,其基部直接着生在叶鞘顶端,无柄少数禾草及竹类的营养叶则可具叶柄(petiole)],叶片有近轴(上表面)与远轴(下表面)的两个平面,在未开展或干燥时可作席卷状,有1条明显的中脉(midrib)和若干条与之平行的纵长次脉(sècondary veins),小横脉(crossedveitilet)有时亦存在。花风媒,只有热带雨林下的某些草本竹类可罕见虫媒传粉;花常无柄,在小穗(rachilla)上交互排列为2行(尤以多花时为然)以形成小穗(spikelet),由它们再组合成为着生在秆端或枝条顶端的各式各样的复合花序,惟有一部分竹类的小穗可直接着生在竿和枝条之节处[此情况可说是无真正的花序而仅有花(floweringbranch)],小穗轴实为一极短缩的花序轴(rachis),在其节处均可生有苞片(boract)和先出叶中(prophyll)各1片,若其最下方数节只生有苞片而无他物,则此等苞片就可称为颖(glume),而陆续在上方的各节除有苞片和位于近轴的先出叶外,还在两者之间具备一些花的内容,此时苞片即改称为外稃(lemma),先出叶相应地称为稃(palea),在习惯上通常将此两稃片(anthoecium)连同所包含的花部各器官统称为小花(floret),以一朵两性小花为例,它计有:①外稃:通常呈绿色,有膜质、草质、薄革质、革质、软骨质等各种质地,先端渐尖、急尖、钝圆、截平、微凹或二裂者,常具平行纵脉,主脉 申出乃至成芒(其他脉亦可如此);②内稃;常较短小,质地亦较薄,先端多呈截平或微凹,背部具2脊,亦有若干平行纵脉,其2脊可伸出成小尖头或短芒;③鳞被(亦称浆片)(lodicule):此为轮生的退化内轮花被片,计2或3片,稀可较多或不存在,形小,膜质透明,下部具脉纹,上缘生小纤毛;④雄蕊:其数为(1)3—6枚,稀可为多数,下位,具纤细的花丝与二室纵裂开(稀可顶端孔裂)的花药,后者常以中部背着花丝顶端,嗣后成熟时能伸出花外而摆动,用以散布花粉;⑤雌蕊1,具无柄(稀或有柄)一子室的子房,花柱2或3(稀1枚或更多),其上端生有羽毛状或帚刷状的柱头,子室内仅含1粒倒生胚珠,它直立在近轴面(即靠近内稃)一侧之基底。果实通常多为颖果(caryopsis),其果皮质薄而与种皮愈合,一般连同包裹它的稃片合称为谷粒(grain),此外亦可有其他类型的果实而具游离或部分游离的果皮;种子通常含有丰富的淀粉质胚乳及一小形胚体,后者位于果实或种子远轴面(即靠近外稃)的基部,在另一侧或其基部从外表即可见到线形或点状的种脐(hilium),通常线形种脐亦称为腹沟(ventral sulcus)。模式属:早熟禾属Poa L.本科已知约有700属,近10000种,是单子叶植物中仅次于兰科ORCHIDACEAE的第二大科,但在分布上则较之更为广泛而且个体远为繁茂,亦即它更能适应各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甚至可以说,凡是地球上有种子植物生长的场所皆有其踪迹。我国各省区都有其分布,除引种的外来种类不计外,国产200余属,1500种以上,可归隶于7亚科,约45族。
本目概述:本目只含禾本科一科,其性状描述可详见该科。过去有人认为它的亲缘与莎草科 CYPERCEAE有较密切的关系,故将此两科同归隶于颖花园GLUMIFLORAE之内。 据新近的研究,特别是通过叶解剖与孢粉学等方面的研究,已证明未本科很可能是从须叶 藤科FLAGELLARIACEAE的域外草属Joinvillea Gaudichaud这一类型的植物演化而 来。禾本科与莎草科只是形态上的相似,并非有真正的亲缘,故它们不应同隶于一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