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首页 > 植物科学 > 课堂教学

“植物根的生长”教学设计及实施


  1 设计依据和构想
  
  本节教学主要内容是通过前面一节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植物是通过什么器官来吸收外界的水、无机盐、矿物质等营养物质,根的吸收作用与它的结构有何密切关系;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识别植物根尖的基本结构,说出根尖结构中各部分的主要功能以及植物是如何生长的。教师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了解到根对植物的重要性,并且向学生宣传如何保护好生活在人类周围的植物的根。本案例力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对所探究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以达到新的《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目的。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因渴望了解而产生探究的愿要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态度,领略科学探究的魅力。
  
  2 教材分析
  
  2.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别根尖的基本结构,说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描述植物根生长的部位及生长的原因。
  能力目标:通过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根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经过2~3d根的生长的长度测量比较。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科学探究的思想;培养学生关心植被,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好习惯。
  
  2.2 教学重点
  识别根尖的基本结构,说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探究根的生长部位,描述根生长的原因。
  
  2.3 教学难点
  描述根尖每一部分的细胞结构特点及其各部分的主要功能;探究根的生长部位实验。
  
  3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有关根的多媒体课件;查询书籍录像等,搜集有关根结构、功能、生长发育过程的资料;准备实验材料:放大镜,显微镜,根尖纵切模式图,根尖的纵切玻片标本,萌发的小麦种子,培养出幼根的大豆,油性记号笔。
  、
  学生准备:按平时学习小组,每组提前一周准备好用透明塑料瓶培育的幼苗(玉米或小麦等),油性记号笔;预习教材有关根的生长部位探究试验;上网查询有关根贮存营养、保持水土和吸收无机盐等方面的资料。
  
  4 教学流程
  
  4.1 导入新课
  同学们可能听说过“树有多高根有多深”,也就是说植物生长在土壤里的根与地上部分的生长是同时进行的。土壤中的根不断地长长,长到一定的程度便伸出分支,形成庞大的根系。出示图片资料:这是一株长在果园的苹果树,大家可以数一数,看看苹果树的枝条有多少呢?是不是最多也就十多根啊!但是如果把苹果树地下部分的根挖出来看,你会发现,根的分支多达50000多条,为树枝的5000多倍!原来植物稳固的扎根在土壤中,是因为植物有那么多的“手”在抓握土壤啊。植物靠根深埋于土壤中。所以就有这样一句话,根深叶茂,根锦果肥。前一节学习了种子萌发首先是长出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根是如何生长的;根的结构又是怎样的?
  设计思想:通过这样的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迫切想知道,在黑暗地下,根是怎样生长的,导人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在疑问好奇中主动走进探究学习的乐园。
  
  4.2 讲授新课
  活动一:根尖的结构。
  方案一:展示多媒体课件“根尖模式图”,当学生掌握各部分结构以后,按照教材第60页的观察试验。用放大镜观察根尖结构,教师指导学生尝试用压片法制作根尖临时装片,再用显微镜观察根尖临时装片和永久切片标本。在观察时要提醒学生,注意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要用低倍镜观察。观察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并对共性的问题及时进行讲解,有些问题可以提出由各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找出解决的办法和自己做答。
  观察结束,以小组为单位,回答所观察到的根尖结构与教材上模式图比较有什么不同。并讨论:出现不同的原因;讨论镜下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与永久切片为何不同;讨论根尖各部分的功能。
  方案二:学生用肉眼、放大镜观察根尖,对根尖的形态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再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动手做的根尖临时装片、根尖永久纵切片。对比书上根尖模式图,总结出根尖的基本结构。讨论回答的问题和方案一基本相同,并完成表1,以巩固学到的知识。
  设计思想:通过教师进行多媒体课件展示,使学生对根尖结构有了初步认识后,再观察实验,通过对根尖临时装片和永久装片实物标本观察进一步理解根尖结构。同时通过本活动还可以复习显微镜的使用,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根尖的结构,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活动二:探究根的生长部位。
  方案一:学生按小组进行探究。首先对前一天切去根毛以下部分根尖生长情况与正常根尖进行对比,讨论为什么切去根毛以下部分的根不再生长?教师展示课件根的生长有关视频资料,使学生懂得根生长最快的主要部位,总结出根伸长的原因。观看视频资料“根毛的形成”。让学生懂得根毛是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小组讨论:为什么根具有向水性和向肥性?
  方案二:由每个小组选出多个发育健壮的玉米根,用油性记号笔在上面做上记号,并且按照原来的培养方法继续培养2~3 d进行观察,测量生长的长度,作好记录并填入表2。
  小组进行测量时,教师要巡回指导,最重要是指导学生如何做上标记,不要损伤根毛,指导学生思考,从测量后填好的记录表可以总结出什么结论,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探究结束后,教师安排学生完成实验探究报告,重点写出自己小组探究的问题、提出的假设、设计的实验方案、得出的结论,总结本次实验的体会及学到的知识、掌握的能力、获得的收获。
  小组讨论的问题:如何证明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分生区和伸长区?为什么成熟区是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我们在移栽花木时为什么根要带土?请学生举例说明具有经济价值的根,提醒学生要把地下茎和根分开。
  设计思想:通过向学生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懂得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根毛是根吸水的主要部位。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在自己的研究与探索中掌握科学知识,感悟客观规律的存在,同时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探讨等活动感悟科学知识和科学规律。
  活动三:评价升华。
  教师通过多媒体投影投放出教材第62页的“自我评价”,并对各组抢答进行小组加分,鼓励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调动课堂气氛。
  教师展示多媒体资料:海南的红树林、植物根系对于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观看完资料由小组讨论植物的根还有哪些作用。
  设计思想:通过各组抢答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活动;此活动中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小组协作能力。同时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资料的学习让学生认识植物根的其他作用。丰富学生的知识内涵,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课堂小结:同学进行总结归纳本节课自己通过观察和探究活动的收获,学到的知识,并纳入知识体系。教师特别要指导学生总结出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课外延伸:体会这句歌词——绿叶对根的敬意,谈谈你的理解。
  设计思想:在让学生总结归纳的过程中,不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绿叶对根的敬意”这句歌词,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关心植被,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好习惯。
  
  5 教学感悟
  
  在探究活动中,要求教师尽可能地放手,不能包办代替。但这并不等于要忽视教师指导作用的发挥,事实上,教师适时、适度、恰到好处地指导,在探究性学习中是十分重要、必不可少的,它决定着探究活动的走向和深度。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加强对探究活动指导策略的研究,提高对探究学习的指导能力,保证探究活动高效而有序地进行。例如:学生在自主研究“根的哪一部分与生长有关”时,教师若介入探究的时间过早,学生还没有充分地展开自主探究,教师就介入进来,往往会使学生丧失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机会,造成包办代替的后果。反之,如果教师介入的时间过晚,在学生迷失探究方向或探究不得法而急需教师的指导和引导时,教师没有给予及时的帮助,往往会使学生处于盲目探究状态,影响探究的效率和结果。再如,如果教师对学生不敢放手,介入太多。就会剥夺学生探究的机会。如果教师过于放手,指导不到位、不充分,也常常会导致探究活动偏离目标和方向,或使学生不知所措,从而降低探究效率。因此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把握介入的时机和指导的分寸,适时、适度、适当地发挥指导作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