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增湿免喷高效栽培法
来源:《北京农业》.-2006,(5).-25 作者:刘怀珠 日期:2006-08-02
平菇增湿免喷高效栽培法
1、菇棚建造
选择远离畜禽栏舍、无污染、背风向阳、土层较厚的场所建菇棚。菇棚东西向,座北朝南,半地下式。棚宽2米左右,长度不限。采用下挖上筑的方法,下挖深度1.4-1.5米。下挖时按底部内缩0.1-0.15米的坡度进行,以便筑苗墙时苗坯逐层后缩,防止苗墙前倾倒塌。地上部分,北墙高0.8米左右,南墙高0.3米左右,东西墙与南北墙自然连接。在南北墙上,每隔1.5米左右留一个通气孔。棚门留在菇棚的东北角或西北角。土墙筑好后,搭上顶架,盖上薄膜,再用10%的石灰水将四壁喷洒一遍(重点是地平面以上筑起的土墙),消毒备用。
2、封口泥和营养土的制备
封口泥的作用是密封苗墙,要求其具有较好的粘合性、保水性和抗病虫能力。所以,封口泥宜选用无作物残体、无肥料残留、无病虫污染、养分含量较少的深层土。配制时不加任何营养物质和辅料,只用3%-5%的石灰水调和成泥即可,调和得越透越好。营养土的主要作用是为菌丝体补充水分和矿质营养。所以,营养土应选用疏松肥沃,无病虫,无污染的表层土或菜园土,并拌入2%的磷肥,若再加入少量炉灰效果更好。配制营养土时只要将土、肥掺和均匀即可,不宜加水,以免破坏其结构,影响透性,降低蓄水、供水性能。
3、筑菌墙的技术要点
菌墙应分段进行,按段由下到上一次完成不可长距离一层一层筑。可将3天内采收完头潮菇的菌坯作一批,每批筑一段,避免筑菌墙时上下层间隔时间太长。否则,待底层出菇后再在其上筑菌墙,不仅不便操作,而且泥土落在幼菇上会影响菇的品质。筑菌墙时,先确定菌墙的外边界,在菌墙外边界处,用封口泥筑一条宽和高均为2-3厘米的泥埂(防止水分从菌墙底部流出),在泥埂和棚壁间填2-3厘米厚的营养土用0.5%尿素液浇透。然后,把采收完第一潮菇的菌坯脱掉塑料薄膜,向外的一端抹上泥环,把泥环对准泥埂逐个粘起来。第一层粘完后,再片封口泥将该层菌坯外端的泥环加高成2-3厘米的泥埂,在泥埂和棚壁间填满营养土,同样用0.5%尿素液浇透。如此层层筑起,层与层之间菌坯交错排列。最后,将菌墙上面的泥埂加高到5-6厘米以上,泥埂和棚壁间填上2-3厘米厚的营养土作水槽。菌墙筑好后,紧靠菌墙底部挖一条深7-8厘米、宽20厘米的沟,供底层菇生长之用,防止底层菇沾土,影响菇品质。
4.栽培管理
平菇窄棚免喷高效栽培法的管理较其它栽培法简单得多,只要抓好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即可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
4.1 水的管理 平菇窄棚免喷高效栽培法在出菇管理上的突出特点就是不用打孔补水,也无须喷水,只要每天向水槽中灌水1-2次即可。灌水量的多少视菌墙内水分的丰缺而定。一般情况下,灌水多少可由棚壁自动调节,菌墙反应不明显,超过限度,就要视情况调整灌水量。若封口泥有小的裂纹,说明菌墙内水分不足,应加大灌水量;若封口泥表面有水膜,菇体含水量过高,说明菌墙内水分过多,应减少灌水量。为增加空气湿度,每隔1-2天向菇棚内灌水1次,经常保持地面湿润。
4.2 温度及光照 平菇出菇需要散射光的刺激,光线过强、过弱都不利于它的生长发育。气温高时,可将覆盖物盖于棚外遮阳降温;气温低时,要协调好棚内温度与光的矛盾,既要让阳光进入棚内升温,又不能让强光危害菇体,可用遮阳网在棚内菌墙的上方遮阳。
4.3 通风 平菇出菇期间呼吸旺盛,需要充足、新鲜的空气,菇棚的通风换气非常重要。气温高时,可全天打开全部通气孔通风。气温低时,可封闭迎风面气孔,打开背风面气孔。只要早晨棚内气温不低于4℃,气孔可昼夜常开。通风时,应避免冷空气直接吹向菇体,特别是靠近棚门的平菇,往往由于冷风直吹而影响产量,可在棚门内挂一块塑料薄膜遮挡一下。
4.4 补肥 为了保持平菇的持续高产,每潮菇采收后可浇1次0.5%尿素水。
4.5 菌墙的维护 水槽无漏洞,菌墙无裂缝,是保证水分在菌墙内均匀渗透、持续补水的基本条件。要随时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如果水槽中出现漏洞或裂缝,要及时用营养土填补,边填边浇水,使土随水进入洞内,填满为止。若菌墙表面封口泥出现裂纹,用手指及时抹严即可。同时,菌墙出现裂缝,说明灌水量不足,应增加灌水量。
5、采收
菌墙上长出的平菇个大肉厚,采收时应用弯刀割下,不可用手硬掰,以免损坏菌墙。采收完后,及时清理菌墙表面,将残根、退化萎缩的幼菇消除干净,带出棚外。
1、菇棚建造
选择远离畜禽栏舍、无污染、背风向阳、土层较厚的场所建菇棚。菇棚东西向,座北朝南,半地下式。棚宽2米左右,长度不限。采用下挖上筑的方法,下挖深度1.4-1.5米。下挖时按底部内缩0.1-0.15米的坡度进行,以便筑苗墙时苗坯逐层后缩,防止苗墙前倾倒塌。地上部分,北墙高0.8米左右,南墙高0.3米左右,东西墙与南北墙自然连接。在南北墙上,每隔1.5米左右留一个通气孔。棚门留在菇棚的东北角或西北角。土墙筑好后,搭上顶架,盖上薄膜,再用10%的石灰水将四壁喷洒一遍(重点是地平面以上筑起的土墙),消毒备用。
2、封口泥和营养土的制备
封口泥的作用是密封苗墙,要求其具有较好的粘合性、保水性和抗病虫能力。所以,封口泥宜选用无作物残体、无肥料残留、无病虫污染、养分含量较少的深层土。配制时不加任何营养物质和辅料,只用3%-5%的石灰水调和成泥即可,调和得越透越好。营养土的主要作用是为菌丝体补充水分和矿质营养。所以,营养土应选用疏松肥沃,无病虫,无污染的表层土或菜园土,并拌入2%的磷肥,若再加入少量炉灰效果更好。配制营养土时只要将土、肥掺和均匀即可,不宜加水,以免破坏其结构,影响透性,降低蓄水、供水性能。
3、筑菌墙的技术要点
菌墙应分段进行,按段由下到上一次完成不可长距离一层一层筑。可将3天内采收完头潮菇的菌坯作一批,每批筑一段,避免筑菌墙时上下层间隔时间太长。否则,待底层出菇后再在其上筑菌墙,不仅不便操作,而且泥土落在幼菇上会影响菇的品质。筑菌墙时,先确定菌墙的外边界,在菌墙外边界处,用封口泥筑一条宽和高均为2-3厘米的泥埂(防止水分从菌墙底部流出),在泥埂和棚壁间填2-3厘米厚的营养土用0.5%尿素液浇透。然后,把采收完第一潮菇的菌坯脱掉塑料薄膜,向外的一端抹上泥环,把泥环对准泥埂逐个粘起来。第一层粘完后,再片封口泥将该层菌坯外端的泥环加高成2-3厘米的泥埂,在泥埂和棚壁间填满营养土,同样用0.5%尿素液浇透。如此层层筑起,层与层之间菌坯交错排列。最后,将菌墙上面的泥埂加高到5-6厘米以上,泥埂和棚壁间填上2-3厘米厚的营养土作水槽。菌墙筑好后,紧靠菌墙底部挖一条深7-8厘米、宽20厘米的沟,供底层菇生长之用,防止底层菇沾土,影响菇品质。
4.栽培管理
平菇窄棚免喷高效栽培法的管理较其它栽培法简单得多,只要抓好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即可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
4.1 水的管理 平菇窄棚免喷高效栽培法在出菇管理上的突出特点就是不用打孔补水,也无须喷水,只要每天向水槽中灌水1-2次即可。灌水量的多少视菌墙内水分的丰缺而定。一般情况下,灌水多少可由棚壁自动调节,菌墙反应不明显,超过限度,就要视情况调整灌水量。若封口泥有小的裂纹,说明菌墙内水分不足,应加大灌水量;若封口泥表面有水膜,菇体含水量过高,说明菌墙内水分过多,应减少灌水量。为增加空气湿度,每隔1-2天向菇棚内灌水1次,经常保持地面湿润。
4.2 温度及光照 平菇出菇需要散射光的刺激,光线过强、过弱都不利于它的生长发育。气温高时,可将覆盖物盖于棚外遮阳降温;气温低时,要协调好棚内温度与光的矛盾,既要让阳光进入棚内升温,又不能让强光危害菇体,可用遮阳网在棚内菌墙的上方遮阳。
4.3 通风 平菇出菇期间呼吸旺盛,需要充足、新鲜的空气,菇棚的通风换气非常重要。气温高时,可全天打开全部通气孔通风。气温低时,可封闭迎风面气孔,打开背风面气孔。只要早晨棚内气温不低于4℃,气孔可昼夜常开。通风时,应避免冷空气直接吹向菇体,特别是靠近棚门的平菇,往往由于冷风直吹而影响产量,可在棚门内挂一块塑料薄膜遮挡一下。
4.4 补肥 为了保持平菇的持续高产,每潮菇采收后可浇1次0.5%尿素水。
4.5 菌墙的维护 水槽无漏洞,菌墙无裂缝,是保证水分在菌墙内均匀渗透、持续补水的基本条件。要随时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如果水槽中出现漏洞或裂缝,要及时用营养土填补,边填边浇水,使土随水进入洞内,填满为止。若菌墙表面封口泥出现裂纹,用手指及时抹严即可。同时,菌墙出现裂缝,说明灌水量不足,应增加灌水量。
5、采收
菌墙上长出的平菇个大肉厚,采收时应用弯刀割下,不可用手硬掰,以免损坏菌墙。采收完后,及时清理菌墙表面,将残根、退化萎缩的幼菇消除干净,带出棚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