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征镒先生与植物考据学
来源:生命世界 作者:王锦秀 汤彦承 日期:2008-04-01
编者按
2008年1月8日,吴征镒先生荣获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吴老在植物分类、植物区系地理研究方面的贡献早已是家喻户晓,但许多人对吴老从事研究的另一门学问——植物考据学和他研究的古籍《植物名实图考》、《滇南本草》及其正在主持编纂的《中华大典·生物学典》还相当陌生。为此,本刊特加以介绍,也希望读者从中品味到一位92岁高龄的生物学大家的拳拳爱国之心。
何谓植物考据学?
中国古代涉及植物的文献可谓浩如烟海,由于植物种类繁多(中国拥有近3万种高等植物),我们的先民在利用这些植物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内容最丰富的传统植物文化,记录在我国从甲古文开始近3500年来的历史文献中。但由于语言文字的演变、地域方言的差异,朝代的更替,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现象比比皆是,至今仍有许多植物中文名称混淆,难以分辨,如古代的兰、兰草与兰花,究竟隶属现代意义上菊科、唇型科还是兰科植物?至今还争论不休。植物考据学就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一门学问。
植物考据学大概源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尔雅》,旨在统一历代与植物名称相关的“雅言”与“方言”、“古代”语言与“现代”语言。且我国素有“一物不解知,儒者之耻”的传统,植物考据学或许就在类似思想背景下产生。近代西方科学传入我国后,植物考据学成为中国植物分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植物分类学遂成为植物考据的基础,这门学问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历史文献中所载的与植物相关的内容,包括植物的中文名称演变、分类、经济利用(衣食住行),保护思想等多个方面。目标是要以科学的方法来发掘、整理、保护和利用中国传统植物文化,以此来探讨生物多样性变迁,生态和气候变化,栽培作物的起源、驯化及育种,外来植物以及中医中药的原植物鉴定等等。过去这门学问没有固定的名称,曾被冠以“本草学”、“本草考证”、“古汉名考证”等等,2005年吴老倾向于利用“植物考据学”作为这一研究方向的正式名称。吴老说:“我很同意‘植物考据学’的提法,并认为比‘本草学’好。它看似范围广了,却更专业化了;服务范围可以是广义的农、林、牧、副、渔,还有医药卫生、环境科学和园林及旅游业”。
因为植物考据学严格建立在植物分类学基础之上,综合利用文献学、历史学、文字学和训诂学等多学科证据,不是所有植物分类学家都能从事这一方向的研究,因此,该学问现今几乎成为绝学,目前能从事植物考据研究的学者屈指可数。
情系《植物名实图考》
吴老一直有系统整理中国植物学古籍文献的宏愿,但他为什么特别重视《植物名实图考》这部古籍呢?吴老认为,整理中国传统植物文化应该从《植物名实图考》这部中国植物学史中承前启后的巨著开始。
《植物名实图考》和《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不失为19世纪中叶,正值鸦片战争迫使我国门户开放之际刊行的奇书。它是中国第一部以“植物”命名的书籍,不同于中国以往主要记载本草药物的《本草纲目》,也不同于以农用为主的《群芳谱》、《广群芳谱》这类农艺专著,它所载植物范围更大、地域更广就其性质而言,有向更广泛的植物学转变的趋势。胡先骗先生曾谓“吴其濬之著《植物名实图考》,则着眼已出本草学范畴,而縵縵入纯粹科学之域,在吾国植物学前期而有此伟著,不能不引以自豪也。”
《植物名实图考》的作者吴其濬,在1840-1846年间,历任湖南、浙江、云南、山西等地巡抚。作为封疆大吏,他勤于政事,同时也利用“宦迹半天下”的有利条件,所到之处,采集标本、考察生态、咨询民众、考证名实,竭尽公余之全部精力,撰写成这两部巨著。其中《植物名实图考》38卷,收载植物1714种(实际涉及植物约2500种),插图1865幅,主要是考证植物的名实,兼及实用,“以证诸今”;《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共2卷,收录植物838种,书中摘录了历代本草、农书、方志、诗词杂著书籍中有关植物学的资料,“以稽诸古”。《中国植物志》中的许多科、属、种的中文名称取自该书,据统计,仅植物种中文名就有约400个直接来自该书。如果能对该书记载的植物加以科学的考证,将为植物分类学、生物多样性研究、古今植物变迁、植物资源学(尤其是本草学)及中国植物学史研究提供不可多得的基础数据。
吴老能长期从事植物考据研究,与他儿时接触大量的古籍文献尤其是《植物名实图考》有很大关系。吴老幼时偶从父亲书房中得见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1848年出版,1919年商务印书馆新版),于是这部书成为吴老植物分类学研究的启蒙教科书,他在家中对面的“芜园”,“看图识字”认识了许多植物,奠定了他日后从事植物学研究的志趣。1931年,受唐耀先生鼓励,将其前两年所采标本在班上展出,这批标本约100多种,他都参阅《植物名实图考》和牧野富太郎的《日本植物图鉴》,订了中文名和学名,也因此与《植物名实图考》结下不解之缘。
1939年,吴老与他清华的老师吴韫珍先生一起,考证了《植物名实图考》中的云南植物,尤其是云南的草药和野生花卉。他边考证,边录卡片,遂利用几年时间整理出一整套《植物名实图考》的卡片,可惜1958年举家南迁时,这套卡片不知去向。好在简倬坡先生将这些考证过的学名抄录在一部《植物名实图考》中,这一稿考证结果才得以保存。
20世纪70年代,吴老在研究《植物名实图考》的基础之上,编纂了《新华本草纲要》的初稿。2002年,吴老的几部较大的学术著作基本成形后,遂萌生全面整理《植物名实图考》中植物的想法。因为此时中国植物本底调查有了初步结果,《中国植物志》已完成,植物考据学研究可以有所依据了。于是,2006年,年已90的吴老又率弟子,着手《植物名实图考》中全部植物的新一轮考证。
名成《滇南本草》
《滇南本草》是明朝人兰茂著述的一部地方性医药名著,在流传500多年的过程中,经长期实践证明,是一部价值较高的中草药学古籍名著。兰茂,字廷艉,云南省嵩明县杨林千户所石羊山人,生于明代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卒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享年80岁。据有关资料记载,兰氏终身为一平民,常往云南各地采集药物和治病,为群众所爱戴。
《滇南本草》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经明、清两代中草医增订、补注,以及有关志书收编和民间传抄,不仅版本各异,甚至有的地方互相矛盾。因此,要继承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髓,必须首先考证清楚其中的药用植物是现在科学分类学上的哪种植物,然后研究其药理、药性,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