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首页 > 科研动态 > 科研进展

玉米素在西葫芦上的应用技术研究


  摘要 玉米素是植物中分布最普遍的细胞分裂素,可促进西葫芦坐瓜及瓜条生长,而且安全性好。采用4~6mg/kg的玉米素在西葫芦上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使用玉米素,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能显著提高瓜的外观质量,安全性高,且受气温影响小。
  关键词 玉米素;西葫芦;应用
  中图分类号 S642.60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7-0030-01
  
  保护地西葫芦是冬春季节人们喜食的主要蔬菜之一,在山东广为种植并且面积较大,由于保护地生产,昆虫媒介传粉率很低,故多年来菜农一直使用2,4-D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帮助坐果。虽然这种方式能显著提高西葫芦的坐果率,但是在生产中也存有一定的缺点,如使用药剂浓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连续使用或使用不当易发生药害,严重者瓜秧呈现类似蕨叶型病毒病症状,对西葫芦的产量及品质造成严重影响。为了帮助农民解决西葫芦生产中存在的以上问题,2006年以来,我们在保护地西葫芦上开始试验推广新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玉米素(Zeatin),发现该产品不仅可促进西葫芦坐瓜及瓜条生长,而且安全性好不引起药害,对产量的提高及品质的改善等均表现出较好的优越性。
  
  1玉米素简介
  
  玉米素(Zeatin)是从玉米未成熟的种子中分离出来的原始天然细胞分裂素。以核糖核苷或核糖核苷酸的形式存在,是植物中分布最普遍的细胞分裂素。天然存在的细胞分裂素有玉米素、玉米素核苷和异戊烯基腺苷等;人工合成的细胞分裂素如N,6-苄基嘌呤等。细胞分裂素具有诱导芽的分化、抑制衰老和脱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扩大、促进生长、解除顶端优势、促进雌花分化、促进叶绿素的生物合成、解除某些需光种子的休眠,以及具有贮藏保鲜作用等。它的作用机理是保护tRNA中的反密码子的临近部位的异戊烯基腺苷(iPA),使之免遭破坏,而维持其蛋白质合成的正常机能。
  
  2使用技术
  
  原药可用适量95%酒精或高度白酒溶化,然后再加水配制,制剂可直接加水配制成适宜浓度的水溶液使用。在西葫芦上的施用浓度据试验一般为4~6mg/kg,以5mg/kg为最佳。在西葫芦开花前1~3d施用为最好,用毛笔蘸取配好的药液涂抹或用喷水壶喷在幼瓜的两侧即可,对于已开花的幼瓜可采取点花柱头或喷花的方式进行处理即可坐瓜。
  
  3技术优势及效果
  
  采用4~6mg/kg的玉米素在西葫芦上进行试验,以60~70mg/kg的2,4-D钠盐为对照药剂,试验结果见表1。使用玉米素的技术优势及效果如下。
  (1)玉米素为天然植物细胞分裂素。使用后对产品无污染,符合生产无公害蔬菜、有机蔬菜技术要求。
  (2)使用此项技术,西葫芦坐瓜率高、瓜条生长快、产量高。据试验,玉米素5mg/kg处理较2,4-D钠盐60~70mg/kg处理,施药后2d、6d、10d瓜体积分别增大126.9%、84.1%、82.7%,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并且坐瓜率与2,4-D钠盐相当,均在96%以上。
  (3)显著提高瓜的外观质量。据调查,玉米素处理瓜条的整齐度较高,畸形瓜很少,且瓜色鲜嫩有光泽;2,4-D钠盐处理的瓜条生长快慢不均,差异较大,尖头、弯瓜等畸形瓜较多,光泽性较差。据连续处理30d后调查,玉米素处理的畸形瓜率为0.5%~1.0%,而2,4-D钠盐处理的为21%。
   (4)安全性高。2,4-D钠盐连续处理或操作不当药液接触到瓜秧,特别是接触到生长点,容易诱发药害,造成嫩叶类似病毒病的蕨叶症状,严重影响西葫芦的产量和品质。而玉米素处理就避免了药害的发生,能显著提高产量和品质。连续处理30d调查,玉米素药害株率为零,而2,4-D钠盐处理药害株率为19%。
   (5)受气温影响小。玉米素的使用基本不受气温的干扰,而2,4-D钠盐的使用必须根据气温的高低来决定使用的浓度,否则就会严重影响瓜的产量和品质。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原版全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