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首页 > 科研动态 > 科研进展

我国块菌(松露)资源及其人工栽培取得系列进展

  块菌隶属Tuber属块菌科Tuberaceae是一类著名的菌根型野生食用菌,其中以法国黑孢块菌Tuber melanosporum和意大利白块菌T. magnatum最为出名,在欧洲被誉为厨房里的黑钻石。因其生长在地下,依靠猪、鼠、兔等哺乳动物传播,被我国西南各地百姓称为“猪拱菌”、“无娘疼(果)”和“松毛茯苓”等,在我国台湾和香港常把块菌称之为“松露”,据考证松露所指并非真正的块菌,而是须腹菌Rhizopogon类真菌(假块菌),但因意境文雅和商业运作,“松露”一词已渐为公众所接受,成为了块菌的代名词。 

 

黑块菌(松露)及美食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于富强团队开展的“块菌(松露)及其人工栽培(培育)”取得了系列进展。 

  经过30余年的研究,我国已考证确认的块菌有60余种,成为继北美、欧洲之后,块菌分布的又一多度中心。2016年至今,该团队已发表块菌属Tuber新种8个,分别为:棕黄块菌T. badium、深陷块菌T. depressum、疣突块菌T. verrucosivolvum、中华白块菌T. sinoniveum、施甸块菌T. shidianense、丽孢块菌T. calosporum、多形孢块菌T. polymorphosporum和保山块菌T. baoshanense。此外,还发表须腹菌属和疣被块菌属Pachyphlodes“假块菌”新种3个、地红菇属Macowanites新记录种1个。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MycorrhizaMycosciencePhytotaxa上等。 

 

发表的块菌新种 

  菌根合成是块菌人工栽培(培育)的关键环节,研究团队选取国内和国外(欧洲)具有较高商业价值和潜力的黑孢块菌T. melanosporum、波氏块菌(欧洲)T. borchii、中华块菌T. sinense complex、中华夏块菌T. sinoaestivum、台湾块菌T. formosanum和假喜马拉雅块菌T. pseudohimalayense等物种;同时选取壳斗科、松科、胡桃科、杨柳科、榛科和桦木科中,来自国内外的20余个树种50余个组合进行菌根合成筛选研究,不断优化菌根化苗木规模化生产技术,取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和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MycorrhizaSymbiosis上等。 

 

块菌菌根及其形态解剖特征 

  中华块菌T. sinense complex(学术上也有称印度块菌T. indicum complex)是国产块菌中分布最广、产量最高的类群,也是我国首要的栽培研究类群。近日,位于贵州省境内的2个中华块菌种植园内陆续出菇,引起了地方政府、科研人员和业界的广泛关注。据了解,两个种植园分别建于2011年和2017年,均在菌根苗移栽三年后出菇,其中前者还实现了多个树种连续多年出菇、局部产量达商业化种植标准等目标,为我国块菌人工栽培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关科研进展还在墨西哥第9届国际菌根食用菌大会(IWEMM9)上进行了报道和交流。 

 

2011年(左图)、2017年(右图)建立的种植园 

 

种植园连续多年出菇 

 

种植园局部采收块菌 

  该系列研究得到国家重大研发计划(2017YFC0505206)、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计划)(KFJ-STS-QYZD-03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70070)、云南省高端外国专家项目(2017年度)和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黔科合服企﹝2018﹞4002-3)等的支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