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恢复中树种选择及种植周期对土壤质量影响的研究
金属和矿物的露天采矿活动影响了地球表面的广大地区,并留下了高度干扰和退化的景观。退化的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正逐渐成为生态恢复的热点问题。然而,对于恢复过程中树种选择对土壤的长期影响过程研究仍然缺乏。为了进一步了解植被恢复的机理,为未来的恢复树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Songho Kim 在其导师许建初教授的指导下对昆阳磷矿恢复系统中主要的4个树种(桤木,黑荆木,松树及柏树)其年代序列(5-10年、20-25年)进行了土壤生物及非生物特性的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种植20年后,旱冬瓜和黑荆树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显著升高,分别提高1.4%和4.7。与之相比,松树和柏树没有显著提高。所有树种种植后土壤的氮含量提升都优于有机碳的提高。种植20年后土壤的总微生物生物量可以提高74%,尤其是细菌的生物量。同时矿区废弃地重金属含量超标,植被恢复后含量逐渐下降,其中铜元素含量显著影响土壤细菌的生物量。研究结果指出,植被恢复的种植周期比植被树种组成对土壤的生物及非生物特性影响更为显著。而植被对于土壤的改善效应在20年后才开始显著显现,因此对于矿区生态恢复的长期监控及逐步调整对于提高生态恢复效应非常重要。
该研究以Tree species and recovery time drives soil restoration after mining: A chronosequence study 为题发表在最新一期的Land degradation and development杂志上。
文章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ldr.2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