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首页 > 科研动态 > 综合新闻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植物主义倾向与其现代意义

当今人类社会正处于一个全球化时代。在中国,我们抢购iphone,乘坐美国生产的飞机,我也曾经遇到一些美国中学生到中国西南地区进行交流。当然,在美国也可以买到许多中国产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已经非常深入。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仍然举步维艰,联合国发挥的作用远远不够,局部战争不断,文化冲突、宗教冲突仍然是影响全球和平稳定的长期因素。虽然如此,全球化的步伐将不断加快,人类正在迎接一个前景不明的一体化的未来。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文化是否具有发挥有益作用的可能性?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总是能够在关键和危机的时刻产生新的思想和前进的动力,对中国自身与人类的发展起到有益作用。

  今天在这里,我想与大家分享近年来我研究中国文化的一个体会,我称之为“植物主义伦理观”,主张人应该像植物一样生存,每个人的道德都应该像植物。希望这个道德观念对中国和全球未来的发展具有一点启发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最大的农业国之一。在农耕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对农作物、药用植物等植物的依赖和情感也在发展。今天华人的饮食结构仍然以蔬菜为主,西方人则是以肉类奶类食品为主。在西药传入之前,中国人的医药是草药。今天的中国人仍然大量使用草药。茶是华人最主要的饮料。中国的山水画一定要画植物的。这是一些独特的文化现象。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也可以发现这种倾向,那是一些更加深入的思想、观念、甚至信仰。古代中国产生了一种算命的学问,叫“纳音”,现在在民间仍然很流行。用“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来定性某个人的命相。这里的“木”指的是是“树”。人的命相共分为60种,其中有6种用植物来定义,即桑柘树、松柏树、大林木、杨柳树、石榴树、平地树。比如,如果一个人的命是“平地木”,就是说他无论如何都不能飞黄腾达;如果一个人的命是“杨柳木”,就是说这个人性格软弱、没有主见。

  中国最古老的经典是《周易》,其中,“生”的观念很重要,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植物主义倾向。《周易路系辞下》:“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的本义就是“草木生长”。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天和地最大的道德就是产生和养育了植物、动物、人类。

  在道家思想中,人的形象有时直接概括为“树”。《道德经》第十五章有言:“古之善为道者——敦兮其若朴”。“朴”意为“未经雕琢的原木”。这句话是说,善为道者就像原木一样,未经雕琢,不伪善,不做作,敦实,厚道,简朴,自然。“朴”一词在《道德经》中共出现了8次,意义都很重要。比如,“道常无名,朴”(第三十二章),“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都是指敦厚、不伪善、不做作这样一种道德状态。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也具备植物倾向。和平,温和,从没有主动发动过侵略战争,乐于助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每个人都关心国家的前途,愿意为集体也就是其他人做出一定的牺牲。?

  在座的各位应该有许多人听过“庄周梦蝶”的故事。战国时有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庄周。庄周在梦中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在翩翩起舞,非常快乐。庄周醒来时,就在想,是我在梦中变成了一只蝴蝶,还是一只蝴蝶还做梦的时候变成了庄周呢?在梦中,蝴蝶就是庄周、庄周就是蝴蝶。这是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思想的一个诗化表现。也是这位庄子,他在《逍遥游》中还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惠子对庄子说:“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体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惠子告诉庄子,我有一颗大树,百无一用,大家都说把它砍掉。庄子的意思是说,不要去掉,干脆把这棵大树移走,种在一个什么也没有的地方,叫“无何有之乡”,你可以在它的旁边什么事都不做,散散步,或者逍遥自在的躺在树荫下面睡觉,多好呀!“无何有之乡”可以说就是中国道家的“乌托邦”,是“道家美学的终极象征”。在这个理想国里,一个人和一棵树相伴而生,相映成趣,并没有其他的建筑,一派天然景象。这时候,如果庄

  子在树下睡觉,可能会梦中自己变成了这颗树,醒来还分不清是自己变成了树,还是树变成了自己。

  这些是中国传统中的一种思想文化倾向,就是人与植物生命一体化的意识、思想、文化,给予我们很重要的启发。德国哲学家孔汉思(Hans?Kung)教授集世界宗教文化的精髓,提出了自己“全球伦理”理论。他积极推进全球伦理思想,倡导宗教对话,创建了全球伦理基金会,起草了1993年芝加哥世界宗教会议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

  在这里,我们也想提出一种伦理思想,称为“植物主义(Plantist)伦理观”,主张人类像植物一样生活,每个人的道德都应该像植物。概括地讲,规范有六条:无害、共生、自生、绿色、和平、利他。这些都是植物的主要的道德特性,也可以应用到人类身上,主张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无害化生存、共赢性生存、成长性生存、绿色生存、和平生存、利他性生存。

  “植物主义伦理观”可以是一种环境伦理,也可以是个人伦理、家庭伦理、企业伦理、全球伦理,可以应用到家庭、社区、市场、环保、国际政治等许多领域。

  “植物主义伦理观”要求相应的制度、法律、规则、文化意识来实现。这个伦理学说加上由此扩展出来的其他思想,我们称之为“生长主义(growingist)哲学”。“生”(grow)这个汉字的本义就是“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植物主义伦理要求生长型的经济、生长型的政治、生长型的文化、生长型的企业、生长型的个人、生长型的社会、生长型的国际社会。在自己成长的同时,也与其他人共同成长,首先做到无害,做到和平,然后提倡利他和无私的生活。

  这个学说对于全球化的意义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可以成为环境伦理的一个重要流派,与动物权利论、大地伦理学等一起为全球生态保护加油助力。

  第二,有助于宗教之间的对话与和解。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佛教等宗教之间的和平共处,很艰难,却是世界和平的必由之路。对话与和解既需要神学的平台,也需要适当的哲学平台来展开。以植物主义伦理观为核心的生长主义哲学并不排斥或绑定任何特定宗教,也许可以成为这样的平台之一。

  第三,促进不同制度之间的和解。以美国为主的一些西方国家不断公开批评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则是反唇相讥。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一个古国,具有强烈的文化尊严和民族尊严,可以接受对话,不会接受指责。植物主义伦理观和生长主义哲学是一种中国思想,可以维护中国的尊严,使中国思想突破西方思想的重围。同时,它是一种全球伦理,可以包容西方近现代价值观念,有助于不同制度之间的对话、和解与相互借鉴。

  谢谢大家!

  (马树林在2011年11月迈阿密国际书展之“中国文化与传播”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