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首页 > 家庭养花 > 如何养花

黄瓜花粉萌发的实验


  近年来黄瓜育种工作进展很快,出现了许多高产优质、抗病性强的新品种。黄瓜是喜温性植物,温度过高或过低常常导致其授粉受精作用不良,进而影响产量和育种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了解决在配制黄瓜杂种一代品种中发生的父本、母本花期不遇和杂种一代纯度偏低等问题,成武县蔬菜局对黄瓜花粉在适宜的培养基上,花粉不同发育时期的萌发情况及花粉耐贮性进行了研究,从而为了解其授粉的最佳时机和花粉的耐贮性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方法。
  
  一、材料和方法
  
  1 试验材料
  (1)品种以天津黄瓜研究所培育成功的黄瓜一代杂种“津研3号”的开花种株作为实验材料。
  (2)主要试剂 15%的蔗糖溶液、100mg/kg的硼酸溶液。
  (3)主要仪器 电子显微镜、双凹载玻片、培养皿、镊子、干燥器、冰箱、分析天平。
  (4)溶液的配制用15 mg蔗糖+0.1mg硼酸配制成100 mL培养基。
  
  2 试验方法
  (1)花粉采集早晨采摘当日盛开的黄瓜雄花,取出花药放在干燥器内3~4 h,然后取出,用镊子使花粉散出,拣出杂质。
  (2)花粉贮藏·将已取得的花粉均分为2份,分别在不同条件下贮藏。
  ①一般室温下贮藏,将其中一份花粉装于指形管中室温下贮藏。
  ②低温下贮藏,将另一份花粉装于指形管中存于电冰箱内,温度控制在4℃左右。
  (3)花粉萌发本实验采用液体培养基:15%的蔗糖+100mg/kg硼酸。培养基用高压灭菌锅灭菌20 min,然后在无菌室中分别将3-4滴培养液滴于双凹载玻片槽中,用毛笔沾取少许花粉均匀撒于培养液表面(注意不要搅拌,以防花粉混于液体中因缺少空气而影响其萌发,又因花粉深浅不一而在显微镜下检查时因光线折射而不易观察)。处理好同温度下培养2~3 h,镜检,记录其萌发率并比较萌发能力。
  由于一天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度和花龄都发生变化,即温度由低一高一低,花龄由幼一壮一老,由图1可知,采花当天花粉粒萌发有两个高峰时期,即早晨和下午16:00左右,中午因温度过高会使花粉萌发受阻。因此,人工辅助授粉后,将载玻片放于一底部有少量蒸馏水的培养皿中(注意不要使水没过载玻片),盖好培养皿,放在室内培养2~3 h后,在10×10倍的电子显微镜下镜检3个互不重叠的视野。以花粉管长度超过花粉直径的花粉认为是萌发花粉,统计总花粉数与萌发的花粉数,然后计算花粉的萌发率。
  (4)花粉耐贮性 从采花粉当天起,每天分别取花粉培养并调查其萌发率。
  
  二、结果与分析
  
  1 采花当天贮藏温度及时间对花粉萌发率的影响
  采花当天分别在8:00、12:00、16:00将花粉均匀撒在培养液上,不应选在当日早晨6—10点和下午16:00左右进行,而应避开中午高温时期。
  
  2 采花后花粉生活力的变化
  随后,研究人员又观察了每天早上8:00钟的花粉生活变化规律,由表1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花粉的萌发率及伸长情况都在下降,也表明贮藏的花粉应越早用越好。
  
  3 不同贮藏条件及贮藏天数对黄瓜花粉萌发的影响
  在适宜的培养液体上,从采花当天起,以后每天选8:00时取花粉在不同温度下培养同样时间,观察其萌发率并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黄瓜花粉粒以采花当日萌发率最高,随着贮藏天数的增加,其萌发率逐渐下降,贮藏第2d仍保持较高的生活力,但在室温下贮藏的花粉到第3 d其萌发率显著下降,在低温下贮藏的花粉其萌发率到第3 d比第2 d略有下降。黄瓜花粉寿命极短,但在低温冰箱内贮藏时,花粉粒萌发能力持续的时间较长。因此,为了授粉时有充足而生活力强的花粉,可于授粉当日早晨摘取雄花直接用于授粉。若是父母本花期不遇,因开花前1 d花粉粒已经成熟并具有萌发能力,可于开花前1 d午后摘取已吐黄的雄花花蕾,放在塑料袋或纸袋内密封保存,温度以18~20℃为宜;根据早濑在1961年关于贮藏温度和湿度对黄瓜开花后花粉发芽影响的研究表明,黄瓜花粉在10℃低温和较高的湿度下贮藏,花粉粒萌发能力能持续较长时间。
  
  三、讨论与小结
  
  1 黄瓜花粉萌发在15%浓度蔗糖+100 mg/kg硼酸的液体培养基上具有较高的萌发能力。但为了防止花粉在萌发过程中花粉粒发生破裂,应在培养基的配制中外加少量的Ca2+起保护作用。由此表明液体培养基对黄瓜花粉萌发是适用的。
  
  2 总体看,黄瓜花粉寿命极短,低温下贮藏,开花后的花粉能较长时间保持其生活力。因此,人工辅助授粉,应在开花后及时进行,并选好适宜的授粉时间。
  
  3 若想建立一套完整的黄瓜花粉适宜萌发条件及其生活力的持续时间实验,必须有适宜的实验方法和利用此方法进行生理、生化、遗传等基础理论的研究,也利于杂种新类型的培育和稳定,而且也可与诱变育种相结合加速育种进程。本实验用黄瓜花粉在不同温度下贮藏在室温下培养测定其萌发率作为黄瓜生殖生长阶段的实验之一,已解决了育种工作中的部分问题。有关遗传背景及其他生育期相关性的实验,还有待于在此方法基础上进行探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