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首页 > 植物科学 > 自然保护区与野外台站

重寻三峡植物的“伊甸园”


  Three-gorge region wins the title of‘the Eden of plant’ because of the abundant biodiversity and the oldest headspring of plants there. It is the core of Chinese flora and the ‘sanctuary’ for plants of the ancient Tertiary period. However, since the Three-gorge Project started Yangtze River’s water line has been rising, which means more than 50 species of plants listed in the State Protection List and other 6000 species of plants are being engulfed by water. To rescue these precious plants, we travel along the river to investigate the Eden of plant in Three-gorge region.
  
  三峡,今天以其世界之最的大坝而名誉中外,而早在第三纪时,这里就已是植物王国的“伊甸园”。这里的植物曾经历过第四纪冰川的洗礼而劫后余存,曾见证过沧海桑田的巨变而笑傲苍生。因此,被世人称为国宝级的“绿色文物”。然而,随着三峡大坝的修建,长江水位逐渐升高,往日的“伊甸园”将从此成为美丽的记忆而永留水下,而这些“绿色文物”能否再次成为大自然的幸运儿,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为它们重新找回梦中的“伊甸园”……
  
  风光旖旎的三峡库区有着丰富的陆生植物资源,不足国土面积1%的三峡地区拥有占全国总数17.4%的维管植物物种,由于其物种丰富、起源古老、组成复杂而成为我国植物区系的核心部分,也是我国第三纪古老植物的“避难所”,被誉为植物王国的“伊甸园”。
  
  随着三峡工程的启动,长江水位逐级升高,这预示着从此将有50多种国家保护植物、6000余种植物全部或部分被淹没……按照生态学的理论,一个物种消失,往往会造成几个伴生物种的灭绝,从而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甚至导致生态灾难!
  为此,早在1996年,三峡珍稀植物已开始大规模“移民”。目前,三峡工程三期工程已启动三年,这批“植物移民”是否找到了新的家园?它们是否苍翠依旧?让我们沿着东逝的江水重寻三峡植物的“伊甸园”……
  
  呼救“绿色文物”
  
  三峡地区地处中亚热带,为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在我国三级阶梯地势中,为西部高山向东南部低山丘陵过渡区域。三峡植被不仅受水热条件分布影响表现出水平地带性差异,还由于本区域内山峰高耸林立,海拔高差悬殊,小气候特征明显,从而使区域内植被类型表现出鲜明的过渡性和复杂性。三峡地区不仅蕴藏有华中区系和秦巴区系的植被种类,还渗透有华北、华南、华东、西南、西北区系的植物成分,是我国植物区系成分的交汇区、名副其实的“中国植物物种宝库”。据《中国植物红皮书》记载,三峡库区有各类植物6080多种,含208科1423属。其中珍稀植物47种,库区特有植物37种。银杏、楠木等百年以上古树135种4514株,分属112个属54个科,其中17.5%属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值得一提的是,当第四纪大陆性冰川使地球上绝大多数地方的喜温、喜热植物物种遭受灭顶之灾时,三峡地区因有秦巴山脉阻隔,海拔1200米以下的沟谷地带未受冰川袭击,成为地球上少有的几处植物避难所。许多第三纪以前的古老孑遗植物在这一带幸存下来,繁衍至今,成为不可多得的“绿色文物”。据调查统计,三峡地区被列入第一批《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名录》的植物共有47种,其中一级3种,二级23种,三级21种。今天,这些珍稀濒危植物对研究古地理、古气候、古地质以及古植物学和生态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
  如此庞大的“绿色文物”资源呈带状分布在长江库区两岸。随着三峡工程的建成,将使长江水位升高,大量的林地被淹,地表植被遭破坏,地表径流加大,影响了整个生物链循环,库区的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生物多样性将受到极大影响:水位线以下的植被将被淹没,水位线以上的植物也可能因为环境改变而灭绝或变异。丰都县的中华蚊母、车前、疏花水柏枝等珍稀植物将全部淹没;武隆县的细辛,巴东县的木莲、延龄草、八角莲,宜昌的黄杨等植物也将因175米水位而消失;万州区将在三、四期水位线蓄水后损失野生植物8400余株……
  很难想象,当我们眼睁睁的看着这些“绿色文物”在江水中永远消失,我们的后代只能在资料中追寻它们的芳踪,那将是怎样的一种遗憾!而这些物种的消失,带来的不仅是遗憾,更是无可弥补的生态灾难和无法估量的社会损失。为了不让灾难发生在明天,为了让如此罕见的大规模珍稀濒危植物群存留子孙,呼救“绿色文物”已是迫在眉睫!
  
  重寻“伊甸园”
  
  为了重寻三峡植物的“伊甸园”,三峡地区的林业部门以及民间组织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濒危植物大搜救。据专家介绍,珍稀植物的保护手段主要有两种:就地保护或迁地保护。根据三峡库区的特殊性,对于生长在175米水线以上的珍稀植物,一般实行就地保护;对于生长在135米水线以下的,则大多采取第二种保护措施保护。
  
  于是,在三峡库区便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植物移民”工程。1998年位于宜昌市金银岗森林公园的三峡植物园正式成立,植物园由宜昌市政府和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联合建立,致力于三峡库区珍稀濒危植物的抢救、繁育研究和三峡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其建园宗旨就是充分利用金银岗林场森林风貌,抢救三峡库区珍稀濒危植物,建立三峡地区植物基因库,把三峡地区分布的珍稀濒危植物重点收集、保存下来,使三峡地区丰富的植物资源得到永续利用。
  三峡植物园是以宜昌市金银岗试验林场、市林业科研所为基础建起来的,占地面积400公顷。其实,早在植物园成立前,经当地林科所和林场职工30多年的努力,这里已收集保存高等植物102科468属1200余种,为植物园的建设就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从自然环境来看,三峡植物园无疑是实施保护的最好地方,这里海拔70米至190米,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与库区珍稀植物原生地十分接近,异地保护易获成功。
  建园以来,三峡植物园收集、保护三峡地区珍稀濒危植物和特有植物珙桐、巴东木莲、荷叶铁线蕨、蔬花水柏枝、中华蚊母等56种、50000多株,乡土植物1200种。引进国内外各种植物300多种、10万多株。共收集保存高等植物140科468属1200多种。目前它是长江三峡地区最重要的珍稀濒危植物收集、保存、研究和利用中心之一。
  同时,在三峡库区周围还有一些保护性植物园,它们也为三峡植物的保护搜救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前,政府投入了500万元在重庆市万州区建立了占地1200亩的三峡珍稀植物园,开展三峡库区淹没线下的珍稀濒危植物抢救工作。科研人员从人迹罕至的悬崖峭壁上、乱石嶙峋的河滩边,将荷叶铁线蕨、黑桫椤、蔬花水柏枝、中华蚊母、崖柏等珍稀植物一一从生死线上抢了回来。为了给一株1.5公斤重的中华蚊母“搬家”,技术人员甚至附带了250公斤左右的石头;为使移植的桫椤存活,三峡珍稀植物园修建了大型人工瀑布,以营造水雾纷飞、潮湿的生长环境。按照重庆市三峡库区濒危植物保护工程计划,三峡珍稀植物园将建立珍稀濒危植物培植区、名木古树培植区、引种驯化培植试验区和兰花植物培植区等几大园区,为科研教学、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保持生物多样性创造基础条件。
  

[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