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首页 > 科研动态 > 学术会议

第十一届新世纪北京生态论坛在植物所举办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是一个特殊的自然地理单元。近几十年来,显著的气候变暖导致青藏高原的植被和土壤过程发生变化,因此,准确理解高寒生态系统过程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反馈关系具有重要意义。415日,第十一届新世纪北京生态论坛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举办。论坛以“高寒生态过程与全球变化”为主题,由北京生态学学会主办、植物所高寒生态格局与过程研究组承办。

北京生态学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唐海萍主持开幕仪式,她回顾了学会创办新世纪北京生态论坛的背景、历届论坛的主题和内容以及由此产生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

本届论坛邀请了北京大学教授贺金生,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扬建、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员旭日、植物所研究员杨元合作学术报告。

贺金生以“高寒草地碳循环:样带研究、长期监测和控制实验的比较”为题,从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观测、实验、模型出发,阐述了各方法所关注的研究对象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报告基于样带、长期监测和控制实验等方法,分析了高寒草地植物生产力与降水量之间的关系,并比较了不同方法得到的实验结果差异。

张扬建以“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要素响应的过程及机理”为题,重点讲述了其研究组近年来在放牧方面的研究成果,即基于地面控制实验、卫星遥感和生态模型等方法,从点、线、面3个尺度评估了放牧对高寒草地碳循环过程的影响。

旭日以“青藏高原氮循环与主要温室气体通量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为题,重点讲述了其研究组近年来在陆地氮循环以及温室气体通量方面的研究成果,他围绕基于陆地生态系统模型预测的氮循环特征,对模型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讲解。报告还介绍了研究组在青藏高原温室气体监测方面的研究结果。

杨元合以“高寒草地土壤碳动态及其调控因素”为题,重点从深层土壤碳库评估、土壤微生物分布特征、土壤碳动态的同位素证据、土壤碳分解及其温度敏感性4个方面报告了其研究组取得的最新进展,同时也见证了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术研究历程。

与会人员与报告人进行了热烈交流。

唐海萍在闭幕式上作总结:4个报告从不同角度解析了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关键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促进了该领域研究成果的学习和交流,帮助参会者准确理解高寒生态系统过程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反馈关系,激发生态学领域科研人员的研究热情,也显示出我国在该领域取得的成果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和重视。

来自中科院植物所、青藏高原所、地理资源所、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荒漠化研究所,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以及《植物生态学报》编辑部、《地球》编辑部、高等教育出版社等20家单位的20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