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王国龙门河
2015/9/18 

    龙门河 面积4644.4公顷

  前世今生

  百年前,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在龙门河地区发现大量珍稀植物。1976年,建立龙门河国有林场。1993年,建立龙门河国家森林公园。

  特色名片

  龙门河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昭君故里与神农架林区、巴东县交汇处,距三峡大坝坝址80公里。是国家级探险旅游线宜昌—兴山—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巴东神农溪旅游区的腹地。园内气候、土壤、植被等都具有南北过渡的特征,被植物学家誉为“天然林木园”。

  林场建有珍稀树木园,有各种珍稀、濒危及地方特有植物400多种9000多株,建有植物标本室两处,贮藏标本4000多份,2000多号。

  兴山偏于一隅,却有名得很。公元前54年,香溪姑娘昭君一路北上,来到茫茫草原,与匈奴单于和亲,开启半个世纪汉匈和好局面。香溪河水千年不竭,昭君出塞流传千年。

  公元2015年,一条建在峡谷溪流之上的水上公路,被网友冠之“史上最美水上公路”的美誉,再次让兴山这个深山小县名声大噪。

  鲜为人知的是,这里还有一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跟一个叫威尔逊的英国人有关,跟一个叫龙门河的地方有关。

  “植物猎人”的惊喜发现

  当年的英国,借助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的成果,在满世界搜集各种珍稀植物和花卉。而中国西南更是他们的垂涎之地。

  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多次探访中国西南地区,便是从宜昌开始。

  1899年至1911年,威尔逊4次受到英国维奇花木园艺公司派遣来到中国。在长达12年的时间里,他收集了中国西南地区4700种植物、6.5万多份植物样,其足迹遍及兴山、秭归、五峰、长阳、巴东、神农架以及四川、重庆、云南等地,被西方称为“打开中国西部花园的人”。

  威尔逊第四次到中国,在宜昌境内待了很长时间。采集植物标本和种子,拍摄近千张照片。这些照片忠实记录了100多年前宜昌、神农架的自然风貌和人文地理。

  “兴山县是一个偏僻的地方小城,在整个中国或许称得上是最小的县城。”威尔逊曾在日记里如此描述。然而,正是这个被他称之为最小县城的地方,却让他收获最多的惊喜。

  1910年6月12日,威尔逊在兴山县万朝山龙门河(现龙门河林场辖区)采集标本时记载:“我们沿着弯曲的小路前进,一直走到山脊的一个裂口……,在下坡路上我采集了报春花属、毛肋杜鹃、血皮槭和紫色丁香标本。”

  前些年,中央电视台为此拍摄过两部纪录片,专门邀请美国哈佛大学植物学者迈克扮演威尔逊。据迈克讲,威尔逊百年前在兴山县万朝山采集的紫丁香,现在美国已经普遍栽植。而至今英国和不少欧美国家公园里的很多花卉祖先,都来自中国。

  美国哈佛大学阿诺德植物园的一段道路两旁坡地上的紫丁花圃,五彩斑斓,花开时节满园飘香,令人忘返。美国人将每年的5月8日定为丁香节。据说,每年的这一天,哈佛大学接待嗅香者就达5万人之多。

  除血皮槭外,威尔逊在兴山共采集了百余种中国树木、花卉等原生植物。鉴于中国植物在国外的影响力,威尔逊提出的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的论断已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

  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当年威尔逊的发现,奠定了今天国有龙门河林场在植物学研究上的独特地位。

  艰难建场一字曰“穷”

  龙门河林场始建于1976年,当时有员工30多人,目前在职的,仅剩1人。

  今年59岁的护林员杨光德说,1975年进场的时候,还叫采育场,次年才改成林场。“采育场是以伐木为主,一年要砍1000多方树发工资。”

  “刚建场那会,一穷二白。”杨光德说,当年还没有通公路,往返只能靠步行,米、菜都要步行10多公里到山外去买。直到1980年开始修路后,才有了交通工具。30多号人连口锅都没有,只能用洗脸盆煮饭吃。

  苦是苦,但苦中也有乐子。一到冬天,大雪封山,几个月不能下山。林场的员工们竞相捉獐子、麂子等野味,一来解解闷,二来可以改善生活。

  1988年,兴山大雪。林场傅姓农工一觉醒来,发现自家猪圈门口有带血的脚印,凌乱且密集。“一看就知道是麂子,大雪后结冰了,麂子的脚蹼被冰凌割破留下的血印。”

  他叫来七八号人帮忙,将猪圈里的10多只麂子“一网打尽”,那才叫个过瘾啊。

  杨光德说,林场从1979年开始造林,边栽边伐。真正禁伐从2001年开始。高峰期每天组织上百人造林植树,“一锄挖,一脚踏,”一天下来,一个人能栽60多棵树。日积月累,如今累计造林2万多亩。

  余运模2001年进林场,当了15年的场长。刚接手的时候,林场欠员工工资30多万元,欠外债300多万元。

  “连买办公用的纸都没有钱。”余运模说,上任不久就是春节,一个体老板拿着刀跑到他家里逼债,原来林场欠了老板5万块钱的工程款七八年没给,“也不怪人家,搁谁身上都受不了。”

  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如今林场森林面积达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7.4%,活立木蓄积量33.5万立方米,可用材达15万立方米,堪称“绿色银行”。

  穷则思变变则通

  尽管龙门河植被丰富,生态很好,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很穷。

  植物王国,天然氧吧。如何在保护好龙门河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利用,为林场职工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

  外出考察学习后,新的林场班子确立了“资源立场、项目活场、产业兴场”的12字路径。

  龙门河林场山势陡峭、溶洞石笋遍布,1993年由原国家林业部批准建立龙门河国家森林公园。森林公园覆盖林场全部行政区域,于1996年正式对外接待游客。

  溶洞景观是其主要特色,园内地下溶洞达10余处。特别是珙桐、紫茎、兴山榆等珍稀树种均有分布。园内的大鲵、金丝猴、林麝、红腹锦鸡是国家一二类保护野生动物。

  但由于林场没钱投入,公园设施不齐,配套不全,一直入不敷出。2006年,林场通过招商引资,一位贵州客商投资1000多万,将景区进行改造。

  一期开发的盘龙洞,洞口坐西朝东,下宽上窄呈现出独特的“楼层式”风格,洞内冬暖夏凉,岩壁光洁如玻璃,洞内有清洌水潭数处,似泉若渊,泉水沿石乳滴落而形成的龙宫宝塔、定海神针、青龙盘踞、双龙戏珠、玄武出海、朱雀展翅、锦鸡孵蛋、擎天巨柱,或巍峨雄奇,仪态万千,或玲珑剔透,美不胜收。

  目前,每年接待游客2万人次,景区收入成为林场的固定收益。此外,林场所辖的小水电、经济林也渐渐开始产生效益。

  项目方面。2002年,经争取,国务院三建委投资800万元建设“三峡珍稀树木园”。该树木园面积7.8公顷,主要是对三峡淹没线(175米)以下珍稀濒危植物和地方特色物种进行抢救性迁地保护。

  2012年,龙门河林场成为全省森林抚育试点,每亩有100多元的补贴,截至目前已完成3万亩。

  “目前,林场辖区还发现了大片的高山云锦杜鹃,有接近2万亩的原始森林,还有一些历史古迹,为今后发展旅游产业奠定了基础。”林场副场长李纯琼说。

  深山中的一流观测研究站

  从兴山县城驱车一个多小时,到了龙门河林场腹地。群山掩映中有块平地,中科院植物园设立的“生物多样性定位观测站”就坐落在这里,俨然世外桃源。

  虽在深山老林,从事的却是“高大上”的研究。观测站建于1994年,2005年成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这是湖北省唯一国家级的植物观测站。”观测站副研究员周友兵介绍,这里也是国家三建委布局全国的18个核心站之一。

  周友兵介绍,这里重点对神农架地区及长江流域进行生物多样性监测和保育研究,并进行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管理的研究。


他说,目前关于极端气候对种群动态的影响研究比较少。观测站在原始林中选择10株拐枣树,监测其种子产量和可利用性。研究发现,雪灾破坏了种子扩散者之间的互惠关系。“如果出现极端天气,怎样才能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这是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再比如珙桐,它是靠动物传播,一颗种子长8个苗,却只能存活一个。”周友兵说,我们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提高珙桐育苗的存活率,这些研究成果都有产业化的可能。

  目前,观测站已在三峡库区建了35个监测样地,12对固定监测样带和856个外来物种调查点。“希望能提高三峡库区的环境监管和预警能力,维护库区生物多样性。” netease 本文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