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首页 > 科研动态 > 科研进展

白芍品种的本草学研究及现代实验研究


  摘 要:系统整理研究古代本草著作中的芍药、赤芍、白芍相关内容,比较其中赤芍与白芍的异同点。从赤、白芍的历史沿革、基源植物、加工炮制、产地和采摘时节、功效主治、方剂择用等六个方面,以本草学角度将两者进行平行对比研究。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主产区白芍原植物除芍药外,尚有毛果芍药及多种变种用于临床。
  关键词:芍药;白芍;本草学;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R28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4-036-02
  
  0引言
  
  《中国药典·一部》2005年版[1]规定白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 )的干燥根。赤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或川赤芍(Paeonia veitchiiLynch)的干燥根。但实际上,古今用作白芍、赤芍的原植物尚有多种。临床实际应用的赤芍、白芍并非完全遵从《药典》的严格规定。
  
  1 从芍药、赤芍、白芍历史沿革辨其异同
  
  赤、白芍在魏晋以前并没有区分,《神农本草经》[2]统称芍药,谓其“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名医别录》[3]云:“芍药主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
  南朝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4]始言赤、白两种,并指出白者质优,赤白异功,其云:“今出白山、蒋山、茅山最好,白而长大,余处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俗方为止痛,乃不减当归。”但实际应用并未将功效、主治明显区分。
  延至隋唐、宋初仍未将两药分开使用,如唐《药性论》统称芍药“治肺邪气、腹中痛、血气积聚,宫通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腹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迨至五代吴越时,《日华子本草》亦统称芍药。但此时陶氏观点已引起医家重视,并随着对赤、白芍功用有了较多的认识,赤、白芍已开始逐步分用。如《开宝本草》[5]按云:“别本注云,此有两种,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血。”《太平圣惠方》所载方中,多以赤芍药、白芍药分书,且祛邪多用赤芍、补虚多用白芍。金代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芍药甘草汤方后注云:“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是对宋金以前临床应用芍药的总结,对后世影响较大。至此,赤、白芍分用已渐为公认。
  明代《滇南本草》、《本草品汇精要》以及《医学入门》均将赤、白芍分条记述,《本草蒙鉴》亦明确指出芍药有赤、白两种,并分述各自的性能及临床应用。赤、白芍分用遂沿袭至今。[6]
  
  2 从赤白芍的基源植物辨其异同
  
  2.1 花色之鉴别
  南朝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云:“白芍,其花纯白,大而美丽,根亦白色,故名。”宋《开宝本草》云:“此有两种,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血。其花亦有红白两色。”元《汤液本草》云:“今见花赤者为赤芍药,花白者为白芍药,俗云白补而赤泻。”明《本草蒙筌》载:“开花虽颜色五品,入药惟赤白两根。”清《本草崇原》:“春生红芽,花开于三月四月之间,有赤白二色,又有千叶、单叶、楼子之不同,入药宜用单叶之根,盖花薄则气藏于根也。开赤花者为赤芍,开白花者为白芍。”[5,6]
  2.2 根色之鉴别
  宋《图经本草》载:“秋时采根,根亦有赤白二色。”《本草衍义》云:“芍药全用根,其品亦多,须用花红而单叶者,山中者佳,花叶多则根虚,然其根多赤色,其味涩。有色白粗肥者亦好,余如《经》。”明《本草纲目》[7]云:“十月生芽,至春乃长,三月开花。其品凡三十余种,有千叶、单叶、楼子之异。入药宜单叶之根,气味全厚。根之赤白,随花之色也。”
  从以上记载来看,清代以前主要是以花的颜色来区分赤、白芍的。按此种分法,古代作白芍药用的原植物除芍药外,还可能包括草芍药(白花者)及变种毛叶草芍药;而草芍药(红花、紫花者)及其他种的根都作为赤芍药使用。
  现代学者[8]应用RAPD技术,使用40条随机引物对10个白芍原植物居群的叶片总DNA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白芍10个原植物居群间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多态率达63.64%。其中川白芍(芍药)花色有变,同时雄蕊有部分瓣化的现象,与野生种(韩城芍药)有较远的遗传关系;山东荷泽居群雄蕊全部瓣化,种质可能来自于观赏芍药突变体,在遗传关系上与芍药的其他居群有一定的距离。原植物为毛果芍药的4个居群中,杭白芍粉红花居群和白花居群独立成一组,与形态分类的结果一致。
  可见古今在赤、白芍划分方法及药用品种上有较大差异。作白芍用的除《药典》收载者外,尚有其变种毛果芍药均为栽培品;作赤芍用的除芍药及川赤芍外,全国各地尚有:毛赤芍、美丽芍药、新疆芍药、窄叶芍药、块根芍药、草芍药、毛叶草芍药、黄牡丹。
  
  3 从白芍炮制工艺辨其异同
  
  早期芍药炮制方法是刮去皮,然后或蒸或煮或炒。分为赤、白芍两药后,各自炮制方法各异。通常赤芍不煮,简单修制,直接生用,以符合赤芍“泻”和“散”的药性特点;白芍则蒸、煮、炒制,以符合白芍“补”和“收”的特点。《本草蒙筌》[6]载:“赤白因异,制治亦殊。赤芍药色应南方,能泻能散,生用正宜;白芍药色应西方,能辛、能收,酒炒才妙。若补阴,酒浸日曝,勿见火。”
  
  4 白芍产地与采收季节辨其异同
  
  古代药用白芍早期均为野生,郑国生长较多,见《诗经·郑风·溱淆》。秦汉时期主要生长于中岳,见《名医别录》。南北朝时期以白山,蒋山,茅山出产的芍药最好,见《本草经集注》。唐代海盐、杭、越出产较好,见《日华子本草》。宋代多为人工种植,淮南最好,见《图经本草》。但是古代医药学家仍然认为野生芍药质量较好,见《本草别说》。明代各地都有种植,广陵芍药入药最佳。见《本草乘雅半偈》。清代以江苏,浙江,安徽出产者佳,见《本草崇原》。早期药用芍药均为野生,至宋已采用人工种植品种。主产区呈现由北向南逐渐迁移的趋势。
  采收时间,早期是二月、八月采根,《名医别录》曰:“二月、八月采根,暴干。”宋代提倡秋时采根,每年八九月采集。《图经本草》云:“夏开花,有红白紫数种……秋时采根,根亦有赤白二色。”[6]今有学者[9]以类聚图研究芍药产地,认为芍药种类大致分为野生与栽培两大类,在野生群体中来自多伦的赤芍药单独聚为一类,在药用栽培群体中产于安徽毫州与产于浙江磐安、缙云的芍药各聚为一类。《中药大辞典》[10]记载白芍药产于浙江,安徽,四川等地。浙江产者称杭芍药,品质最好;安徽产者称为毫芍药,产量最大。赤芍药主要产于内蒙古,河北,辽宁,黑龙江,吉林。说明古代本草著作中记载的芍药产地应是白芍药的产地,而且是以人工种植为主。
  
  5 赤白芍功效主治辨其异同
  
  古代本草著作记述芍药的性味、归经、毒性较一致,可以归纳为味苦、酸、性平、微寒,入肺、脾、肝经,有小毒。《神农本草经》称其味苦,性平。《名医别录》称其酸、平、微寒,有小毒。《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千金翼方》均称其味苦、酸、平、微寒,有小毒。其药性也与不同炮制方法有关。白芍与赤芍功效区分要点为:白补赤泻;白收赤散;白芍敛阴益营,主补无泻;赤芍散邪行血,破积泻降。《日华子本草》提出“赤色者多补气,白者治血。”《本草纲目》:“白芍药益脾,能于土中泻木;赤芍药散邪,能行血中之滞。”《本草求真》:“ 有白有赤,白者味酸微寒无毒,功专入肝经血分敛气。……赤则能于血中活滞。”[6]
  

[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