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首页 > 认识植物 > 植物名词

地衣植物门

    地衣(Lichenes)是藻类和真菌共生的复合体。由于菌、藻长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无论在形态上、结构上、生理上和遗传上都形成一个单独的固定的有机体,所以把地衣当作一个独立一门看待。
    本门植物约有500属,25,000余种。多数地衣是喜光植物,要求新鲜空气,不耐大气污染,因此,大城市及工业区很少有地衣生长。但地衣的耐寒和耐旱性很强,能在岩石、沙漠或树皮上生长,在高山带、冻土带和南北极,其他植物不能生存,而地衣独能生长繁殖,并形成一望无际的广大地衣群落。
    一、地衣的形态结构
    地衣中共生的真菌,绝大多数为子囊菌,少数为担子菌,共生的藻类是绿藻和蓝藻共20多属。绿藻门的共球藻属(Trebouxia)、橘色藻属(Trentepohlia)和蓝藻门的念珠藻属(Nostoc),约占全部地衣藻类的90%。通常一种地衣由一种真菌和一种藻所组成。
     1.地衣的形态
    在地衣植物中,藻类细胞分布在内部,形成藻胞层或均匀分布在疏松的髓层中,菌丝缠绕并包围藻类。在共生关系中,藻细胞进行光合作用为整个植物体制造有机养分,而菌类则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为藻类提供光合作用的原料,并围裹藻细胞,以保持一定的形态和湿度。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不是对等的,受益多的是真菌,将它们分开培养,藻类能生长繁殖,但菌类则饿死。故有人提出了地衣是寄生在藻类上的特殊真菌。
    地衣的形态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类型:
    (1)壳状地衣   叶状体很薄,以菌丝牢固地紧贴在基质上,有的甚至伸入基质中,因此很难剥离。壳状地衣约占全部地衣的80%。如生于岩石上的茶渍属(Lecanora)和生于树皮上的文字衣属(Graphis)等。
    (2)叶状地衣   叶状体以假根或脐较疏松地固着在基质上,易与基质剥离。如生于草地上的地卷属(Peligere)、脐衣属(石耳属,Umbilicaria)和生在岩石或树皮上的梅衣属(Parmelia)等。
     (3)枝状地衣  个体呈树枝状,直立或下垂,仅基部都附着于基质上,如直立的石蕊属(Cladonia),悬垂分枝于树枝上的松萝属(Usnea)。
    此外,还有介于中间类型的地衣,有的呈鳞片状,有的呈粉末状。
     2.地衣的结构
    叶状地衣的构造,可分为上皮层、藻胞层、髓层和下皮层。上皮层和下皮层均由致密交织的菌丝构成。藻胞层是在上皮层之下由少量藻类细胞聚集成1层。髓层介于藻胞层和下皮层之间,由一些疏松的菌丝和藻细胞构成,这样的构造称“异层地衣”(heteromerous lichen),如蜈蚣衣属(Physcia)、梅衣属(Parmelia)。
    还有些属藻细胞在髓层中均匀分布,不在上皮层之下集中排列成1层(即无藻胞层),这样构造称“同层地衣”(homolomerous lichen),如猫耳衣属(Leptogium)。
    叶状地衣一般为异层地衣,壳状地衣多为同层地衣,也有异层地衣。枝状地衣为异层地衣。
     3.地衣的繁殖
    最常见的是营养繁殖,如地衣体的断裂,每个裂片都可发育为新个体。有的地衣表面由几根菌丝缠绕数个藻细胞所组成的粉芽(sodridium),也可进行繁殖。有性生殖是参与共生的真菌独立进行的,子囊菌产生子囊孢子,担子菌产生担孢子。但子囊孢子散出后萌发形成的菌丝,如不能得到所要求共生的藻类,就会因得不到有机养料而死亡。
     4. 地衣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经济意义
    地衣是自然界的先锋植物,对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可起促进作用。地衣(特别是壳状地衣)常生长在裸露的岩石和峭壁上,能分泌地衣酸,腐蚀岩石,加上地衣死亡后的遗体有机质,使岩石表面逐渐形成土壤,为以后高等植物如苔藓植物等的分布创造了条件。
    地衣有不少种类具经济价值,如石蕊、松萝等可供药用。许多种类的地衣酸具有抗菌作用。最近发现多种地衣体内的多糖有抗癌能力。石耳、石蕊、冰岛衣等可供食用,并提取地衣淀粉、蔗糖、葡萄糖和酒精。有的种类可作饲料。冰岛衣、脐衣、梅花衣等可作天然染料。染料衣(Roccella tinctoria)可提取石蕊,作为化学指示剂。此外,多种地衣对SO2反应敏锐,可作为城市大气污染的监测指示植物。
    地衣也有危害性的一面,某些地衣生于茶树或柑桔树上,其菌丝侵入树皮,或者导致其他真菌侵入引起病害,危害树木生长。对森林树种云杉、冷杉等也有类似的危害情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