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首页 > 认识植物 > 植物知识

浅议植物造景的空间意识


  摘要 植物的空间建造功能对植物造景至关重要,针对植物造景空间意识谈薄的问题,从设计思维过程的角度分析空间意识的重要性,并提出植物造景设计的思维方法。
  关键词 植物造景;空间意识;设计思维过程
  中图分类号 TU98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4-0047-02
  
  植物是现代园林中非常重要的景观要素之一,植物材料在园林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建造功能、环境功能及美学功能。作为环境生态因子,植物的环境功能不用质疑,作为审美对象,从古至今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其空间建造功能却很少被提及,这一点对于从事园林设计的专业人员而言至关重要;但是很多设计者在进行植物造景设计时,对植物的空间建造功能认识深度不够。植物“在外行人及平庸的设计人员眼中”仍被视为一种“装饰物”,“在空间设计中,往往被当作完善工程的最后因素”,把植物当作“建筑设计的陪衬物”,有的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甚至只把植物当作图纸上的装饰图案。这种偏见和误解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一些植物景观设计的拙劣。
  
  1人们对植物的形态装饰美存在偏爱
  
  中国传统园林常把“山石、建筑”比作园林的“骨架”,把“水体”比作其“血脉”,而把“植物”比作其“毛发”。毛发是外在的表面因素,或者说只是把植物当作装饰性要素。在很多关于园林美的论述中,所谓的“花木之美”更多是在讲述其美学功能,很少提及其作为空间建造因子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园林受中国山水画及其画论的影响至深。画是二维的平面艺术,画中的植物更多强调其作为装饰要素的观赏特征,如“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郭熙《林泉高致》),“平地楼台,偏宜高柳映人家;名山寺观,雅称奇杉衬楼阁”(王维《山水诀》)。表现花草树木专题的画更加强调植物的形态上的美和文化内涵上的美,如中国画中常见的题材:松、竹、梅、兰等。人们对中国山水花鸟画的审美习惯自然会延伸至对传统山水园林的审美,这种对植物的审美态度和观念也导致了传统园林更加注重植物单体或群丛的形、色、质等入画特征。所以传统园林偏重于植物的形态特征和文化内涵等美学特征也就不足为奇了。
  植物在传统园林的空间建造中之所以不是主要因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空间的建造和组织主要由建筑和山石等人工构筑物来完成,其中绿化的成分往往比较少,植物往往只是起辅助作用,它在空间建造上的功能很少被显露出来,其视觉装饰性和文化象征性却格外引人注目,这自然引导了人们对植物的审美价值取向,从某种程度上也淡漠了人们对植物空间建造功能的认识。
  
  2园林设计师须培养敏锐的空间感觉
  
  我们欣赏具备美感的植物景观,却很少去关注观赏植物景观所需要的空间和空间序列。从纯空间构成角度来讲,这些构成空间的要素可理解成一个个的“物”(不管它是什么)。一般游人更多关注的是环境的氛围和景物(构成空间的“物”),而对空间概念的感受却隐含在对前二者的感受过程之中,很少被留意,剩下的只是开敞、压抑、舒畅等心理描述,空间或空间序列对帮助游人感受环境氛围和观赏景观的重要作用却往往不为人所知。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设计人员身上,那是不可谅解的。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过“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句话一直被当作是空间原理的经典名言。关于空间,其实是与实体相对的概念,是由一种物质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场”,也是实体与实体之间的相互关联而产生的一种环境。常人是很容易感觉到“场”的存在的,如广场、草坪、道路等,这是“物”与感觉它的“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已建成的现实环境中感觉特别明显;但设计人员要面对的是他脑海里构思出来的、虚拟的“场”,就必须娴熟地掌握“实体”与“实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去创造一种环境,一种能让游人觉得舒适、美观、实用的“场”。因此,园林设计师没有敏锐的空间感觉和空间建造能力是不行的。园林景观中植物配置设计的终极目标仍然还是建造空间;否则将不成景观,而只是零星的装饰性画面。
  
  3植物是现代景观空间的主要建造材料
  
  鉴于生态环境上的要求,绿地在现代园林中占据了主体地位。植物的空间建造功能对室外环境的总体布局和室外空间的营造非常重要,植物的地位和作用已有很大的提升,有关部门甚至硬性规定了绿地植物在用地面积中的比例。虽然园林建筑在建造景观空间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肯定无法回到传统园林中的主体地位。因为工程造价不允许,生态效益不允许,相关法规也不允许。于情、于理、于法,植物都已成为现代园林中建造景观空间的主要材料和要素。
  所谓空间感是指由地面、垂直面及顶平面或共同组成的具有实在的或暗示的范围组合。园林空间由植物、建筑、铺装、地形、水体、山石等要素共同建造。植物作为现代园林空间的主要建造元素,可以用于空间的任何一个面:在地平面上,以不同高度和不同种类的地被或矮灌层来暗示空间的边界;在垂直面上,不同高度、不同种类、不同密度种植的植物可以形成不同封闭感的空间边界,且随着植物的大小变化和季相变化,空间边界的特性也会随之变化;植物同样能限制、改变一个空间的顶平面,植物的枝叶犹如室外空间的天花板,限制了伸向天空的视线;甚至连植物的阴影也影响着空间。空间的3个构成面在室外环境中,以各种变化方式相互结合,形成各种不同的空间形式,空间的封闭程度可以随围合植物的高矮大小、株距、密度以及观赏者与周围植物的相对位置而变化。
  
  4空间意识在植物景观设计思维过程中的体现
  
  既然环境空间的建造离不开植物,植物是建造空间的主要因素,作为设计人员又该怎样在植物景观设计过程中强化这种空间意识呢?这可能牵涉到设计思维过程的问题。园林设计一般是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细部、从性质到功能、从功能到场所、从场所到空间、从空间到材料、从材料到技术的思维过程或设计流程。
  从整体用地上来说,植物是以“绿地”这一综合概念出现的,是从土地利用性质上与其他用地相对而言。从整体上来说,冠之以“绿地空间”名份;就局部而言,植物或绿地是景观的组成部分,归类于软质景观;从植物景观与硬质景观特性区别来说,植物仍被作为一种景观类别对待。到了细部,植物成了造景要素,以个体或群体出现,植物的观赏特性得到具体的展现。
  从性质到功能,从功能到场所。这其实是一个整体布局的思维过程,植物以“绿地”这一概念渗入到设计者的思维当中,是一种功能性的空间概念,还没有涉及到空间的具体序列、形态和特性等方面的考虑。
  从场所到空间,从空间到材料。这是构筑空间和组织空间序列的主要阶段,涉及到空间的限定与组织,以及空间的功能、形态、氛围等具体特征。空间的建造和组织可以通过多种要素和方法来实现,植物和植物造景就是其中最重要的1种。首先可以从空间构成的角度来看待植物,把植物看成是空间中的“物”——具有某种形体(甚至是几何学中纯粹的体,如:球体、锥体、圆柱体等)的物。遵循相关的形态法则和空间原理,利用这些“物体”去构成空间,尤其需考虑“物”的尺度、大小、方向等;“物”与“物”的位置、疏密、层次等也会影响到空间的形态、尺度、开放与封闭程度等特性。然后可以从肌理构成的角度,赋予这些“物体”以具体的形态、质感和肌理等特征。在空间功能、性质及氛围等方面要求的指引下进行搭配(并考虑其形态变化),满足空间功能,完善空间特性。
  再从色彩构成的角度,赋予这些“物体”以色彩,进行色彩搭配(并考虑其色彩变化),使之满足空间效果的需要。
  从材料到技术,是空间建造材料可行性分析和品种规格确定的过程,也是空间界面的装饰过程。根据空间限定的各项指标,把所赋予的“形体、形态、尺度、肌理、色彩以及气味”等特性作为选用植物品种和个体的索引,来选择与之相符合的植物。此时,可能会有很多品种符合条件,但还需要考虑环境条件、文化内涵、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等,于是容易成活、贴近主题、便于管理、苗源充足、节约成本便成为可行性选项。至此,选用什么植物,什么样子的植物就基本可以确定了,那么植物景观设计也就基本完成。
  可以看出,“空间意识”贯穿整个设计思维过程,植物的空间建造功能得以充分的关注和体现,植物不再只是作为空间的装饰物,其美学功能和环境功能依然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现。
  
  5参考文献
  
  [1] 诺曼 K.布思.风景园林设计要素[M].曹礼昆,曹德鳃,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
  [2] 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 黄治正.审美要论[M] .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
  [4] 吴家骅.景观形态学[M] . 叶楠,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5] 吴肇钊.巧夺天工——中国园林理论、艺术、营造文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6] 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7] BRIAN CLOUSTON.风景园林植物配置[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8] 彭一刚.感悟与探寻[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