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首页 > 认识植物 > 植物知识

中国传统植物配置艺术浅析


  
  中国传统造园历史悠久,自成体系,同世界其他园林体系相比,具有独特的文化品格,其核心是自然情趣和人文内涵。
  
  艺术特征
  
  中国传统植物景观的经营布置,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崇尚自然,注重文化,追求生态,讲究精炼。
  中国传统造园植物配置崇尚自然。无论是私家庭园、帝王宫苑或寺观园林,各种植物景观,位置错落,疏密有致,皆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和仿效自然。异种奇名,枝叶扶疏,或水边石际,横偃斜坡;或一望成林;或孤枝独秀;或三五成丛。园不论大小,凡有隙地,必然栽花树木,栽植时不落人工意味,不加拘束,不剪不修,象征自然。人们通过自然式园林植物景观,来营造能够寄托情感,归宿身心的自然空间。
  传统造园植物配置注重文化内涵,富有诗情画意。一方面,古人对植物具有深厚的感情,甚至把树木看作是民族、江山的象征。如《论语》:“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即松、柏、栗成为夏、殷、周三氏族的社稷之木和精神象征。另一方面,随着传统文化思想的发展,古人更把植物性格拟人化,将植物的某些特性结合传统诗画艺术,进行比德颂功,吟诵传赞,庭园环境极富诗情画意,体现出传统造园植物配置的人文意境美。如荀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周敦颐“莲,花中之君子者也”;梅花更是古代文人们竞相吟诵的对象,如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古人对植物的赏颂吟诵不胜枚举,植物景观成为人们表达伦理观念,体现文化素养和寄托情思感想的重要手段。
  
  传统造园植物配置讲究生态,根据植物的生态习性和庭园具体环境特点进行植物种植。如陈淏子《花镜》:“草木之宜寒宜暖、宜高宜下者,天地虽能生之,不能使之各得其所,赖种植时位置之有方耳。”“花之喜阳者,引东旭而纳西景;花之喜阴者,植北囿而领南薰。杜鹃性最喜阴而恶肥……置之树荫之下,则叶青翠可观”,计成《园冶》:“围墙隐约于萝间,架屋蜿蜒于木末。梧阴匝地,槐荫当庭”,文震亨《长物志》:“山松宜植土岗之上”,“柳须临池种之”等,既满足各种植物生长发育对环境因子的需求,又能营造生态良好的人居环境。
  中国传统造园以文人私家园林为主流,特别是江南私家园林,更是传统造园之精华。因园林用地有限,园林植物造景常以简洁取胜,树木造景多以孤植、对植及三、五株丛植为主。孤景树以姿、色、香俱佳者为上品;树丛则各有向背,体现动势。另外,在较小的庭园空间中,为了能表达四时之丰富景色,所以植物种类多而数量少,并结合中国画的“经营位置”法,精心设计,布局搭配妥当。如苏州古典名园网师园殿春簃,一棵白皮松,二株桂花,数丛芍药,一根老藤(紫藤)及数株夹竹桃、梅、竹、芭蕉、南天竹等植物,便营造出四季如画的优美景色。其他一些更小的庭院,或点植一二棵梧桐,或置一丛芭蕉,亦能绿荫生辉。纵然是营造山林景色,也是:“山借树而为衣,树借山而为骨,树不可繁,要见山之秀丽,山不可乱,须显树之光辉。”
  
  配置法则
  
  自然与交融
  《魏书》描写“芳林苑”景阳山一景:“徙竹汝颖,罗莳其间、树草栽木,颇有野致”。因此,传统造园中的植物造景总是取法自然,因地制宜,随机造景,并无固定模式,是所谓“有法,而无成法”,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不仅取法自然,模拟自然景色,更有化情于物,融情于景,景中有诗,诗中有画,画里藏景。创造出富有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人文自然景观和优美生活环境。传统造园植物配置普遍运用诗画理论,使自然景物寓涵人文之情,并通过楹联、匾额、题咏等手段,将花草树木与文学艺术同园主人或观赏者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达到托物言志,借景抒怀,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苏州拙政园“留听阁”,南临水池,池中植荷。秋雨落打残荷,滴答有声,如此雅逸之景,与诗人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句不无关联,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在古典园林环境中,特别是在较小的园林空间或某一景点处,植物景观都有重点与一般,主体与客体之分。如留园西部景区以槭树为主,配以银杏、柿等其他的秋季观叶树种,创造“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大自然优美景色。再如沧浪亭“玲珑馆”周围主要种植各种翠竹,配以古柏、芭蕉等植物,体现“秋色人林红暗淡,日光穿竹翠玲珑”的优美清幽的自然景色。另外,还运用丛植、群植同一种植物来突出某一种植物景观特色,形成局部园林空间的主景,如牡丹园、月季园、菊花园、桃花峪、梅花岭、海棠坞等。
  
  空间与因借
  
  中国传统造园讲究含蓄,主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观空间特色,要达到景观“先藏后露,欲扬先抑”的效果。具体空间组景手法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大致有应对、分隔、俯仰、夹框、透漏、虚实、引导以及层次与景深等。如拙政园中部景区“四壁荷花三面柳”的植物景观就颇具空间特性。传统园林通常有空间的局限性,为了打破这种局限,巧妙地运用“‘因’‘借’”的手法来丰富园林景色。计成《园冶》:“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因’者:随基势之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径,顿置婉转。‘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园冶》又载:“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传统园林中秋借红叶夏借荫,墙借花影树借青(草)等借景比比皆是。计成在《园冶》中还将借景之法分为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和应时而借。还有镜借背景水借影,松借坚义竹借节的特殊借景手法,即“镜借”和“意借”。
  
  季相与气象
  
  清代陈淏子《花镜·自序》描写春日“海棠红媚”、夏时“榴花烘天”、秋令“霞升枫柏”、冬至“蜡瓣舒香”,“檐前碧草”,“窗外松筠”。园林植物不仅能反映四时景色,而且还与自然气象密切相关。如“桃露春浓,荷云夏净,桂风秋馥,梅雪冬妍”。不但描绘了园林植物的四季景观特色,更体现了大自然“露、云、风、雪”的无限神韵。中国传统园林运用季相变化配置植物极为普遍。以拙政园为例,春景有“海棠春坞”、“兰雪堂”,夏景有“荷风四面亭”,秋景有“待霜亭”,冬景有“雪香云蔚亭”。
  
  相地与风水
  
  
  中国古代的风水观认为,风水的好坏与家族、子孙、事业的盛衰吉凶有重要关系。风水说的实质,就是要求人居环境要与自然景观和谐统一,也就是强调人文与自然整体环境的协调。传统园林多与住宅相连,风水说对园林植物配置也有一定影响。风水说相地建园的基本原则是“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其核心内容就是环境吉凶观,认为宅基周围山地林木茂盛者为吉,因此有“风水树”、“风水林”之种植。风水说还赋予树木神圣的地位,认为“乡中有多年之乔木,与乡运有关,不可擅伐。盖树之位吉者,伐则除吉;位凶者,动亦招凶”。这与现代保护和利用大树及古树名木等自然景观资源,目的完全相同。
  
  色彩与香味
  
  自古以来,造园家们无不注重运用色彩来构园造景。作为园林主要构成要素的植物,种类繁多,色彩斑斓缤纷,加之自然气候的影响,更是丰富多彩。构园造景主要用它来渲染环境,烘托主景,营造气氛,亦可创造园林局部空间的主景。王维《辋川别业》中写道:“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苏州古典园林中以植物色彩为景观特色的景点也很多,如以花果取胜的有留园“小桃坞”(桃花成林),拙政园“绣绮”(广植牡丹、芍药)、“待霜亭”(多栽柑桔)、“玉兰堂”;以枝叶青翠、环境清幽为特色的有沧浪亭“翠玲珑”(竹林)、拙政园“梧竹幽居”(植翠竹、梧桐)、留园“涵碧山房”(临池荷花)等;以观赏秋季枫叶飘丹之美景的有留园西山枫林等。传统造园除注重运用植物色彩体现和渲染园林环境景色外,还善于发挥植物的芳香功能,营造清香舒心,美妙怡人,富有韵味和情调的园林环境。如拙政园“远香堂”、“雪香云蔚亭”;留园“闻木樨香轩”;狮子林“疏香暗影楼”等。
  [结束语]中国传统造园以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及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极高的艺术水平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然而,当前中国园林行业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状况,即崇尚“洋景观”和片面追求“视觉效应”,不仅缺少对优秀传统造园艺术的继承和创新,也缺少地方自然与文化特色,出现了“档次高,品位低”的怪现象。园林植物配置也不例外,到处是千篇一律的“大模纹、大色块”。广场、公园、道路环境如此,人们天天生活和工作的居住区、公共庭园亦如此,甚至自然风景保护区也是如此。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园林界的广泛关注。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