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首页 > 认识植物 > 植物园

植物园:浓缩植物精华


  从16世纪全世界第一个植物园诞生发展到现在,世界植物园总数已经达到2400多个,分布在152个国家。其中一半以上建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仅在1990年以后的10余年间就增加了100多个。
  五大洲中以欧洲国家的植物园数量最多,有878个,占38.82%;其次是美洲国家,有617个,占27.28%;再其次是亚洲国家,有487个,占21.53%;大洋州和非洲分别占6.76%和5.61%。
  
  按国家计,植物园数最多的是美国,有296个;其次是中国,有160个;再其次是澳大利亚(128个)、印度(122个)、日本(109个)、意大利(107个)、法国(104个)、德国(102个)、俄罗斯(102个)、英国(80个)。迄今为止,还有56个国家没有建立植物园。保存在全世界植物园中的活植物总数估计在8万种以上,而且有可能达到16万种。
  植物分类学是植物园的基础学科,全世界植物园标本馆馆藏标本总量在1.42亿份以上,有25个植物园标本馆馆藏标本在100万份以上,其中有15个在欧洲,2个在美洲,4个在亚洲,1个在非洲,3个在大洋洲。
  植物园的发展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以植物科学研究为标志的现代植物园也有400余年的历史。最初的植物园都是从两种类型的园子发展而来的。一类是栽培药用植物、食用植物等有利用价值植物的园子,如世界最早的植物园——1544年建立的意大利比萨植物园;另一类则是种植观赏植物的园子,如丘园就是从皇家园林发展起来的。中国最早的园子是汉代的上林苑,是个皇家休闲园林;而司马光描述的“独乐园”,则是个草药园。不难看出,植物园从原初开始就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而建立的,而植物园后来的几次大发展也都是源于不同时代的人类对植物的不同层次的需要。我们也不难理解,凡是被请进植物园的植物大都是对人类最有价值的,有的是有特殊功用,有的则具有科研价值。总之,它们都是植物中的精华。
  
  植物园发展史就是人类利用植物的历史
  
  植物园是欧洲文明的产物。在欧洲,从1544年最早在意大利建立的比萨植物园算起,尚不足500年。从一批早期植物园的历史看,它们都是药草园和教学园,如1545年在意大利距威尼斯城不远建立的帕多瓦植物园和佛罗伦萨植物园。早期的植物园还有17世纪的牛津植物园(1621年)和切尔西植物园(1672年),1684年在日本建立的东京大学小石川植物园,1705年在英国建立的爱丁堡植物园等。在俄罗斯也一样,如柯马罗夫植物园(1713年)等,早期也都是药草园,而且大部分都是属于大学的植物园。在这段时期内还有一些著名的植物园成立,如意大利的波罗那植物园(1568年)、德国的莱比锡植物园(1590年)、荷兰的莱顿植物园(1587年)、法国的蒙特皮利植物园(1593年)和巴黎植物园(1635年)以及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植物园(1638年)等。
  药用植物种植圃是植物园的摇篮,植物园的形成,从最早阶段起,就是基于人类对植物多样性的认识、研究和利用。植物的研究和利用就已经是植物园的特点。对多样性利用要求最迫切的就是药用植物。时至今日仍然如此,药用植物的种类占人类利用植物总数的最大部分。
  植物园在欧洲兴起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航海业的发展,欧洲人发现了新大陆,从新大陆引种并把许多植物送到东南亚种植。一般把从开始有植物园起,到18世纪中期的约200余年的这一段时间称为植物园发展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植物园的数目在欧洲增加得并不多,到18世纪中期时还只有27个。尽管这是第一阶段,但各个植物园的个性差异已经存在。到了18世纪中期以后,随着植物学的新发展,很好的现代植物园开始出现,其代表就是英国皇家植物园丘园。
  植物园的发展是随着现代植物学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而基本上同步前进的。17世纪时全世界描述的植物还只有6000种左右,1753年林奈氏的双名法命名植物是植物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到19世纪初期就已有8万个种被命名。19世纪中期(1859年)达尔文的理论成就更促进了生物科学的发展,为认识、收集和利用植物奠定了重要的科学基础。19世纪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对植物资源的需求,尤其是对殖民地植物资源的利用大大促进了植物园的发展,到19世纪中期,世界植物园的总数已增加到约100个。
  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世界植物园发展进入了第二阶段,从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为时约200年。这200年中,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以及对世界上生物资源的广泛调查、研究、认识和利用,世界植物园总数迅速发展,达到了500余个。这是世界植物园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历史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就是资源植物的发掘和开发利用。以橡胶为代表的经济植物的开发利用在各植物园搞得热火朝天。
  现代工业对植物原料的依赖,现代化农业对生产对象的需求,人民生活对必需品的期望,促进了人类对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从20世纪橡胶、茶叶、咖啡、金鸡纳的发展历史中,不难看出人类对植物资源开发的迫切性和依赖性。人口的增加使对粮、油、糖、饲料作物的需求倍增,而欧美工业发达国家几乎都是植物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因此由国外引进资源的任务很重。20世纪初期美国对中国植物资源的兴趣和引进规模就是明显的例证。所以说,美国的农业是建立在引进植物资源的基础上一点也不过分。20世纪初期美国制定了很明确的政策,政府对引种植物给予许多方便和奖励,支持引进植物资源,甚至作为外交官员的一项职责。
  
   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以及其他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植物考察频繁而又深入,也反映了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势力对发掘全球植物资源所倾注的力量。据不完全统计,在1850~1950年的100年中,国外学者来我国调查、采集植物标本的有英、法、俄、美、日、荷等国家计127人次以上,其中有些采集者在中国活动长达数年之久。总共采集植物标本在174,460种次以上,其中发现新种4002种,采集种子17,605种,采集种苗28,442株,另外还有35箱根茎。采集地点遍及全国各地,连新疆的天山、柴达木、吐鲁番,西藏的拉萨,四川的康定和云南的蒙自、大理、丽江等边远地区均有他们的足迹。所有的引种材料都保存在他们的植物园和树木园里,对引种成活的材料,视为至宝。也就是在这100年里,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世界植物园很快由100个发展到了500余个。在欧洲,许多有百年甚至更长历史的植物园里,常常可以看到当年引种的中国植物,巨大的树木雄辩地展示着中国园林之母的英姿。
  植物资源的发掘和开发利用,是世界植物园过去约300年来的重要内容。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20世纪中期以来,由于植物资源的主要所在地区即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热带、亚热带地区都由殖民地地位相继独立,它们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地区的植物园也随之摆脱了殖民主义国家的控制。所以,从20世纪中期起世界植物园的发展进入了第三阶段,即现阶段。在这个阶段内,欧、美一流植物园的科学研究格局和国际合作的形式随着世界政治形势的发展产生了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后提出的植物园南北合作,即北半球经济发达国家植物园和南半球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又如英国丘园到南美巴西、美国密苏里植物园到南美和南非的庞大植物考察计划,都体现了这种变化。在这个阶段中世界植物园又开始了新的大发展,其特点是:发展中国家为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己的植物资源,纷纷建立植物园,全世界植物园的数量很快上升;而欧、美工业发达国家植物园的重心则越来越倾向教育和因全球生态问题带来的物种保护。20世纪70年代以后,物种保护成了包括发展中国家植物园在内的所有植物园重视的中心。
  

[2] [3] [4]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