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Linn. var. mongolica Litv.
种中文名:樟子松
种拉丁名:Pinus sylvestris Linn. var. mongolica Litv.
种别名 :
科中文名:松科
科拉丁名:Pinaceae
属中文名:松属
属拉丁名:Pinus
..............更多图片:
形态特征:常绿乔木,高15-25m,最高达30m,树冠椭圆形或圆锥形。树干挺直,3一4m以下的树皮黑褐色,鳞状深裂,上部树干和枝干为黄褐色。1--2年枝淡黄褐色或黄褐色。叶2针一束,刚硬,常稍扭曲,长7--9cm,先端尖。雌雄同株,雄球花卵圆形,黄色,聚生在当年生枝的下部;雌球花球形或卵圆形,紫褐色,着生在当年生枝的顶端,常为2个。球果长卵形,长5一7cm,熟后淡褐灰色。鳞盾呈斜方形,具纵脊横 脊,鳞脐呈瘤状突起。种子小,具黄色、棕色、黑褐色不一,种翅膜质(图97).
地理分布:樟子松分布于北纬46°30—53°50,东经118°21—130°8 的大兴安岭林区和呼伦贝尔草原沙地。分布区北起漠河南至宝格达山,东北从呼玛、爱辉、逊克经嫩江、博克图向西越大兴安岭达嵯岗、海拉尔、伊敏河。
生态特征:樟子松根系发达&生长在贫瘠的山地、沙土上,并能形成强大的根网。樟子松幼树生长缓慢,8-10龄树才生长加快,100龄以上的老树高达24-30m。樟子松喜光、耐寒,是我国最耐寒的树种之一。在郁闭度相对较小的条件下,树干发育旺盛。能耐一40(一50)的低温。喜干燥,在降水量300-500mm的砾石山地、沙土地上生长良好,也称其为沙地先锋植物,固沙保土能力很强。樟子松种子发芽率很高,达90%以上,落地种子会很快发芽,形成幼树,长成稠密的樟子松纯群落。
饲用价值:樟子松的针叶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其粗蛋白质与禾草相当,粗脂肪也较高,可达5%左右,且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胡萝卜素的含量为198-344mg/kg。据测定,天然樟子松林每公顷产干枝14.27t、干叶7.92t,可加工成松针粉。若在猪、羊、牛、兔、鸡的日粮中加 5%一10%松针粉,可显著提高畜群产量和促进发育。是不可多得的饲料资源,其化学成分见表97。
栽培要点:樟子松用种子繁殖,可直播,也可育苗移栽。直播,耍选择适宜的地块、整地,出苗后要注意日灼和干旱,冬季覆土防寒。育苗时应选择肥沃、湿润的地块、精细整地。播种待2年后春季起苗,供造林用苗。树的行株距1mx 1m或1.5mx1m,在幼树期(3-5年)要注意除草,5年以后,树冠发育加快,形成郁闭的片林。
种拉丁名:Pinus sylvestris Linn. var. mongolica Litv.
种别名 :
科中文名:松科
科拉丁名:Pinaceae
属中文名:松属
属拉丁名:Pinus
形态特征:常绿乔木,高15-25m,最高达30m,树冠椭圆形或圆锥形。树干挺直,3一4m以下的树皮黑褐色,鳞状深裂,上部树干和枝干为黄褐色。1--2年枝淡黄褐色或黄褐色。叶2针一束,刚硬,常稍扭曲,长7--9cm,先端尖。雌雄同株,雄球花卵圆形,黄色,聚生在当年生枝的下部;雌球花球形或卵圆形,紫褐色,着生在当年生枝的顶端,常为2个。球果长卵形,长5一7cm,熟后淡褐灰色。鳞盾呈斜方形,具纵脊横 脊,鳞脐呈瘤状突起。种子小,具黄色、棕色、黑褐色不一,种翅膜质(图97).
地理分布:樟子松分布于北纬46°30—53°50,东经118°21—130°8 的大兴安岭林区和呼伦贝尔草原沙地。分布区北起漠河南至宝格达山,东北从呼玛、爱辉、逊克经嫩江、博克图向西越大兴安岭达嵯岗、海拉尔、伊敏河。
生态特征:樟子松根系发达&生长在贫瘠的山地、沙土上,并能形成强大的根网。樟子松幼树生长缓慢,8-10龄树才生长加快,100龄以上的老树高达24-30m。樟子松喜光、耐寒,是我国最耐寒的树种之一。在郁闭度相对较小的条件下,树干发育旺盛。能耐一40(一50)的低温。喜干燥,在降水量300-500mm的砾石山地、沙土地上生长良好,也称其为沙地先锋植物,固沙保土能力很强。樟子松种子发芽率很高,达90%以上,落地种子会很快发芽,形成幼树,长成稠密的樟子松纯群落。
饲用价值:樟子松的针叶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其粗蛋白质与禾草相当,粗脂肪也较高,可达5%左右,且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胡萝卜素的含量为198-344mg/kg。据测定,天然樟子松林每公顷产干枝14.27t、干叶7.92t,可加工成松针粉。若在猪、羊、牛、兔、鸡的日粮中加 5%一10%松针粉,可显著提高畜群产量和促进发育。是不可多得的饲料资源,其化学成分见表97。
栽培要点:樟子松用种子繁殖,可直播,也可育苗移栽。直播,耍选择适宜的地块、整地,出苗后要注意日灼和干旱,冬季覆土防寒。育苗时应选择肥沃、湿润的地块、精细整地。播种待2年后春季起苗,供造林用苗。树的行株距1mx 1m或1.5mx1m,在幼树期(3-5年)要注意除草,5年以后,树冠发育加快,形成郁闭的片林。
- 外生菌根菌对樟子松苗木生长的影响
- 樟子松大孢子的发生和雌配子体的形成过程
- 樟子松树轮δ13C的年内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要素的响应
- 樟子松树皮多酚的提取、分离纯化及结构组分分析
-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磷素转化的根际效应
- 半干旱地区城市环境下樟子松蒸腾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 樟子松人工林一级枝条基径和枝长模型的研究
- 近红外光谱快速预测乙酰化木材的增重率
- 辽宁省章古台樟子松固沙林提早衰弱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 黑龙江漠河兴安落叶松与樟子松树轮生长特性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 辽宁章古台樟子松人工林的生物量与营养元素分布的初步研究
- 外生菌根菌不同接种方法对樟子松苗木生长的影响
- 地表火对红花尔基沙地樟子松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
- 樟子松人工林细根寿命估计及影响因子研究
- 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不同年龄针叶生理生态性状
- 大兴安岭北部樟子松树木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 辽宁省人工林樟子松径向生长对水热梯度变化的响应
- 盐碱胁迫下沙地彰武松和樟子松苗木生理特性
- 大兴安岭北部樟子松树轮δ13C的高向变化及其与树轮宽度的关系
- 大兴安岭山地樟子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以满归地区为例
- 科尔沁沙地草地营造樟子松人工林对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樟子松针叶磷组分浓度与土壤有效磷浓度的关系
- 外生菌根真菌对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衰退的影响
- 从恢复生态学视角透析防护林衰退及其防治对策:以章古台地区樟子松林为例
- 樟子松人工固沙林衰退的规律和原因
- 樟子松人工固沙林衰退的主要特征
- 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天然更新障碍因子分析
- 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天然更新特征
- 樟子松沙地人工林直径分布模拟
- 沙地樟子松林草木生长的研究
- 樟子松林冠截留模拟实验研究
- 科尔沁沙地樟子松能否发生冬季“生理干旱”伤害
- 樟子松人工固沙林稳定性的研究
- 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造林后表层土壤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的变化
- 风沙流持续吹袭对樟子松幼树光合蒸腾作用的影响
- 樟子松外生菌根中NADP-依赖型异柠檬酸脱氢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 樟子松树轮不同组分的稳定碳同位素分析
- 地表火干扰时间序列上樟子松林竞争强度的变化
- 基于树轮火疤塔河蒙克山樟子松林火灾的频度分析
- 生物制剂对沙地樟子松苗木成活生长及生理特征的影响
- 不同发育时期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L. var. mongolica Litv.)的电阻抗参数与抗寒性的关系
-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自然稀疏规律
- 科尔沁沙地南缘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人工林天然更新障碍
- 彰武松、樟子松光合生产与蒸腾耗水特性
- 长期极端高温胁迫对樟子松幼苗生物量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 樟子松人工林树冠表面积及体积预估模型的研究
- 樟子松人工林分枝结构的分析
- 樟子松松针锈病菌-鞘锈菌的种及专化型
- 小散斑壳菌属(Lophodermella Höhnel)在中国的新记录
- 樟子松人工林凋落物营养元素的分析
- 中国东北产“樟子松”的核型研究
- 过氧化物同工酶在樟子松种源区划上的应用
- 东北东部山地樟子松人工林的经济生产力
- 帽儿山地区不同种源樟子松树轮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 不同感病等级樟子松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性质对比研究
- 樟子松幼树株高及其逆境生理指标对沙埋的响应特征
- 樟子松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对强风沙流吹袭的响应
- 草牧场防护林对积雪厚度的影响
- 西北灌区次生盐化土樟子松引种试验
- 在高寒地区樟子松育苗中应用外生菌根真菌的效应*
- 樟子松与其他10种凋落叶混合分解的养分释放特征
- 樟子松树轮δ13C对气候因子响应的方位差异
- 沙地彰武松与樟子松苗木抗旱生理特性比较
- 水性透明涂料涂饰单板光变色的研究
- 樟子松人工林的节子寿命及年轮丢失数
- 樟子松人工林树冠内一级枝条空间的分布规律
- 土壤干旱胁迫对樟子松针叶膜脂过氧化、膜脂成分和乙烯释放的影响
- 樟子松小卷蛾的一种新天敌——宽背曲姬蜂(膜翅目:姬蜂科,瘤姬蜂亚科)
- 樟子松疱锈病的研究
- 章古台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水热状况的初步研究
-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樟子松人工林调查研究
- 樟子松沙地育苗技术的研究
- 雪岭云杉和樟子松塑料薄膜拱棚育苗试验
- 樟子松沙地育苗
- 高峯林场樟子松造林技术的研究
- 菌根化和施用胡敏肥料对樟子松幼苗成活及菌根形成的研究初报
- 樟子松、油松沙地造林技术的初步研究
- 樟子松人工幼林年生长周期的探讨
- 樟子松早期生长预测的初步研究
- 干旱对章古台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