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首页 > 植物科学 > 课堂教学

在《植物细胞工程》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对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植物细胞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作了一些改革尝试,通过科研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文献综述等手段除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最新研究进展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文献收集、管理和阅读能力及文献综述写作能力等科研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培养 专业课 教学改革 科研能力
  
  钱伟长曾经提出,中国高等教育界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教学没有科研作为底蕴, 就是一种没有关点的教育, 没有灵魂的教育。
  本科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工作, 是高等教育的本质需要和内在要求。而从事科学研究需要多方面的能力,如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科研实践能力、科技文献查阅能力及综述和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等。课程教学是教师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课程教学尤其是专业课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对完成本科教育的任务和实现本科教育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专业课学习是大学生从学习知识到开展科学研究转换的重要阶段。如果能够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将知识传授和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结合起来,就可以使大学生早日具备良好的科研能力,为他们顺利完成学位论文乃至将来工作打下基础。
  近年来,随着我国本科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教学质量问题日益成为本科生教育关注的热点。本科生教育的质量保证虽然取决于“输入—培养—输出”全过程,但关键在培养阶段。应该说,在本科教育过程中,科研能力的训练状况、科研所达到的水平等,是衡量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很好地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而且需要较强的科研能力。
  
  一、当前本科生课程教学不利于科研能力的培养
  
  当前我国本科生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程内容陈旧,研究性和前沿性不够,教师授课的方式仍然以灌输式为主等。教师大多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而且在讲授中又侧重于单方面的灌输;授课往往过分讲究完整,重结果轻过程;教师比较习惯于通过灌输把现成的知识和结论直接塞给学生,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过程代替学生学的过程,致使学生被动听讲,参与较少。对学生疏于引导、点拨、释疑。应该说这种教学模式难以保证教学质量,也不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专业教师应当将教学的重点由原来传统的单一知识传授型转移到以素质教育为主的教学上来,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
  
  二、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近年来,我们在大三学生“植物细胞工程”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改革,试图通过科研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文献综述等手段,除使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最新研究进展外,同时培养其科研能力,已初见成效。
  1.保持课程内容的前沿性
  前沿性的课程内容,主要是指专业领域内的热点、难点、重点以及尚存争议的问题和研究发展的新动向。前沿具有理论性和导向性,因为它关系到学科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它的发展往往能将学科导入一个新的层面,甚至是新的发展阶段。
  要保持课程内容的前沿性,最关键和重要的是,教师应不断更新课程知识,教师要善于把当前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融进教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和资料收集及整理,介绍国际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展以及学术界比较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
  2.研究性学习
  课程应该是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间的合作与交流的主动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学生要扮演主要角色。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的活动中来。只有教师与学生一起对教学内容进行探讨时,“教”才能真正起作用,学生才能真正从“教”中有所“学’’。
  在课程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按照本门学科的要求,讲清学科的基本概念、理论、思路和重点,向学生介绍该学科的历史发展过程、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现状及最新发展动态等。然后,向学生发放学习提纲,提纲包括学科的基本框架或教师拟订的有研究价值的参考性选题,以及本学科非常重要的参考文献。检验学生是否阅读以及阅读的理解程度和水平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研讨。也即是说,在授课的基础上,学生每人选择一个专题进行研究,课下查阅资料,撰写读书报告,在课堂上作演讲陈述,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予以评点。这种教学方式和方法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为主,具有深刻性、体验性、研究性和主动性。二是由于要求学生作课堂演讲或参与讨论问题,学生为作一次认真的发言,必须阅读大量参考文献,这也就培养了他们快速查阅和领悟文献资料的能力。三是它是以学生为主的师生共同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是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过程,是与知识的互动与对话的过程,它不拘泥于一成不变的观念,鼓励学生探索、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实质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要有过硬的学术水平和业务素质,要比学生读得更多、更广,钻研得更深、更透,要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等方面训练有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
  3.通过科研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究能力和发明新事物的能力,是科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认识上的新概念、新假设和新理论的形成,都离不开创新能力。事实上,每一项科研成果都是科研人员创新性地设计试验,做前人没有做过的试验而获得的。教育部有关文件中也明确指出,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是我国本科教育战线共同的重要任务,要成为各个培养单位和各级大学生教育管理部门的重点工作,要在国家统一规划下,分别制定适合各自特点的实施方案,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全方位的大学生教育创新体系。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大学生教育的核心之一。
  在专业课程中,有许多科研案例可以作为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的教学内容。结合这些科研案例进行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我们在讲授细胞培养技术体系时,详细介绍各种培养技术的发展过程,重点论述了各种技术的发现背景、思维起点、灵感和诱发点等,使学生了解各种细胞培养技术的创新过程,领悟各种技术发现的成功经验和创新内涵。使学生明白了每种技术的发现就是一个科学创新的过程,并掌握细胞培养发展中所体现的联想、组合和求异等科研思维及创新意识。在讲授组织培养的发展简史时,介绍了1948年Skoog等人在培养烟草茎段时,发现了40mg/L的腺嘌呤可以使烟草茎段细胞的分裂,并发育成完整植株;然后是Miller于1955年发现激动素(6一呋喃氨基嘌呤)可以诱导烟草的茎段细胞进行分裂,并且芽分化的能力比腺嘌呤强3万倍,从而使组织培养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通过研究简史的介绍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自己总结出更换培养基中的激素种类,也可以导致重要发现的结论。从而使学生明白求异法和置换思维法在科研中的作用,启发学生在自己的研究中运用这样的思维方法。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结合科研案例或者发展简史,着重介绍获得创新性成果的方法,可以使大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求异、联想、组合、置换等科研思维方法,提高创新能力。
  4.通过教学培养大学生的文献收集、管理和阅读能力
  文献查阅是科学研究工作的第一步,是了解某一专业领域的前沿问题和发现新问题的基础。有人说查好了国内外文献资料,试验就等于做了一半,表明收集和分析资料在整个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因此,通过文献查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自学习惯,提高他们的基本科研能力。
  

[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