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首页 > 园林养护 > 园林设施

喷洒技术与施药器械对防治效果的

   通过喷洒(撒)农药防治病虫草害的化学防治法,其防治效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涉及到农药、生物、农学、机械、气象等专业领域。

  防治病虫害时,通常的施药方法有喷雾、喷粉、撤毒饵、熏烟、施粒、涂抹、种子处理、土壤处理等。其中以喷雾法应用最广,喷粉次之。由于各种病菌、害虫的生活习性、为害方式各不相同,施药方法也随之而异。而各种施药方法都是通过相应的植保机械来实现的。施药方法与防治效果有密切关系,因此,施药器械也与防治效果有着密切关系,本节着重从施药器械(植保机械)与喷洒技术的角度探讨提高防治效果的途径与方法。

  (一)动力 

  植保机械按驱动动力的类别,可分为手动和机动两类。手动机具由人力驱动而消耗体能,机动机具则由柴油机、汽油机或电动机驱动而消耗一定的燃料能或电能。手动喷雾、喷粉器械由来已久,因其结构简单、价格便宜、操作方便。作业成本低廉、适应性强等优点而被广乏采用。但防治速度慢、生产率低是其主要缺点。当遇到突发性病虫害需迅速扑灭或大面积生产防治时,则必须采用机动喷雾、喷粉机械,从而提高生产率与防治效果。

  (二)喷雾容量(施液量)

  它是指单位面积农田喷施药液的量,通常用升/亩表示。对于喷雾容量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划分为三个等级,即常规容量(大于30升/亩)、低容量(0.33~30升/亩)和超低容量(小于0.33升/亩)。长期以来被普遍采用的常规容量(又称高容量)喷雾法是把农药用水稀释几百或上千倍,通过液力喷头将药液雾化,喷洒成直径在150微米以上的雾滴,覆盖在农作物表面上。这种喷洒方法通常每亩地需要喷洒几十升或上百升药液。有的作业者甚至认为必须把植株喷得淌水,这样才算"喷透"(这种观点并不正确),使施液量更大,以致大部分药液流失、飘移到环境中,显而易见大容量喷雾法既浪费了农药,又费力、费时、费水,工效较低,在缺水地区更增加了作业的难度。小容量喷雾的特点是随容量趋小雾滴直径也趋小,药液浓度则趋高,载体种类由水质向油质过渡。优点是用水少、用药少、用工少、费用低、防效好、机械能耗小、经济效益高。7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了小容量喷雾法的科研试验工作,并逐步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其中低容量喷雾法因其特殊的优点而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在很多地区进行了大面积示范使用。

  (三)喷洒部件

  喷洒部件是影响防治效果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喷洒部件对药液的雾化程度不同,形成雾流的形状也不同,因此,喷洒后,药液或雾滴在植株上分布、覆盖状况不同,直接影响防治效果的好坏。尽管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比,喷洒部件品种不多,但已有的品种性能也不一样。如切向进液喷头、狭缝喷头;可调喷枪、远程喷枪;气雾喷头、喷粉头、喷粉管、撒粒装置;横喷杆和吊挂喷杆以及烟雾头等。因各种喷洒装置都有与其相适应的病虫害、作物种类和农药剂型,选择应用时应特别注意,选择和使用不当,就会影响防治效果。例如喷洒除草剂应选用狭缝喷头,果园使用要选用可调喷枪,防治水稻害虫应选用远程喷枪等。

  即便是一种喷洒装置如切向进液喷头,其喷头片的孔径还有0.7、1.0、1.3、1.6毫米四种,不同孔径其喷雾量和雾滴直径以及喷雾角不同,因此其用途也不同。小喷孔喷头片喷雾量小,雾滴细,适用于低容量喷雾,主要用于苗期或前期喷洒;大喷孔喷头片喷雾量大,雾滴粗,适用于常量喷雾、中后期喷洒。这些道理虽然不很复杂,但在很多地区仍未被农民所掌握。

  (四)雾滴尺寸

  雾滴的尺寸对防治效果影响很大。根据其体积中值直径(VMD)[注:常用体积中值直径(简称体积中径)来表示雾滴尺寸。它是把取样雾滴的体积按大小顺序累积起来,当累积值等于取样雾滴的体积总和的50%时,所对应的直径即为雾滴群的体积中值直径。]的大小可分为粗雾(大于400微米)、细雾(大于100微米,并且不大于400微米)、弥雾(大于50微米且不大于100微米)、烟雾(不大于50微米)四种。大容量喷雾施药后药剂在作物表面多以液膜的形式覆盖,而小容量喷雾施药后的药剂则以雾滴的形式覆盖。在单位面积上沉积的雾滴数量称为雾滴覆盖密度,常以雾滴个数/平方厘米表示。

  在单位面积上喷施药液量确定的情况下,雾滴覆盖密度与雾滴直径的立方成反比。雾滴直径若缩小一半,一个大雾滴可破碎成8个小雾滴,雾滴覆盖密度增大8倍。例如喷雾容量为0.133升/亩时,若雾滴直径为200微米,则雾滴覆盖密度为4.76个/平方厘米,若用100微米的雾滴,则雾滴覆盖密度上升为38.1个/平方厘米。雾滴覆盖密度与防治效果密切相关,一般说来,在一定数值范围内,雾滴细则覆盖密度高,防效好。此外,小雾滴还具有穿透性好和沉积率高的特点。当雾滴喷入作物丛中后,大雾滴只是直接撞击在作物茎叶的正面,小雾滴还能随着气流绕过作物茎叶的正面,附着于背面。并且大雾滴容易在作物表面发生弹跳跌落现象,小雾滴则不易弹跳,沉积率较高。

  实际使用中,一般体积中径250微米以上的雾滴用于大田除草,50~250微米的雾滴适用于防治大田作物茎叶上的害虫,如粘虫、麦蚜虫、稻纵卷叶螟等害虫,低容量喷雾时粒径为100~150微米,超低容量喷雾时粒径为20~80微米。50微米以下的烟雾则用于防治温室、仓库、森林中飞行的害虫如白粉虱、蚊蝇、粮食害虫等。

  (五)喷雾压力

  喷雾作业时喷雾压力是将药液化成细小雾滴的外力和手段。压力高,雾滴细、分散,覆盖均匀,防治效果好。因此,喷雾压力对防效也是有直接影响的。在正常工作压力范围内,选用较高压力还可增大喷雾容量,增大喷射幅宽,增大喷雾角,改善雾化程度和喷洒质量。

  (六)喷粉法 

  喷粉法施药适于旱地和缺水地区使用,是特别对大面积暴发性病虫害很有效的防治方法。近年来在塑料大棚、温室等使用粉尘法防治病虫害,由于不增加大棚内的湿度,防治效果好,应用发展较快。喷粉机械结构不太复杂,使用比较方便,粉剂农药加工过程也比较简单,价格比较便宜,防治成本较低。但作业时有粉粒分布不均、不易附着、随风飘洒污染环境的缺点。

  (七)气象条件

  喷雾作业的防治效果常常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其中风力的大小与植保机具使用技术密切相关。小容量喷雾尤其是超低容量喷雾往往要利用一定的自然风把雾滴分散、飘移、穿透、沉积在作物上。这时雾滴按大小顺序沉降,距喷头近处飘落的雾滴多而大,远处则少而小。雾滴愈小,飘移愈远。据测定直径10微米的雾滴可飘移达200~300米之远。再经过多个单程喷洒的累积作用,农药可以分布均匀。采用这种飘移喷雾法就必须选用2~3级的自然风,并在上风位置作业。此外,防治效果还受到晴雨、湿度、温度、光照等气候条件的影响,因篇幅关系从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