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首页 > 认识植物 > 十万个为什么

评论:灌木为什么不能是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1日06:00 光明网   蒋高明

  近年来,北京沙尘暴频发,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生态建设的重要性。然而,针对防护林,经常在媒体上出现“灌木林”

  的提法;甚至,有关部门已将其列为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4月28日,《新京报》以《林草之争促变防沙思路》为题,报道了有关各方对灌木是否应归属于林的争论。

  在接受采访时,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灌木不是林”。

  我之所以坚持这个观点,是有多方面考虑的。

  灌木不是林,这是个严肃的生物学问题。从专业上理解,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藤本植物、地被植物都是构成植物群落的重要部分,前两者都是木本植物。它们要么冬季落叶,要么不落叶,但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来年萌发的芽是暴露在空气中的,成为所谓的高位芽植物。然而,它们依然有重要的区别:乔木远比灌木高大,有明显的主干,占据群落的上层;灌木层位于乔木层的下方,没有明显的主干,成丛状分布,在群落中永远不可能超过乔木的高度。因此,灌木就是灌木,乔木就是乔木,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随着生态环境的变迁,或者沿着山体上升,风速变大、温度变低,高大的乔木逐步退出群落,那些能够抵抗严酷环境的灌木丛占据优势。在这样的地区造乔木林,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人工呵护,那将是徒劳的。我们通常所说的树,都是指的乔木而不是灌木。否则,“三北防护林”岂不成了“三北防护灌”?

  干旱半干旱区造的杨树林不幸成了主干不分的“小老头树”,人为改变了乔木的生态型,“林”倒成了实实在在的灌木。人们遂认为在那样的地方造乔木不太可行,于是就有人在文字上动工夫了——灌木摇身一变成为树。造林树种“花名册”里把柠条、沙柳、沙棘、沙地柏等灌木,铁杆蒿、木地肤、羊柴等半灌木(它们大半生都姓“草”)都列为树种了。这就不难理解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为何升得如此之快了——增加的“覆盖率”中许多数字原先是算在灌木或草地上的。随之,也就出现了巧立名目获取国家生态建设费用的做法。

  我强调“灌木不是林”,决不是否认灌木的生态作用。其实,在干旱和半干旱区,灌木的作用甚至比林大。

  严格区分这一概念的必要性,就是希望在该恢复草的地方就恢复草,该种灌木的地方就种灌木,该造林的地方就造林。但是,三者在花费国家有关经费上有很大区别。在干旱区,如果以造林为名申请的经费,而实际花在了种植“铁杆蒿”(半灌木半草本植物)上,这是对国家经费不负责任的。

  建议国家加强经费使用的有效性,采取公开、公平、竞争的方式使用经费,杜绝灌木充当林的做法。充分发挥生态学家的作用,杜绝部门利益保护,建立有效的经费使用监督与检查机制,从而降低沙尘暴危害,早日还北京蓝天白云。

TOP